【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工程建筑,具体涉及到一种既有构筑物穿越基坑下的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基坑围护大范围采用(咬合桩)桩撑和桩锚结构,在构筑物穿越基坑的一定影响范围内,不能继续采用此类围护体系(会破坏既有构筑物),需要设置的其他形式的围护结构,以满足保护既有构筑物完整性及挡土挡水的需求。目前这对这样的基坑围护需求,通常有两种施工方式:一是采用“预应力锚索+挂网锚喷”的形式,这种方法基坑支护刚度尚可,但止水性能比较差;二是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构筑物的上部土体的形式,这种方法止水性能尚可,但支护的刚度略显不足。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既有构筑物穿越基坑下的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本专利技术通过竖向的内插钢管、侧向的钢花管土钉与邻近咬合桩刚性连接形成的三位一体的支护体系,极大提高支撑体系的刚度。
2、为了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专利提供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既有构筑物穿越基坑下的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该方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既有构筑物穿越基坑下的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构筑物穿越基坑下的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双轴搅拌桩的布置具体为:双轴搅拌桩打孔,在既有构筑物上方布置两排的双轴搅拌桩,每打两个相邻的双轴搅拌孔,向双轴搅拌孔内灌注水泥,水泥初凝前向双轴搅拌孔内中心插入内插钢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既有构筑物穿越基坑下的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轴搅拌桩中的每个双轴搅拌孔的孔径为800mm,所述双轴搅拌孔底部距离既有构筑物顶部距离不少于500mm;所述相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既有构筑物穿越基坑下的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构筑物穿越基坑下的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双轴搅拌桩的布置具体为:双轴搅拌桩打孔,在既有构筑物上方布置两排的双轴搅拌桩,每打两个相邻的双轴搅拌孔,向双轴搅拌孔内灌注水泥,水泥初凝前向双轴搅拌孔内中心插入内插钢管。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既有构筑物穿越基坑下的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轴搅拌桩中的每个双轴搅拌孔的孔径为800mm,所述双轴搅拌孔底部距离既有构筑物顶部距离不少于500mm;所述相邻内插管之间的距离为550mm;所述向双轴搅拌孔内灌注的水泥为纯水泥浆,水泥为po42.5硅酸盐水泥,水灰比为1.0,水泥用量≥300kg/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构筑物穿越基坑下的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双轴搅拌桩施工完成后,将冠梁安装在双轴搅拌桩上方,双轴搅拌桩上的内插管锚入冠梁的深度不小于400m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既有构筑物穿越基坑下的基坑支护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钢花管土钉整体为空心圆柱体形,所述钢花管土钉一端设置有圆锥形倒角,钢花管土钉另一端不设置倒角,靠近钢花管土钉倒角一端和钢花管土钉中部设置有倒刺,所述钢花管土钉中部倒刺的两侧的钢花管土钉上开设有通孔,远离钢花管土钉倒角一端的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春荣,宁斌,龚伟,黄裕旺,陈楚涛,董剑锋,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建工四建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