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96826 阅读: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3 14:45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粉末冶金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将铜铝合金和氧化亚铜混合,进行一次内氧化,生成部分内氧化烧结坯;对部分内氧化烧结坯进行热变形处理;将经过热变形处理的部分内氧化烧结坯进行二次内氧化,生成完全内氧化烧结坯。由此,本发明专利技术在一次内氧化过程中,可以使铜铝合金中的铝原子不完全被内氧化,而后对烧结坯进行热变形处理以提升致密度,由于部分内氧化烧结坯的变形抗力较小,变形难度较低,挤压时不容易挤裂,可以提高热挤压性能。热挤压完成后再进行二次内氧化,使烧结坯中的Cu‑Al完全转化为Cu‑Al2O3,提升烧结坯的综合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方法可解决弥散铜烧结坯热变形困难的问题,提高最终产品的良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粉末冶金,具体涉及一种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氧化铝弥散铜(又称氧化铝弥散强化铜,以下简称弥散铜)依靠复合强化手段在铜基体中原位自生纳米尺度的氧化铝强化相,在保持优异传导性能的同时,可以实现高温性能的突破,是目前高温力学性能最好的铜基材料。

2、现有的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是采用完全内氧化法,以铜铝合金为原始粉末,引入氧源,利用内氧化原理,使材料内的cu-al合金完全转化为cu-al2o3坯料(即弥散铜烧结坯)。随后,对cu-al2o3坯料进行热挤压,提升坯料的致密度。通过热挤压的方式,可以将内部孔隙压合,提高坯料致密度。热挤压的变形量与致密度的提高正相关,变形量越大,致密度提高越多。然而,cu-al2o3坯料中al2o3颗粒增强相虽然对cu基体具有良好的增强能力,但也会导致弥散铜烧结坯变形抗力大、塑性差、变形易开裂,即弥散铜烧结坯存在热挤压困难的问题,在有限的变形量下便发生开裂,造成最终产品的良率较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以解决弥散铜烧结坯的热挤压性能较差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包括:将铜铝合金和氧化亚铜混合,进行一次内氧化,生成部分内氧化烧结坯;对所述部分内氧化烧结坯进行热变形处理;将经过所述热变形处理的所述部分内氧化烧结坯进行二次内氧化,生成完全内氧化烧结坯。

4、本专利技术在一次内氧化过程中,可以使铜铝合金中的铝原子不完全被内氧化,部分内氧化烧结坯包括cu-al和cu-al2o3,而后对烧结坯进行热变形处理以提升致密度,由于部分内氧化烧结坯的变形抗力小于现有方法中完全内氧化烧结坯的变形抗力,变形难度较低,挤压时不容易挤裂,变形力减小,可以提高热挤压性能。热挤压完成后再进行二次内氧化,使烧结坯中的cu-al完全转化为cu-al2o3,提升烧结坯的综合性能。本专利技术方法可解决弥散铜烧结坯热变形困难的问题,提高由本专利技术方法所制备的产品良率。

5、与传统方法相比,本专利技术方法可使热变形处理的条件更温和。例如,现有方法中,对直径为80mm的完全内氧化烧结坯进行热变形处理,需采用1200吨挤压机成形,采用本专利技术方法后,由于部分内氧化烧结坯的变形抗力较低,采用500吨挤压机即可挤压成形,降低了设备需求的同时实现了低碳环保。同时,现有方法进行热变形处理只能采用挤压成型工艺,并且由该工艺制备的产品良率较低,导致最终产品的良率较低。本专利技术方法热变形处理步骤的产品良率较高,进而可以提高最终产品的良率。此外,现有方法中热变形处理的对象是完全内氧化烧结坯,由于完全内氧化烧结坯的变形能力较差,只能采用三向压应力的挤压成形,采用热锻等其他变形工艺存在容易开裂的问题。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方法,由于部分内氧化烧结坯变形能力的提升,变形抗力降低,可采用包括但不限于热锻成形的方式进行热变形处理,拓展热变形处理的工艺。

6、进一步地,在铜铝合金和氧化亚铜混合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使用冷等静压机将铜铝合金和氧化亚铜的混合粉体压实的步骤,随后进行一次内氧化。

7、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一次内氧化的温度为850-900℃,所述一次内氧化的时间为1-1.5h。由此,在上述一次内氧化的温度、时间条件下,可以保证材料内部达到冶金结合,同时减弱氧化亚铜的分解程度和氧气在铜基体内的扩散程度,使得铜铝合金中的铝原子不完全被内氧化,使烧结后的坯料包括铜铝合金和少部分的氧化铝,减少氧化铝的生成量;由于铜铝合金的变形能力优于cu-al2o3材料的变形能力,一次内氧化后得到的产品中氧化铝的含量较少,变形抗力较小,有利于进一步提高热挤压性能,易于进行热挤压成形。

8、进一步地,所述一次内氧化在惰性气体保护下进行,所述惰性气体的压力可以为3atm。所述惰性气体包括氮气。

9、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二次内氧化的温度为900-910℃,所述二次内氧化的时间为2-3h。由此,在该条件下,可以使烧结坯料进行充分的内氧化,使烧结坯料中剩余的铝原子全部氧化转化为氧化铝,提升氧化铝弥散铜的综合性能。

10、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热变形处理包括热挤压,所述热挤压的温度为900-910℃。由此,通过热挤压可以实现致密化。由于一次内氧化后得到的产品中氧化铝的含量较少,变形抗力较小,由此该步骤的产品良率较高,进而可以进一步提高最终产品的良率。

11、进一步地,所述热变形处理包括热锻造变形或热挤压变形。

12、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部分内氧化烧结坯的氧化程度为10%-90%,其中,所述部分内氧化烧结坯的氧化程度是指部分内氧化烧结坯中al2o3对应的铝原子含量与铜铝合金中铝原子含量的百分比,所述铝原子含量是指铝原子的摩尔量、质量或体积分数。

13、部分内氧化烧结坯的氧化程度是指部分内氧化烧结坯中al2o3对应的铝原子含量在铜铝合金中铝原子含量中的占比,部分内氧化烧结坯的氧化程度与导电率呈正相关,本专利技术中部分内氧化烧结坯的氧化程度采用以下方式测定:测量未发生内氧化时铜铝合金的导电率,此时内氧化程度为0。铜铝合金中的铝全部转化为氧化铝时,此时内氧化程度为100%,生成完全内氧化烧结坯,测量完全内氧化烧结坯的导电率,根据以上数据,得到内氧化程度与烧结坯导电率的关系式,测定待测部分内氧化烧结坯的电导率,并将其代入上述关系式中,计算得到待测部分内氧化烧结坯的氧化程度。

14、作为进一步地改进,所述部分内氧化烧结坯的氧化程度为30%-65%。

15、作为进一步地改进,在所述二次内氧化完成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完全内氧化烧结坯在氢气气氛中还原,得到氧化铝弥散铜。由此,可以使未参与反应的氧化亚铜与氢气发生还原反应,使氧化亚铜还原为铜。

16、进一步地,当加入的氧化亚铜中的氧含量与铜铝合金中的铝含量满足al2o3的化学计量比时,此时不需要进行上述还原步骤。也就是说,上述还原步骤可以根据氧化亚铜的加入量而调整,当加入的氧化亚铜中的氧可以与铜铝合金中的铝完全反应时,不需要进行上述还原步骤。当加入过量的氧化亚铜时,需要进行上述还原步骤,以去除过量的氧源。

17、进一步地,在所述二次内氧化完成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完全内氧化烧结坯进行冷变形处理,以进一步提升性能。所述冷变形处理为冷拔。

18、进一步地,所述氧化铝弥散铜中氧化铝的含量为0.2-1.2wt%。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内氧化的温度为850-900℃,所述一次内氧化的时间为1-1.5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内氧化的温度为900-910℃,所述二次内氧化的时间为2-3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变形处理包括热挤压,所述热挤压的温度为900-910℃。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内氧化烧结坯的氧化程度为10%-90%,其中,所述部分内氧化烧结坯的氧化程度是指部分内氧化烧结坯中Al2O3对应的铝原子含量与铜铝合金中铝原子含量的百分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部分内氧化烧结坯的氧化程度为30%-65%。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二次内氧化完成后,所述方法还包括:将所述完全内氧化烧结坯在氢气气氛中还原,得到氧化铝弥散铜。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一次内氧化的温度为850-900℃,所述一次内氧化的时间为1-1.5h。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次内氧化的温度为900-910℃,所述二次内氧化的时间为2-3h。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氧化铝弥散铜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热变形处理包括热挤压,所述热挤压的温度为900-910℃。

5.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韶林宋克兴国秀花王旭冯江皇涛周延军刘海涛张学宾张彦敏张朝民彭晓文刘嵩
申请(专利权)人:河南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