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后浇带支模体系、楼板支模体系以及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后浇带支模体系、楼板支模体系以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97844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6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浇带支模体系、楼板支模体系以及施工方法,通过设置第一操作间距和第二操作间距,便于施工人员通过第一操作间距和第二操作间距对已成型主楼板位于后浇带浇筑空间处的竖向侧壁进行凿毛和清理作业,具有操作方便的优点。还有利于避免在拆除楼板支模体系之后,后浇带支模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受到影响。具有操作方便、利于现场实施的优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浇带支模体系、楼板支模体系以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后浇带是指在建筑施工过程中,为防止现浇钢筋混凝土结构由于自身收缩不均或沉降不均可能产生的有害裂缝,而按照设计或施工规范要求,在基础底板、墙、梁相应位置留设的混凝土带。普遍的,后浇带支模体系与楼板支模体系一起搭设,当浇筑成型的楼板达到拆模强度后需先拆除楼板支模体系,再浇筑后浇带。拆除楼板支模体系后,容易使后浇带支模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受到不利影响。浇筑后浇带之前,为了提高已成型主楼板与后浇带的连接紧密性,还需要对已成型主楼板位于后浇带浇筑空间处的竖向侧壁进行凿毛和清理作业,具有操作不便的缺点。

2、申请公布号为cn114704083a公开了一种用于后浇带施工的支撑组件、支模架及后浇带施工方法,其中的后浇带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0,沿后浇带的延伸方向搭设多个支撑杆形成支撑单元,沿垂直后浇带延伸方向设置多个支撑单元,在支撑单元上沿后浇带的延伸方向搭设独立板带;s20,在支撑杆上设置第二托板,在第二托板上设置沿与后浇带平行的支撑管;s30,在支撑管上设置与后浇带延伸方向垂直的第一背楞;s40,在第一背楞上设置与后浇带延伸方向平行的第二背楞;s50,在第二背楞上铺设顶板与独立板带拼接成型的模板结构,并进行钢筋绑扎和混凝土浇筑;s60,依次拆除支撑管、第一背楞、第二背楞、顶板。上述方案提高了在拆除楼板支模体系后,后浇带支模体系的结构稳定性。但是,仍存在不便于对已成型主楼板位于后浇带浇筑空间处的竖向侧壁进行凿毛和清理作业的技术问题。</p>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后浇带支模体系、楼板支模体系以及施工方法,便于对已成型主楼板位于后浇带浇筑空间处的竖向侧壁进行凿毛和清理作业。

2、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后浇带支模体系,包括后浇带主模板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后浇带主模板组件下方的后浇带支撑结构;

3、所述后浇带主模板组件包括第一辅助支撑板、后浇带主模板、第二辅助支撑板、第一封堵板和第二封堵板;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板、后浇带主模板和第二辅助支撑板均水平布置,且沿后浇带浇筑空间的宽度方向l1依次两两相间隔布置;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板、后浇带主模板和第二辅助支撑板均通过所述后浇带支撑结构支撑;

4、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板、后浇带主模板和第二辅助支撑板的上表面相齐平,所述后浇带主模板与后浇带浇筑空间相对应布置;所述后浇带主模板与第一辅助支撑板之间具有第一操作间距,所述后浇带主模板与第二辅助支撑板之间具有第二操作间距;所述第一操作间距和第二操作间距均与所述后浇带浇筑空间相连通;所述第一封堵板通过第一可拆卸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一操作间距中;所述第二封堵板通过第二可拆卸结构安装于所述第二操作间距中。

5、进一步的,所述后浇带支撑结构包括沿后浇带浇筑空间的长度方向l2均布的多组后浇带支撑单元;

6、所述后浇带支撑单元包括沿后浇带浇筑空间的宽度方向l1两两相间隔布置的第一立杆、第二立杆和第三立杆,所述第一立杆的顶端与第一辅助支撑板相连,所述第二立杆的顶端与后浇带主模板相连,所述第三立杆的顶端与第二辅助支撑板相连。

7、进一步的,所述后浇带支撑单元还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横杆,所述第一立杆、第二立杆和第三立杆均与所述第一横杆相连。

8、进一步的,所述第二立杆设置有两根,两根所述第二立杆沿后浇带浇筑空间的宽度方向l1相间隔布置。

9、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可拆卸结构包括第一拉绳;

10、所述后浇带主模板的上方设置有支撑件,所述支撑件通过相邻两块已成型主楼板的上表面架设安装;所述第一封堵板与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拉绳相连。

11、进一步的,所述第二可拆卸结构包括第二拉绳,所述第二封堵板与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二拉绳相连。

12、进一步的,还包括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所述第一限位板和第二限位板均设置于所述后浇带主模板组件的下方;

13、所述第一封堵板置于所述第一限位板上,所述第一限位板宽度方向的一端凸出于第一封堵板宽度方向的一端、且形成第一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凸出于第一封堵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且形成第二限位部;所述第一限位部与第一辅助支撑板的下表面相抵靠,所述第二限位部与后浇带主模板的下表面相抵靠;所述第一限位板与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一拉绳相连;

14、所述第二封堵板置于所述第二限位板上,所述第二限位板宽度方向的一端凸出于第二封堵板宽度方向的一端、且形成第三限位部,所述第二限位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凸出于第二封堵板宽度方向的另一端、且形成第四限位部;所述第三限位部与第二辅助支撑板的下表面相抵靠,所述第四限位部与后浇带主模板的下表面相抵靠;所述第二限位板与支撑件通过所述第二拉绳相连。

15、楼板支模体系,采用后浇带支模体系,还包括水平设置的楼板主模板,以及设置于所述楼板主模板下方的楼板主支撑结构;

16、其中一块所述楼板主模板位于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板远离后浇带主模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一辅助支撑板拼合形成第一楼板模板;相邻的另一块所述楼板主模板位于所述第二辅助支撑板远离后浇带主模板的一侧,且与所述第二辅助支撑板拼合形成第二楼板模板;

17、所述楼板主模板、第一辅助支撑板、后浇带主模板和第二辅助支撑板的上表面相齐平。

18、进一步的,所述楼板主支撑结构包括沿后浇带浇筑空间的长度方向l2均布的多组楼板支撑单元;

19、所述楼板支撑单元包括第四立杆,所述楼板主模板与第四立杆的顶端相连;所述第四立杆设置有多根,多根所述第四立杆沿后浇带浇筑空间的宽度方向l1均布。

20、施工方法,采用楼板支模体系,包括步骤:

21、s10,搭设楼板主支撑结构,将水平布置的楼板主模板安装于楼板主支撑结构上;在相邻两组楼板主支撑结构之间搭设后浇带支撑结构,将第一辅助支撑板、后浇带主模板和第二辅助支撑板安装于后浇带支撑结构上;

22、s20,在第一楼板模板和第二楼板模板上浇筑混凝土,并预留后浇带浇筑空间,当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楼板支模体系以形成两块相邻且沿水平方向间隔布置的已成型主楼板;通过第一操作间距和第二操作间距对已成型主楼板位于后浇带浇筑空间处的竖向侧壁进行凿毛和清理作业;

23、s30,安装水平布置的第一封堵板,使第一封堵板封堵第一操作间距;安装水平布置的第二封堵板,使第二封堵板封堵第二操作间距;

24、s40,在后浇带浇筑空间中搭设钢筋网,再向后浇带浇筑空间中浇筑混凝土,当后浇带混凝土达到拆模强度后,拆除后浇带支模体系。

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后浇带支模体系、楼板支模体系以及施工方法,便于对已成型主楼板位于后浇带浇筑空间处的竖向侧壁进行凿毛和清理作业。还有利于避免在拆除楼板支模体系之后,后浇带支模体系的结构稳定性受到影响。具有操作方便、利于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后浇带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浇带主模板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后浇带主模板组件下方的后浇带支撑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支撑结构包括沿后浇带浇筑空间(15)的长度方向L2均布的多组后浇带支撑单元(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浇带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支撑单元(1)还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横杆(104),所述第一立杆(101)、第二立杆(102)和第三立杆(103)均与所述第一横杆(104)相连。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浇带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立杆(102)设置有两根,两根所述第二立杆(102)沿后浇带浇筑空间(15)的宽度方向L1相间隔布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拆卸结构包括第一拉绳(8);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后浇带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可拆卸结构包括第二拉绳(9),所述第二封堵板(6)与支撑件(7)通过所述第二拉绳(9)相连。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后浇带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限位板(10)和第二限位板(11),所述第一限位板(10)和第二限位板(11)均设置于所述后浇带主模板组件的下方;

8.楼板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1-7中任意一项所述的后浇带支模体系,还包括水平设置的楼板主模板(14),以及设置于所述楼板主模板(14)下方的楼板主支撑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楼板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楼板主支撑结构包括沿后浇带浇筑空间(15)的长度方向L2均布的多组楼板支撑单元(13);

10.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如权利要求8或9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楼板支模体系,包括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后浇带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后浇带主模板组件,以及设置于所述后浇带主模板组件下方的后浇带支撑结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支撑结构包括沿后浇带浇筑空间(15)的长度方向l2均布的多组后浇带支撑单元(1);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浇带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后浇带支撑单元(1)还包括水平设置的第一横杆(104),所述第一立杆(101)、第二立杆(102)和第三立杆(103)均与所述第一横杆(104)相连。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后浇带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立杆(102)设置有两根,两根所述第二立杆(102)沿后浇带浇筑空间(15)的宽度方向l1相间隔布置。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后浇带支模体系,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可拆卸结构包括第一拉绳(8);

6.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俊杨庆东吕庆浩司昆朋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十九冶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