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近眼显示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302386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9
本技术涉及近眼显示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近眼显示设备,包括显示装置、合色棱镜、成像镜头模块和衍射波导;显示装置用于发射不同颜色的多路图像光线,包括分别设置在合色棱镜的不同入光面侧的红色显示屏、蓝色显示屏和绿色显示屏;合色棱镜用于将不同颜色的多路图像光线合色成一路图像光线,并从合色棱镜的出光面出射;成像镜头模块设置在合色棱镜的出光面侧,用于将合色棱镜出射的图像光线进行投影成像;衍射波导设置在成像镜头模块的成像侧,用于将成像镜头模块投影得到的成像传输至人眼;合色棱镜的对应不同显示屏的入光面镀制有多层介质增透膜。本技术可降低红色显示屏发光效率低带来的影响,从而满足显示需求,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近眼显示,尤其涉及一种近眼显示设备


技术介绍

1、近年来,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迅速发展,近眼显示(near-eye display,ned)技术在各行各业中得到了应用,改变着人们的感知和互动方式。

2、近眼显示技术,也称头戴显示技术或可穿戴显示技术,是通过置于人眼非明视距离内的显示设备,向人眼渲染出光场信息,进而在眼前重建虚拟场景的技术。总的来说,不论是ar(augmented reality,增强现实),vr(virtual reality,虚拟现实),mr(mixedreality,混合现实),还是xr(extended reality,拓展现实),在技术层面,都统称为近眼显示。

3、目前,现有的近眼显示设备存在的问题是,在用于发射图像光线的显示装置中,相较于其它两种颜色的显示屏,红色显示屏的发光效率低,无法满足显示需求。

4、因此,需要对现有技术进行改进。

5、以上信息作为背景信息给出只是为了辅助理解本公开,并没有确定或者承认任意上述内容是否可用作相对于本公开的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提供一种近眼显示设备,以降低红色显示屏发光效率低带来的影响,使得满足显示需求。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以下的技术方案:

3、一种近眼显示设备,包括显示装置、合色棱镜、成像镜头模块和衍射波导;其中,

4、所述显示装置用于发射不同颜色的多路图像光线,包括分别设置在所述合色棱镜的不同入光面侧的红色显示屏、蓝色显示屏和绿色显示屏;

5、所述合色棱镜用于将不同颜色的多路图像光线合色成一路图像光线,并从所述合色棱镜的出光面出射;

6、所述成像镜头模块设置在所述合色棱镜的出光面侧,用于将所述合色棱镜出射的图像光线进行投影成像;

7、所述衍射波导设置在所述成像镜头模块的成像侧,用于将所述成像镜头模块投影得到的成像传输至人眼;

8、所述合色棱镜的对应所述红色显示屏、蓝色显示屏和绿色显示屏的入光面镀制有多层介质增透膜。

9、进一步地,所述近眼显示设备中,所述合色棱镜的对应所述红色显示屏的入光面镀制有第三多层介质增透膜,所述第三多层介质增透膜的膜层可选为5-7层,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低折射率膜层和高折射率膜层,所述第三多层介质增透膜靠近所述红色显示屏的一侧设置的膜层为低折射率膜层。

10、进一步地,所述近眼显示设备中,所述合色棱镜的对应所述蓝色显示屏的入光面镀制有第二多层介质增透膜,所述第二多层介质增透膜的膜层可选为3-5层,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低折射率膜层和高折射率膜层,所述第二多层介质增透膜靠近所述蓝色显示屏的一侧设置的膜层为低折射率膜层。

11、进一步地,所述近眼显示设备中,所述合色棱镜的对应所述绿色显示屏的入光面镀制有第一多层介质增透膜,所述第一多层介质增透膜的膜层可选为3-5层,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低折射率膜层和高折射率膜层,所述第一多层介质增透膜靠近所述绿色显示屏的一侧设置的膜层为低折射率膜层。

12、进一步地,所述近眼显示设备中,所述合色棱镜包括第一等腰直角棱镜、第二等腰直角棱镜、第三等腰直角棱镜和异形镜;

13、所述第二等腰直角棱镜的一个直角面与所述第一等腰直角棱镜的一个直角面相接,所述第二等腰直角棱镜的另一个直角面与所述第三等腰直角棱的一个直角面相接;

14、所述第一等腰直角棱镜的另一个直角面与所述异形镜相接;

15、所述第三等腰直角棱镜的另一个直角面与所述异形镜相接;

16、所述第一等腰直角棱镜、第二等腰直角棱镜和第三等腰直角棱镜的底面作为所述合色棱镜的三个入光面;

17、所述异形镜的未相接的面作为所述合色棱镜的出光面。

18、进一步地,所述近眼显示设备中,所述异形镜包括第四等腰直角棱镜和平凸透镜;

19、所述第四等腰直角棱镜的一个直角面与所述第一等腰直角棱镜的一个直角面相接,所述第四等腰直角棱镜的另一个直角面与所述第三等腰直角棱镜的一个直角面相接;

20、所述第四等腰直角棱镜的底面与所述平凸透镜的平面相接;

21、所述平凸透镜的凸面作为所述合色棱镜的出光面。

22、进一步地,所述近眼显示设备中,所述平凸透镜的凸面为标准球面或偶次非球面或自由曲面。

23、进一步地,所述近眼显示设备中,所述第四等腰直角棱镜与所述平凸透镜一体成型或胶合相接。

24、进一步地,所述近眼显示设备中,所述衍射波导包括衍射光栅和玻璃基板;

25、所述衍射光栅设置在所述玻璃基板上,包括耦入光栅、折转光栅和耦出光栅;

26、所述折转光栅包括高度不同的第一台阶和第二台阶;

27、高度较高的所述第一台阶由折射率较高的材质制成,高度较低的所述第二台阶由折射率较低的材质制成。

28、进一步地,所述近眼显示设备中,所述第一台阶的折射率为1.8-2.0;

29、所述第二台阶的折射率为1.6-1.8。

3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1、本技术提供的一种近眼显示设备,包括显示装置、合色棱镜、成像镜头模块和衍射波导,通过在合色棱镜的对应显示装置中不同显示屏的入光面镀制多层介质增透膜,由于多层介质增透膜可增加红色显示屏的发射光线的透过率,使得可降低红色显示屏发光效率低带来的影响,从而能够满足显示需求,应用前景十分广阔。

32、本技术具有其它的特性和优点,这些特性和优点从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将是显而易见的,或者将在并入本文中的附图和随后的具体实施方式中进行详细陈述,这些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共同用于解释本技术的特定原理。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装置(1)、合色棱镜(2)、成像镜头模块(3)和衍射波导(4);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合色棱镜(2)的对应所述红色显示屏(13)的入光面镀制有第三多层介质增透膜(53),所述第三多层介质增透膜(53)的膜层可选为5-7层,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低折射率膜层和高折射率膜层,所述第三多层介质增透膜(53)靠近所述红色显示屏(13)的一侧设置的膜层为低折射率膜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合色棱镜(2)的对应所述蓝色显示屏(12)的入光面镀制有第二多层介质增透膜(52),所述第二多层介质增透膜(52)的膜层可选为3-5层,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低折射率膜层和高折射率膜层,所述第二多层介质增透膜(52)靠近所述蓝色显示屏(12)的一侧设置的膜层为低折射率膜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合色棱镜(2)的对应所述绿色显示屏(11)的入光面镀制有第一多层介质增透膜(51),所述第一多层介质增透膜(51)的膜层可选为3-5层,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低折射率膜层和高折射率膜层,所述第一多层介质增透膜(51)靠近所述绿色显示屏(11)的一侧设置的膜层为低折射率膜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合色棱镜(2)包括第一等腰直角棱镜(21)、第二等腰直角棱镜(22)、第三等腰直角棱镜(23)和异形镜(24);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异形镜(24)包括第四等腰直角棱镜(241)和平凸透镜(242);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平凸透镜(242)的凸面为标准球面或偶次非球面或自由曲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四等腰直角棱镜(241)与所述平凸透镜(242)一体成型或胶合相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衍射波导(4)包括衍射光栅和玻璃基板(4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台阶(431)的折射率为1.8-2.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显示装置(1)、合色棱镜(2)、成像镜头模块(3)和衍射波导(4);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合色棱镜(2)的对应所述红色显示屏(13)的入光面镀制有第三多层介质增透膜(53),所述第三多层介质增透膜(53)的膜层可选为5-7层,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低折射率膜层和高折射率膜层,所述第三多层介质增透膜(53)靠近所述红色显示屏(13)的一侧设置的膜层为低折射率膜层。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合色棱镜(2)的对应所述蓝色显示屏(12)的入光面镀制有第二多层介质增透膜(52),所述第二多层介质增透膜(52)的膜层可选为3-5层,包括交替层叠设置的低折射率膜层和高折射率膜层,所述第二多层介质增透膜(52)靠近所述蓝色显示屏(12)的一侧设置的膜层为低折射率膜层。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近眼显示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合色棱镜(2)的对应所述绿色显示屏(11)的入光面镀制有第一多层介质增透膜(51),所述第一多层介质增透膜(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詹坤河王旭于佳朱耀明张韦韪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惠牛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