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咬合桩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84271 阅读:2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3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咬合桩及施工方法,涉及咬合桩施工技术领域。该咬合桩包括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第二桩体设置于两个第一桩体之间,两个第一桩体面向第二桩体的一侧具有第一缺口部,第二桩体包括混凝土结构和设置于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笼,钢筋笼包括主体、限位筋和控制筋。主体呈柱状结构,限位筋转动连接于主体,限位筋设置有两个韧性部,韧性部包括依次连接的抵靠段和限位段,抵靠段连接于限位筋,两个抵靠段逐渐弯曲分离,抵靠段用于抵靠于第一缺口部的内壁面,限位段朝远离主体一侧弯曲,限位段的端部抵靠于第一缺口部的内壁面。控制筋沿主体的轴向可移动地连接于主体,控制筋凸出于主体的底部,控制筋用于推动限位筋旋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咬合桩施工,具体为一种咬合桩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咬合桩是基坑排桩围护体的一种形式,钢筋混凝土桩与素混凝土桩切割咬合,桩与桩之间排列构成相互之间互相咬合的桩墙,桩与桩之间可一定程度上传递剪力,在挡土的同时,可以有效地起到止水的作用,适用于地下水位高、场地狭窄的地区使用。

2、钢筋混凝土桩和素混凝土桩的咬合程度是影响咬合桩强度的重要因素,假若钢筋混凝土桩和素混凝土桩未正常咬合,形成的咬合桩的结构强度会大大降低。专利技术人发现,在施工时,钢筋笼是否正确放置于桩孔之中会对钢筋混凝土桩的成型造成影响,钢筋笼放置于桩孔时,假若钢筋笼发生偏移,后续浇筑的钢筋混凝土桩便可能无法和素混凝土桩正常咬合,使得咬合桩的强度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咬合桩及施工方法,该咬合桩能够提高相互咬合的两种桩体之间的咬合效果,提高咬合桩的强度。

2、为实现上述专利技术目的,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方面,本专利技术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咬合桩,包括第一桩体和第二桩体,第二桩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咬合桩,包括第一桩体(1)和第二桩体,所述第二桩体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桩体(1)之间,两个所述第一桩体(1)面向所述第二桩体的一侧具有第一缺口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桩体包括混凝土结构和设置于所述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笼,所述钢筋笼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咬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3)设置有套筒(10),所述套筒(10)的轴心沿所述主体(3)的轴心线延伸,所述控制筋(9)穿设于所述套筒(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咬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筋(4)与所述主体(3)连接的一端弯曲形成环状结构,所述主体(3)的横筋(8)穿设于所述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咬合桩,包括第一桩体(1)和第二桩体,所述第二桩体设置于两个所述第一桩体(1)之间,两个所述第一桩体(1)面向所述第二桩体的一侧具有第一缺口部(2),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桩体包括混凝土结构和设置于所述混凝土结构中的钢筋笼,所述钢筋笼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咬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3)设置有套筒(10),所述套筒(10)的轴心沿所述主体(3)的轴心线延伸,所述控制筋(9)穿设于所述套筒(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咬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筋(4)与所述主体(3)连接的一端弯曲形成环状结构,所述主体(3)的横筋(8)穿设于所述环状结构。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咬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3)包括多个主筋(7),按圆周间隔设置,形成所述柱状结构,多个横筋(8),沿所述柱状结构的轴向间隔设置,所述主筋(7)通过连接件连接所述横筋(8),所述连接件包括锥壳体(11),所述锥壳体(11)呈不完全锥台状薄壁结构,所述锥壳体(11)的大径侧朝上,小径侧朝下,套设于所述主筋(7)的周壁外,所述锥壳体(11)的大径侧设置有承载部(13),所述横筋(8)连接于所述承载部(13)。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咬合桩,其特征在于,所述锥壳体(11)设置有第二缺口部(19),沿所述锥壳体(11)的轴向,所述第二缺口部(19)延伸至所述锥壳体(11)的边缘,沿垂直于所述锥壳体(11)轴向的方向,所述第二缺口部(19)包括相对的第一壁和第二...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黄尚珩何晓彤崔凯郑立宁胡启军李琼林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建工第三建筑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