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魏家斌专利>正文

一种差速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037595 阅读:4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1-16 19:1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差速器,属于差速器领域,目的在于解决现有差速器采用等比例分配方式(即单侧分配50%的动力),且遇到湿滑路面,车轮容易发生打滑,造成汽车无法行驶的问题。该差速器包括圆管状壳体、第一动力输入件、帽型端盖一、差速单元一、用于实现动力输出的动力输出轴、差速调节单元一、第一行星架、第一中心传递单元、半轴端板一,所述动力输出轴、半轴端板一分别为两个。发明专利技术人对差速器的结构进行了全新的设计,改进后的差速器能够实现弯道行驶中,不仅外侧动力大于内侧动力还能实现外侧转速相比现有差速器比内侧大百分之十的动态分配,能够对转弯轨迹和车身姿态进行有效调整,并且车轮不会打滑,更好地提升汽车的越野和公路操控性能,具有较高的独创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机械领域,尤其是差速器领域,具体为一种差速器。


技术介绍

1、目前,差速器已广泛应用于汽车领域,对于汽车的运行,具有重要的作用。实践发现,现有的差速器在遇到泥泞和非常恶劣的路面时,车轮容易发生打滑现象。

2、为此,人们对差速器结构进行了大量研究。例如,中国专利申请cn105864391a公开了一种电控锁止差速器,中国专利申请cn111156304a公开了一种差速器,中国专利申请cn104405850a公开了一种差速器,中国专利申请cn111895066a公开了一种差速器,中国专利申请cn112682492a公开了一种差速器,中国专利申请cn102563002a公开了一种差速器,中国专利申请cn115435063a公开了一种差速器。

3、差速器的功能是确定的,其主要差别在于:传动结构的不同;而传动结构决定了差速器的整体性能,是其核心和根本。申请人从2006年左右,开始对差速器结构进行改进,进行了多次技术迭代,一直希望提出结构更加合理的差速器结构。为此,本申请提供一种差速器。


>技术实现思路...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管状壳体一、第一动力输入件、帽形端盖一、用于实现动力输出的动力输出半轴、差速单元一、差速调节单元一、半轴端板一,所述动力输出半轴、半轴端板一分别为两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向推力斜齿轮一、双向推力斜齿轮二、双向推力斜齿轮三、双向推力斜齿轮四的外齿轮和与其啮合的齿圈端板一、齿圈端板二内壁,行星架三、行星架四内壁还可以是斜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管状壳体一、圆管状壳体二、圆管状壳体三、圆管状壳体四与两个帽形端盖一、帽形端盖二、帽形端盖三、帽形端盖四的连接分别为螺栓、螺杆连...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差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圆管状壳体一、第一动力输入件、帽形端盖一、用于实现动力输出的动力输出半轴、差速单元一、差速调节单元一、半轴端板一,所述动力输出半轴、半轴端板一分别为两个;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双向推力斜齿轮一、双向推力斜齿轮二、双向推力斜齿轮三、双向推力斜齿轮四的外齿轮和与其啮合的齿圈端板一、齿圈端板二内壁,行星架三、行星架四内壁还可以是斜齿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差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圆管状壳体一、圆管状壳体二、圆管状壳体三、圆管状壳体四与两个帽形端盖一、帽形端盖二、帽形端盖三、帽形端盖四的连接分别为螺栓、螺杆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差速器应用在整体车桥时,动力输出半轴一、动力输出半轴二、动力输出半轴三、动力输出半轴四相对的端面不需贴合也不需设置半轴端板一、半轴端板二、半...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魏家斌魏子媛
申请(专利权)人:魏家斌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