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动态差速器制造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家斌专利>正文

动态差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03163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态差速器,具体属于汽车传动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差速器采用等比例分配方式(即双侧分配50%的动力),且遇到湿滑路面,车轮容易发生打滑,造成汽车无法行驶的问题。发明专利技术人对差速器的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改进后的差速器能够实现弯道行驶中,不仅外侧动力大于内侧动力还能实现对转弯轨迹和车身姿态进行有效调整,并且车轮不会打滑,更好地提升汽车的越野和公路操控性能,具有较高的独创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是汽车传动领域,具体为一种动态差速器


技术介绍

1、目前,差速器已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对于汽车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发现,汽车在转弯时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外侧车轮与地面的摩擦力更大,所以外侧车轮需要更大的动力和更高的转速,现有差速器采用等比例分配方式(即单侧分配50%的动力),无法实现动态分配。

2、差速器的功能是确定的,其主要差别在于:传动结构的不同;而传动结构决定了差速器的整体性能,是其核心和根本。申请人从2022年开始针对差速器功能扩展进行研究,提出增加新的功能的差速器结构,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动态差速器。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专利技术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差速器采用等比例分配方式(即单侧分配50%的动力),且遇到湿滑路面,车轮容易发生打滑,造成汽车无法行驶的问题,提供一种差速器。专利技术人对差速器的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改进后的差速器能够实现弯道行驶中,外侧动力大于内侧对转弯轨迹和车身姿态进行有效调整,更好地提升汽车的操控性能,且车轮不会打滑,具有较高的独创性。

2、如前所述,现有差速器的动力分配大多采用,两侧动力平均分配的方式,即两侧动力均分50%。采用该方式,在转弯时,无法实现动力的良好匹配。同时,采用现有差速器,在车轮经过湿滑路面时,车轮容易发生打滑,不利于车辆的运行。

3、本专利技术的基本思路是:用现有技术的差速机构如:圆锥齿轮差速机构、平行轴圆柱齿轮差速机构、行星齿轮差速机构的不同组合而形成啮合闭环差速单元,再结合本专利技术的利用斜齿轮的轴向推力和动力切换齿轮对动力的交替切换使车辆转弯时外侧动力大于内侧的动态分配,而且外侧车轮的转速差相比现有的差速器大10%左右,更有利于车身姿态和转弯轨迹的调整有更好的操控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动态差速器,包括:壳体、端盖、啮合闭环差速单元、交替切换齿轮一、轴向推力齿轮和推力弹簧,其特征是:壳体呈圆管状,壳体中部径向设置至少两个差速齿轮轴孔,端盖的轴向剖面呈台阶状并设置半轴孔,半轴孔出口端一体设置向内的圆环状端盖挡板,壳体与端盖螺杆连接共同构成动态差速器的支撑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差速器:啮合闭环差速单元为两个并列的行星齿轮差速机构,行星架一体设置在壳体内壁中部,行星齿轮为连体或者分体圆柱齿轮,连体太阳齿轮和齿圈端板之间的面分别设置动力切换齿轮;交替切换齿轮二为圆管带外端板,外端板的两面设置与齿圈端板和连体太阳齿轮上的动力切换齿轮相啮合的齿并半啮合,圆管内壁设置斜齿轮且左、右两边斜齿轮的旋向相反,两个交替切换齿轮二圆管相对的端面之间贴合来传递相互的轴向力实现动力切换;两个轴向推力齿轮圆管外壁的斜齿轮分别与两个交替切换齿轮二的斜齿轮啮合,两个轴向推力齿轮的外端板外壁分别与两个齿圈端板的环状内壁贴合并由其提供转动支撑;或者两个端盖分别作为行星架,凸起的行星齿轮轴或者孔一体设置在端盖内侧,齿圈设置成连体齿圈且连体齿圈外壁与壳体内壁贴合并由其提供转动支撑,连体齿圈内壁中部一体设置圆环状齿圈端板,两个太阳齿轮为圆管状,两个太阳齿轮相背(就是相对的面的背面)的端面内壁一体设置圆环状太阳齿轮端板,两个太阳齿轮两端分别与齿圈端板和行星架贴合限制其轴向移动,太阳齿轮端板相对的面和齿圈端板的两面分别设置动力切换齿轮,交替切换齿轮二的动力切换齿轮分别与太阳齿轮端板和齿圈端板上的动力切换齿轮半啮合,两个交替切换齿轮二圆管相对的端面之间贴合来传递相互的轴向力实现动力切换,两个轴向推力齿轮圆管外壁的斜齿轮分别与两个交替切换齿轮二的斜齿轮啮合,两个轴向推力齿轮的外端板外壁分别与两个太阳齿轮端板的环状内壁贴合并由其提供转动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差速器:啮合闭环差速单元为两个行星齿轮差速机构加换向齿轮组成,行星齿轮组由两个长度相等相互部分啮合的圆柱齿轮组成,行星架一体设置在壳体内壁中部,行星架的两面均匀设置至少三组行星齿轮组安装孔和三个换向齿轮轴并安装行星齿轮组和换向齿轮且换向齿轮与该侧的未啮合部分的行星齿轮啮合,两个齿圈端板相背(就是相对的面的背面)的面设置动力切换齿轮,两个太阳齿轮相对的端面设置动力切换齿轮;交替切换齿轮三呈圆管状,圆管内壁设置斜齿轮且左、右两边斜齿轮的旋向相反,齿圈端板和太阳齿轮可转动地安装在圆管外壁,圆管两端设置两个环状圆盘,一个环状圆盘与圆管分体设置并采用花键连接固定,另一个环状圆盘与圆管一体设置,一体设置的环状圆盘设置与齿圈端板上的动力切换齿轮相啮合的齿并半啮合,分体设置的环状圆盘设置与太阳齿轮上的动力切换齿轮相啮合的齿并半啮合,两个交替切换齿轮三(分体设置的环状圆盘)相对的端面之间贴合来传递相互的轴向力实现动力切换,两个轴向推力齿轮的斜齿轮分别与两个交替切换齿轮三的斜齿轮啮合;或者齿圈端板与太阳齿轮之间的面分别设置动力切换齿轮,交替切换齿轮三为圆管带外端板,外端板的两面设置与齿圈端板和太阳齿轮上的动力切换齿轮相啮合的齿并半啮合,圆管内壁设置斜齿轮且左、右两边斜齿轮的旋向相反,两个交替切换齿轮三圆管相对的端面之间贴合来传递相互的轴向力实现动力切换,两个轴向推力齿轮圆管外壁的斜齿轮分别与两个交替切换齿轮三的斜齿轮啮合,两个轴向推力齿轮的外端板外壁分别与两个齿圈端板的环状内壁贴合并由其提供转动支撑。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差速器:啮合闭环差速单元为双层圆锥齿轮差速机构,双层差速齿轮由两个模数相等的锥齿轮轴向组成一体的内、外层差速齿轮且双层差速齿轮的轴向中心设置通孔;两个外层输出齿轮分别与外层差速齿轮轴向90度啮合,两个内层输出齿轮分别与内层差速齿轮轴向90度啮合,双层差速齿轮架呈圆管状,圆管外壁一体设置与双层差速齿轮数量相等的双层差速齿轮轴,双层差速齿轮安装在双层差速齿轮架上的双层差速齿轮轴上,双层差速齿轮架安装在两个一体端盖上的双层差速齿轮架的安装孔中;外层输出齿轮和内层输出齿轮轴向设置通孔,外层输出齿轮锥背一体设置向内圆环状端板,外层输出齿轮圆环状端板和内层输出齿轮之间的面分别设置动力切换齿轮;交替切换齿轮四为圆管带外端板,外端板的两面设置与外层输出齿轮圆环状端板和内层输出齿轮上的动力切换齿轮相啮合的齿并半啮合,圆管内壁设置斜齿轮且左、右两边斜齿轮的旋向相反,两个交替切换齿轮四圆管相对的端面之间贴合来传递相互的轴向力实现动力切换,两个轴向推力齿轮圆管外壁的斜齿轮分别与两个交替切换齿轮四的斜齿轮啮合,两个轴向推力齿轮的外端板外壁分别与两个外层输出齿轮圆环状端板的环状内壁贴合并由其提供转动支撑;或者啮合闭环差速单元为圆锥齿轮差速机构,差速齿轮架呈圆...

【技术特征摘要】

1.动态差速器,包括:壳体、端盖、啮合闭环差速单元、交替切换齿轮一、轴向推力齿轮和推力弹簧,其特征是:壳体呈圆管状,壳体中部径向设置至少两个差速齿轮轴孔,端盖的轴向剖面呈台阶状并设置半轴孔,半轴孔出口端一体设置向内的圆环状端盖挡板,壳体与端盖螺杆连接共同构成动态差速器的支撑主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差速器:啮合闭环差速单元为两个并列的行星齿轮差速机构,行星架一体设置在壳体内壁中部,行星齿轮为连体或者分体圆柱齿轮,连体太阳齿轮和齿圈端板之间的面分别设置动力切换齿轮;交替切换齿轮二为圆管带外端板,外端板的两面设置与齿圈端板和连体太阳齿轮上的动力切换齿轮相啮合的齿并半啮合,圆管内壁设置斜齿轮且左、右两边斜齿轮的旋向相反,两个交替切换齿轮二圆管相对的端面之间贴合来传递相互的轴向力实现动力切换;两个轴向推力齿轮圆管外壁的斜齿轮分别与两个交替切换齿轮二的斜齿轮啮合,两个轴向推力齿轮的外端板外壁分别与两个齿圈端板的环状内壁贴合并由其提供转动支撑;或者两个端盖分别作为行星架,凸起的行星齿轮轴或者孔一体设置在端盖内侧,齿圈设置成连体齿圈且连体齿圈外壁与壳体内壁贴合并由其提供转动支撑,连体齿圈内壁中部一体设置圆环状齿圈端板,两个太阳齿轮为圆管状,两个太阳齿轮相背(就是相对的面的背面)的端面内壁一体设置圆环状太阳齿轮端板,两个太阳齿轮两端分别与齿圈端板和行星架贴合限制其轴向移动,太阳齿轮端板相对的面和齿圈端板的两面分别设置动力切换齿轮,交替切换齿轮二的动力切换齿轮分别与太阳齿轮端板和齿圈端板上的动力切换齿轮半啮合,两个交替切换齿轮二圆管相对的端面之间贴合来传递相互的轴向力实现动力切换,两个轴向推力齿轮圆管外壁的斜齿轮分别与两个交替切换齿轮二的斜齿轮啮合,两个轴向推力齿轮的外端板外壁分别与两个太阳齿轮端板的环状内壁贴合并由其提供转动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动态差速器:啮合闭环差速单元为两个行星齿轮差速机构加换向齿轮组成,行星齿轮组由两个长度相等相互部分啮合的圆柱齿轮组成,行星架一体设置在壳体内壁中部,行星架的两面均匀设置至少三组行星齿轮组安装孔和三个换向齿轮轴并安装行星齿轮组和换向齿轮且换向齿轮与该侧的未啮合部分的行星齿轮啮合,两个齿圈端板相背(就是相对的面的背面)的面设置动力切换齿轮,两个太阳齿轮相对的端面设置动力切换齿轮;交替切换齿轮三呈圆管状,圆管内壁设置斜齿轮且左、右两边斜齿轮的旋向相反,齿圈端板和太阳齿轮可转动地安装在圆管外壁,圆管两端设置两个环状圆盘,一个环状圆盘与圆管分体设置并采用花键连接固定,另一个环状圆盘与圆管一体设置,一体设置的环状圆盘设置与齿圈端板上的动力切换齿轮相啮合的齿并半啮合,分体设置的环状圆盘设置与太阳齿轮上的动力切换齿轮相啮合的齿并半啮合,两个交替切换齿轮三(分体设置的环状圆盘)相对的端面之间贴合来传递相互的轴向力实现动力切换,两个轴向推力齿轮的斜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家斌魏子媛
申请(专利权)人:魏家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