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24672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6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其中,伺服驱动器包括壳组件,壳组件包括电池仓,电池仓设置有第一开口:弹性件,弹性件与电池仓连接;电池,电池设置于电池仓内,电池远离第一开口的一侧与弹性件接触,电池能够与编码器端子连接;电池盖,电池盖设置于第一开口处,与壳组件转动连接,以打开或关闭电池仓;其中,电池盖关闭电池仓的情况下,电池挤压弹性件,弹性件产生形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伺服驱动,具体提出了一种伺服驱动器和伺服系统


技术介绍

1、目前,在相关技术中,采用电池为编码器供电,对于电池的布置形式,常将电池置于伺服驱动器内部,然而电池置于伺服驱动器内部,导致了不易对电池进行拆卸,使得对电池更换或维修的操作较为麻烦,影响了伺服驱动器的使用便捷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为此,本技术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伺服驱动器。

3、本技术的第二方面提出一种伺服系统。

4、有鉴于此,本技术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伺服驱动器,包括:壳组件、弹性件、电池和电池盖,其中,弹性件与电池仓连接;电池设置于电池仓内,电池远离第一开口的一侧与弹性件接触,电池能够与编码器端子连接;电池盖设置于第一开口处,与壳组件转动连接,以打开或关闭电池仓;其中,电池盖关闭电池仓的情况下,电池挤压弹性件,弹性件产生形变。

5、本技术所提出的伺服驱动器包括壳组件、弹性件、电池和电池盖,壳组件包括电池仓,电池仓设置有第一开口,电池仓用于容置电池,通过第一开口可以将电池放入电池仓中,也可以将电池从电池仓中取出。

6、伺服驱动器的弹性件与电池仓连接,弹性件设置于电池仓内,弹性件能够受力变形而产生反作用力。

7、伺服驱动器的电池是用于提供电能的部件,电池设置于电池仓内,从而使电池得到了容置,实现将电池集成在了伺服驱动器内部,避免电池占用伺服驱动器外部的空间,降低电池对伺服驱动器的外部结构如用于安装的接地螺栓进行设置时的影响。

8、电池能够与编码器端子连接,实现电能的传输供给,能够保证在出现突然断电等情况时编码器的多圈编码信号不丢失。

9、电池盖设置于第一开口处,与壳组件转动连接,通过对电池盖施加作用力,可较为容易的打开或关闭电池仓,以便于对电池仓内的电池进行操作,翻盖式设计提高了对电池进行更换的便捷程度,此外,电池盖的设置使得电池在设置于电池仓后被遮盖起来,进而降低了对伺服驱动器外观整洁度的影响,使得伺服驱动器的外观更为美观,避免伺服驱动器显得臃肿。

10、电池远离第一开口的一侧与弹性件接触,电池盖关闭电池仓的情况下,电池挤压弹性件,弹性件产生形变。弹性件形变后会产生作用力,此作用力在电池盖关闭电池仓后,会被电池限制住而无法释放。

11、当电池盖打开电池仓时,电池盖不再向电池施加作用力,进而电池也不再挤压弹性件,弹性件开始因恢复形状而向电池释放作用力,进而实现推动电池的至少部分弹出于电池仓,便于使用者对电池进行拿取,提高对电池进行维修更换的便捷性。

12、综上所述,本技术所提出的伺服驱动器,在内部形成了用于容置电池的电池仓,进而实现了将电池集成在伺服驱动器内部,通过编码器端子去供给电能,实现了将电池与编码器线分离,简化了编码器线制作,同时能够保证在出现突然断电等情况时编码器的多圈编码信号不丢失,可以获得更高分辨率和更大的测量范围,保证整个伺服驱动器的正常运行。

13、电池盖设计成转动翻盖结构,维修更换电池时只需要简单的转动翻盖即可打开电池仓。另外在电池盒里面设计弹性件,可保证在翻盖打开时,弹性件将电池自动弹出,取电池时无需额外工具就能轻松拿出电池,便于对电池进行拆卸,提高了操作人员的操作便捷性,进而提高了伺服驱动器的使用便捷性。

14、另外,本技术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伺服驱动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15、在本技术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电池仓远离第一开口的一侧的侧壁为第二壁,第二壁设置有贯通第二壁的缺口,弹性件包括连接臂和凸起,连接臂设置于缺口内,连接臂的第一端与第二壁连接,连接臂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凸起设置于连接臂靠近电池的一侧,位于连接臂的第二端,凸出于第二壁靠近电池的一侧的表面。

16、在该技术方案中,电池仓远离第一开口的第一侧的侧壁为第二壁,在第二壁上设置有贯通第二壁的缺口。

17、弹性件包括连接臂和凸起,其中,连接臂设置于缺口内,连接臂的第一端与第二壁相连接,即连接臂的一端与电池仓远离第一开口的一侧的侧壁相连接。连接臂的第二端为自由端,即连接臂的第二端为没有约束支撑的一端。

18、弹性件的凸起设置于连接臂靠近电池的一侧,凸起位于连接臂的第二端,凸出于第二壁靠近于电池的一侧的表面。

19、通过设置弹性件包括连接臂和凸起,在电池仓内形成悬臂梁结构,可保证在电池盖打开时,连接臂和凸起恢复形状锁产生的力作用于电池上以将将电池自动弹出,取电池时无需额外工具就能轻松的拿出电池。

20、在本技术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壳组件包括座体、壳体、电路板和盖体。座体包括第一本体和支撑部,支撑部与第一本体连接;壳体与支撑部连接,壳体与第一本体围设出容纳腔;电路板设置于支撑部上,位于容纳腔内,编码器端子设置于电路板上;盖体与壳体连接,位于容纳腔远离第一本体的一侧,盖体包括第一壁和电池仓,第一壁设置有第一开口,电池仓与第一壁连接,且与第一开口相对。

21、在该技术方案中,伺服驱动器中的壳组件包括座体、壳体、电路板和盖体。座体包括第一本体和支撑部,第一本体为座体的主体结构件,支撑部与第一本体相连接,支撑部可起到支撑连接的作用。

22、壳体与支撑部连接,进而使壳体与第一本体间接连接到了一起,壳体与第一本体围设出容纳腔,通过支撑部,使得壳体与座体更易进行组合。

23、电路板设置于支撑部上,位于容纳腔内,支撑部的设置使得电路板具有了进行安装的位置。电路板可以实现信号传输、电源管理、信号处理、控制与逻辑、数据与转换和电流保护等功能。

24、编码器端子设置于电路板上,编码器是一种用于转换运动或位置的信号编码器,编码器端子则是编码器用于接收电源供给的接口。编码器端子设置于电路板上,实现与电路板的组合使用,以将物理运动转换为数字信号,从而实现对原始运动信号的测量和控制。

25、盖体与壳体连接,位于容纳腔远离第一本体的一侧,盖体包括第一壁和电池仓,第一壁设置有第一开口,而电池仓与第一壁连接,且与第一开口相对。盖体为整个伺服驱动器的外部结构中沿重力方向位于最上侧的部件。电池仓用于容纳电池,第一开口可用于供电池进入或移出电池仓。使用者可在伺服驱动器的盖体上通过对电池盖进行操作而对电池进行更换,实现了在伺服驱动器的顶面对电池进行操作,进而也方便使用者观察到电池的情况,方便使用者进行操作。

26、在本技术的一些技术方案中,可选地,盖体还包括通道和线束,通道布置于第一壁靠近壳体的一侧,通道的第一端与电池仓连通,通道的第二端延伸至盖体的端部;线束布置于通道内,线束的第一端与电池连接,线束的第二端能够与编码器端子连接。

27、在该技术方案中,盖体还包括通道和线束,通道用于供线束穿设,具体地,通道布置于第一壁靠近壳体的一侧,通道的第一端与电池仓连通,通道的第二端延伸至盖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仓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的侧壁为第二壁,所述第二壁设置有贯通所述第二壁的缺口,所述弹性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组件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壁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凹槽位于所述通道和所述电池仓的侧方,所述凹槽与所述电池仓相对的区域与所述电池仓连通,所述凹槽与所述通道相对的区域与所述通道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盖远离所述凹槽的一侧与所述第一壁转动连接,所述电池盖靠近所述凹槽的一侧能够靠近或远离所述电池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与所述电池仓相对的区域的横截面呈梯形;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0.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设置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沿所述电池盖的转动轴线延伸,所述电池盖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3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设置有第三开口,所述编码器端子与所述第三开口相对,所述编码器端子的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壁的外部。

12.一种伺服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伺服驱动器。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仓远离所述第一开口的一侧的侧壁为第二壁,所述第二壁设置有贯通所述第二壁的缺口,所述弹性件包括: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壳组件包括: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伺服驱动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壁设置有凹槽,所述凹槽具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二开口朝向所述第一壁远离所述壳体的一侧,所述凹槽位于所述通道和所述电池仓的侧方,所述凹槽与所述电池仓相对的区域与所述电池仓连通,所述凹槽与所述通道相对的区域与所述通道连通。

7.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伟何兴家邬永辉乔崙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美的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