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零碳或近零碳储能电站及其储能、释能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74143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1 09: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零碳或近零碳储能电站,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储热系统、换热系统、燃气发电系统、生物质气化系统以及电解制氢系统;燃气发电系统包括燃气轮机,电解制氢系统以及生物质气化系统与燃气轮机的燃烧室连通设置;换热系统与储热系统连通设置;换热系统与燃气轮机透平烟气出口连通设置;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与换热系统电连接设置;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燃气发电系统以及储热系统均电连接至供电网络。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可将富余可再生能源消纳为热能、氢能以及可燃气体能源,通过热储能带动汽轮机运行以及可燃气体能源、氢能带动燃气轮机运行,填补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之外的残余负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储能,尤其涉及一种零碳或近零碳储能电站及其储能、释能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能源低碳转型,大型风光可再生能源得到了快速发展,可再生能源在电网中的渗透比例逐年提高。在不久的将来,可再生能源在电力供应中将逐渐占据主导地位,供需之间产生的残余负荷由传统发电模式弥补,因此燃气-蒸汽联合循环机组将面临更为严峻的电力辅助服务需求以及运行小时数不足的问题。通过将风电、光伏发电系统以及生物质制气、生物质直燃、电解制氢、热储能等技术与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耦合,一方面可以发挥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作用,另一方面可以提高联合循环系统的运行灵活性,实现燃气轮机运行的零碳或近零碳化,该方法可充分利用已有燃气-蒸汽联合循环系统的旧有设备,可低成本实现全面可再生能源供给。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零碳或近零碳储能电站,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储热系统、换热系统、燃气发电系统、生物质气化系统以及电解制氢系统;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零碳或近零碳储能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储热系统、换热系统、燃气发电系统、生物质气化系统以及电解制氢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碳或近零碳储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包括与所述储热系统连接的热流管道和冷流管道,在所述热流管道和冷流管道之间设置有多个换热部件,包括:与所述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电连接的电加热装置、与所述燃气轮机透平烟气出口管道连通的余热锅炉以及独立设置的生物质直燃锅炉,所述电加热装置、余热锅炉以及所述生物质直燃锅炉彼此之间独立设置,且所述电加热装置、余热锅炉以及所述生物质直燃锅炉均与所述冷流管道、热流管道连通设置,所述储热系统...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零碳或近零碳储能电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储热系统、换热系统、燃气发电系统、生物质气化系统以及电解制氢系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碳或近零碳储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系统包括与所述储热系统连接的热流管道和冷流管道,在所述热流管道和冷流管道之间设置有多个换热部件,包括:与所述可再生能源发电系统电连接的电加热装置、与所述燃气轮机透平烟气出口管道连通的余热锅炉以及独立设置的生物质直燃锅炉,所述电加热装置、余热锅炉以及所述生物质直燃锅炉彼此之间独立设置,且所述电加热装置、余热锅炉以及所述生物质直燃锅炉均与所述冷流管道、热流管道连通设置,所述储热系统内的传热介质经冷流管道分别流入所述电加热装置、余热锅炉以及所述生物质直燃锅炉进行加热后,再经热流管道流至储热系统。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零碳或近零碳储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储热系统包括热储罐、冷储罐、蒸汽发生器以及汽轮机,所述热储罐与所述蒸汽发生器之间、所述蒸汽发生器与所述冷储罐之间、所述蒸汽发生器与所述汽轮机之间均管道连接,且在所述热储罐与所述蒸汽发生器之间的管道上设置有释能循环泵。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零碳或近零碳储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装置、余热锅炉以及所述生物质直燃锅炉与所述冷流管道连通口处均设置有储能循环泵。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零碳或近零碳储能电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生物质气化系统包括依次连通设置的生物质气化炉、第一冷凝...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邵帅肖俊峰胡孟起夏林鲁博辉
申请(专利权)人: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