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5263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10 00:00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原有建筑物的修理,拆除或其他工作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通过将拆改后新增的受力构件设计为从建筑外探入到建筑内的梁柱网格,并通过受力分析找出承重墙中被拆下后不影响建筑安全的部分,即先拆除墙段;然后静力切割切除先拆除墙段,使得后拆除墙段和不拆除承重墙段被无损地保留下来并有效受力;再调整施工顺序,提前沿先拆除墙段把拆改后新增的受力构件在墙体未完全完成拆除的时候探入到建筑中,通过改造施工形成新的受力体系,后拆除墙段上的荷载可以被转移到新增梁柱体系上,从而可以安全拆除。以上各点结合,确保了整个拆改过程中不需要任何临时支撑结构。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原有建筑物的修理,拆除或其他工作,特别是涉及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对现有建筑的改造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情,其很多时候甚至比新建一栋建筑的成本要更高。现有建筑的存在,对于后续的施工往往是负面的,通常带来三方面的负面影响,其一是对施工空间的挤占,其二是对构件安装路径的干涉,其三是在建筑改造过程中现有建筑很有可能出现安全问题。

2、对于那些仅涉及到新加构件,不涉及到建筑的局部拆除的改造施工,施工过程则相对容易一些,其中有一些甚至形成了成熟的流程。典型的是建筑的装修施工,只需要提前预留好相应的接口,改建施工的施工过程甚至与新建施工的施工过程没有太大区别。

3、但绝大部分建筑的改建涉及到拆除工作,即使仅涉及到对非承重构件的拆除,也势必伴随着大量的空间挤占以及路径干涉。而涉及到对承重构件的拆除的改建施工,通常情况下是不允许进行的。新闻中也屡屡出现改建施工中对建筑的承重构件进行破拆而面临天价赔偿甚至锒铛入狱的案例,以至于即使对建筑施工领域缺乏了解的人,也普遍知道在建筑改建过程中不能碰承重构件。

4、但在必要的时候,建筑的改建也不得不涉及到对承重构件的拆除。典型的情况是建筑的拆改前后用途改变、建筑分隔空间变化巨大,导致建筑的结构不得不进行大改。本专利技术涉及的兴发水泥厂十八筒仓改建项目即属于这种情况,原有的建筑是水泥厂的水泥筒仓,改建后用来作为住宅,不进行大改的话不能满足居住需求。这种情况下为确保安全,需要施工一些临时的支撑结构来对拆去承重墙的位置进行支撑。但这样会显著增加施工成本及工期(这些临时支撑结构是需要取代承重墙的,成本远高于常规的支撑脚手架),导致建筑拆改相比于全部拆除后新建不具成本优势,而建筑拆改的目的是为了充分利旧以节约成本,成本比全部拆除后新建还高的话,拆改就没有意义了。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

2、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建筑拆改过程涉及到对承重构件的拆除时,需要施工一些临时的支撑结构,从而导致施工成本明显增加并拉长施工工期。

3、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应用于拆除过程中涉及到对承重墙的拆除会影响建筑安全性的拆改施工项目,拆改完成后,建筑中新增的柱记作新增柱,所有因拆除而悬空的墙体底部设置有新增托底梁,用于形成整体梁柱支撑体系的梁记作新增框架梁;

4、所述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5、步骤一:建立完成拆除但新增构件尚未就位时的建筑的模型,对模型进行受力分析,筛选出拆除后会影响建筑安全性的墙体,并记作危险墙体;

6、步骤二:将模型中的每个危险墙体分成两部分,模拟拆除其中一部分后建筑的状况,危险墙体的两部分中,先被拆除的部分记作先拆除墙段,暂未被拆除的部分记作后拆除墙段,调整危险墙体的分割方式,直到先拆除墙段满足以下三个条件:

7、条件2.1:先拆除墙段所在位置与至少一个新增柱所在位置重叠;

8、条件2.2:拆除后留下的缺口能够容纳新增柱;

9、条件2.3:在无加固的前提下拆除后不会影响建筑安全性;

10、步骤三:计算在先拆除墙段上方的墙体底部存在新增托底梁,且新增托底梁与新增框架梁以及新增柱有效连接的情况下,拆除后拆除墙段后建筑的安全性,若不安全,则调整危险墙体的分割方式以及新增框架梁的排布,直至拆除后拆除墙段后不影响建筑的安全性;

11、步骤四:拆除先拆除墙段,拆除过程中不得对后拆除墙段及不拆除承重墙段造成震动损伤或附加破坏;

12、步骤五:施工新增柱,然后施工新增框架梁以及先拆除墙段上方的新增托底梁,并将新增托底梁、新增框架梁以及新增柱固定连接为一体;

13、步骤六:拆除后拆除墙段,拆除过程中不得对不拆除承重墙段及步骤五新增的构件造成震动损伤或附加破坏;然后施工剩余的新增托底梁,并将剩余的新增托底梁与之前的新增托底梁、新增框架梁以及新增柱固定连接为一体。

14、进一步,待拆改的建筑中,墙体围合成一个或多个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为圆筒或方筒;所述新增柱设置在先拆除墙段位置以及待拆改的建筑外,设置在先拆除墙段位置的新增柱记作新增支撑柱,设置在待拆改的建筑外的新增柱记作新增框架柱,所述新增框架柱排列为一排,且若筒状结构为一排多个,所述新增框架柱组成的排平行于筒状结构组成的排;

15、相邻两根新增框架柱之间通过多根新增框架梁固定连接为一体,每根新增支撑柱与至少一根新增框架柱对应,并与对应的新增框架柱通过多根新增框架梁固定连接为一体;

16、待拆改的建筑中不需要拆除的承重墙记作不拆除承重墙段,位于每个筒状结构内的新增框架梁组合为网格状,并分别与不拆除承重墙段、新增支撑柱、以及新增托底梁连为一体,每根新增托底梁端部固定在新增支撑柱或不拆除承重墙段上。

17、进一步,若待拆改的建筑中,墙体围合成多个筒状结构,且筒状结构之间存在共壁部位,则在步骤二中,位于共壁部位的先拆除墙段只需满足条件2.3,且位于共壁部位的新增托底梁的每端分别与两个筒状结构的不拆除承重墙段固定连接为一体。

18、进一步,所述新增柱、新增托底梁、新增框架梁、以及不拆除承重墙段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步骤五中,所述新增支撑柱在浇筑过程中,顶部留出钢筋连接区空间,待新增支撑柱上方的梁柱节点的钢筋绑扎完成后再浇筑整个梁柱节点的混凝土,在结构柱和梁柱节点的混凝土达到100%强度后,施工新增托底梁的剩余部分。

19、进一步,步骤四及步骤六中,墙体均采用静力切割的方式进行拆除。

20、进一步,在墙体切割过程中,通过调整竖向的切缝的位置,在每个断茬留下用于甩筋的欠切墙体,欠切墙体的混凝土部分采用风镐人工剔除,使欠切墙体中的钢筋甩出并用于后续和新增构件连接。

21、进一步,采用金刚石绳锯进行静力切割,切割时,位于待拆改的建筑内部的墙体切块的质量控制在人力可搬运的范围内。

22、进一步,步骤一到步骤三中,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建筑的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23、本专利技术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24、本专利技术中,通过将拆改后新增的受力构件设计为从建筑外探入到建筑内的梁柱网格(与建筑墙体干涉较小,确保先拆除墙段可以很小,拆除后不影响建筑),并通过受力分析找出承重墙中被拆下后不影响建筑安全的部分,即先拆除墙段;然后借助静力切割的方式切除先拆除墙段,使得后拆除墙段和不拆除承重墙段被无损地保留下来,先拆除墙段上的荷载被转移到后拆除墙断与不拆除墙断上;再调整施工顺序,提前沿先拆除墙段把拆改后新增的受力构件在墙体未完全完成拆除的时候探入到建筑中,通过改造施工形成新的受力体系,后拆除墙段上的荷载可以被转移到新增梁柱体系上,建筑的受力体系主体已经与拆改完成后的新建筑一致,后拆除墙段可以安全拆除。以上各点结合,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应用于拆除过程中涉及到对承重墙的拆除会影响建筑安全性的拆改施工项目,其特征在于:拆改完成后,建筑中新增的柱记作新增柱,所有因拆除而悬空的墙体底部设置有新增托底梁(3),用于形成整体梁柱支撑体系的梁记作新增框架梁(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待拆改的建筑中,墙体围合成一个或多个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为圆筒或方筒;所述新增柱设置在先拆除墙段(11)位置以及待拆改的建筑外,设置在先拆除墙段(11)位置的新增柱记作新增支撑柱(21),设置在待拆改的建筑外的新增柱记作新增框架柱(22),所述新增框架柱(22)排列为一排,且若筒状结构为一排多个,所述新增框架柱(22)组成的排平行于筒状结构组成的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待拆改的建筑中,墙体围合成多个筒状结构,且筒状结构之间存在共壁部位,则在步骤二中,位于共壁部位的先拆除墙段(11)只需满足条件2.3,且位于共壁部位的新增托底梁(3)的每端分别与两个筒状结构的不拆除承重墙段(13)固定连接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增柱、新增托底梁(3)、新增框架梁(4)、以及不拆除承重墙段(13)均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步骤五中,所述新增支撑柱(21)在浇筑过程中,顶部留出钢筋连接区空间,待新增支撑柱(21)上方的梁柱节点的钢筋绑扎完成后再浇筑整个梁柱节点的混凝土,在结构柱和梁柱节点的混凝土达到100%强度后,施工新增托底梁(3)的剩余部分。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及步骤六中,墙体均采用静力切割的方式进行拆除。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墙体切割过程中,通过调整竖向的切缝的位置,在每个断茬留下用于甩筋的欠切墙体,欠切墙体的混凝土部分采用风镐人工剔除,使欠切墙体中的钢筋甩出并用于后续和新增构件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金刚石绳锯进行静力切割,切割时,位于待拆改的建筑内部的墙体切块的质量控制在人力可搬运的范围内。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到步骤三中,采用有限元软件对建筑的模型进行分析计算。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应用于拆除过程中涉及到对承重墙的拆除会影响建筑安全性的拆改施工项目,其特征在于:拆改完成后,建筑中新增的柱记作新增柱,所有因拆除而悬空的墙体底部设置有新增托底梁(3),用于形成整体梁柱支撑体系的梁记作新增框架梁(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待拆改的建筑中,墙体围合成一个或多个筒状结构,所述筒状结构为圆筒或方筒;所述新增柱设置在先拆除墙段(11)位置以及待拆改的建筑外,设置在先拆除墙段(11)位置的新增柱记作新增支撑柱(21),设置在待拆改的建筑外的新增柱记作新增框架柱(22),所述新增框架柱(22)排列为一排,且若筒状结构为一排多个,所述新增框架柱(22)组成的排平行于筒状结构组成的排;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的建筑拆改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待拆改的建筑中,墙体围合成多个筒状结构,且筒状结构之间存在共壁部位,则在步骤二中,位于共壁部位的先拆除墙段(11)只需满足条件2.3,且位于共壁部位的新增托底梁(3)的每端分别与两个筒状结构的不拆除承重墙段(13)固定连接为一体。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无需对建筑临时支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谢明泉贺宝全于海阔刘海涛张雪斌张进红张莉莉王杨陈达非赵来柱杨化军于书洋袁春娟沈波张金梁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工四建工程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