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自动打结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45716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6
本技术涉及打结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自动打结装置,包括:第一杆,第一杆内设置有腔体,且第一杆的外侧还设有与腔体相通的缝隙;第一杆依次设有用于夹持缝线的夹持件,用于辅助穿结的固定件;固定件可以相对于第一杆的第一轴线发生转动,且当固定件沿靠近第一轴线的方向转动时,其高度逐渐减小;以及第二杆,第二杆的第一端设置有推动部,当第二杆的第一端通过腔体伸入第一杆内时,推动部通过缝隙向外凸起,且第二杆可以在外部作用力的作用下沿腔体的第一轴线的方向进行往返运动。该自动打结装置综合了绕线、推线、紧线结三重功能,操作者借助打结装置完成难度较大的穿结、推结工作,并灵活地调整紧结力度,同时提高了打结质量和速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打结,具体涉及一种自动打结装置


技术介绍

1、手术打结是外科手术中的关键一环,尤其针对一些涉及到重要血管、神经的手术缝合过程(如腹腔镜手术、口内手术等等)而言,其对手术打结的质量和速度提出了极高的要求。现有的手术打结一般有两类方式。一是传统的手动打结操作,即主要由人工手动(或借助一些简单的工具,如手术针)完成穿结、推结、紧结过程。然而,这种相对传统的手动打结操作对于操作人员的专业水平要求极高。因此,现有技术中也提供了一些打结装置,以期望可以降低手术过程中的打结操作难度。

2、例如,现有技术中提出了一种先手动穿结,再借助打结装置实现牵拉的操作方法。参见申请号为cn2016105081470的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免穿刺套管微创伤腹腔镜牵拉打结装置及使用方法。该专利中的打结装置需要用户在装置之外先手动打结成环,再利用打结装置将环伸入进入腹部完成牵拉或打结。一方面,这种将打结装置伸入创口内部(如伸入腹部等)的方式可能对创口产生不利影响(如可能增大创口面积,或者因可操作空间过小导致医生难以利用打结装置执行穿刺或打结操作)。另一方面,这种打结装置对医生的操作专业性要求极高,尤其是在需要缝合区域相对较大或需要重复打多个结时,医生需要在视线受阻情况下主要凭借自身实践经验(如操作手感),双手长时间地重复手动打结、牵拉、穿刺等操作,出现失误操作的几率也相对增大。

3、又例如,现有技术中也提出了一种可以通过连续打结/弹力打结方式以提高打结效率的打结装置。但是,连续打结/弹力打结方法在穿结、紧结过程中难以控制节或环的收紧程度,以及两个结之间的缝线间隔。因此,对于操作人员来说,对打结质量(如松紧程度等)的把控难度仍然较大。一方面是容易因伤口拉力过大或过小,伤口对位不齐,进而造成导致伤口愈合差,瘢痕明显等不良后果。另一方面,尤其对于缝合量本身就相对较小的手术而言,缝线的消耗量会显著增加,即增加手术成本。如参见申请号为cn2016105081470的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经鼻蝶内镜手术用双结推结器,该专利中即采用了类似的连续打结设计。又参见申请号为cn2022111055731的专利申请,其公开了一种牙科弹力线打结装置。该打结装置通过手握杆上的滑动钮可控制伸缩机构上的卡块,以执行连续打结操作。并且,该装置采用机械结构(如卡块的移动)以控制结的松紧,这实际上同样需要操作人员对于穿结、紧结过程具有极高的专业把控能力。此外,该装置需要在体积有限的伸缩机构6邻近区域集成固定环5、旋转机构7、第一伸缩杆10、卡块11及第二伸缩杆12等多个零部件。由此一来一是生产加工成本相对较高,学习使用难度也相对较大;二是整套打结装置将不利于完成术前消毒准备工作。

4、再例如,现有技术中还提出了一种与已有的手术设备(如腹腔镜等手术操作器)相配合的打结装置。参见申请号为cn201120457538的专利,其公开了一种微创手术腔内缝线打结器。但是由于这类打结器必须要与其他手术操作器共同使用。因此,从操作人员的使用角度来看,需要双手分别灵活地来同步操作打结器、操作器。一方面操作手法的难度仍然不低,另一方面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器械的共同使用,也对操作空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利于狭窄空间下的缝合手术(如容易影响到创口区域)。

5、因此,当前亟需一种打结装置,以在不影响创口的情况下,帮助医护人员快速、准确地完成手术打结。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自动打结装置,部分地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的上述不足,能够在不影响创口的情况下,帮助医护人员快速、准确地完成手术打结。

2、为了解决上述所提到的技术问题,本技术具体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自动打结装置,包括:

4、第一杆,所述第一杆从其第一端至第二端的方向依次设置有第一区域、第二区域、第三区域以及第四区域;所述第一杆内设置有腔体,所述腔体依次穿过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区域,且所述第一杆的外侧还设置有与所述腔体相连通的缝隙,所述缝隙依次穿过所述第二、第三和第四区域;其中,

5、所述第一区域外侧设置有第一夹持件,以用于夹持缝线;

6、所述第三区域设置有至少一个固定件,以用于辅助将所述缝线环绕成线圈;其中,所述固定件可以相对于所述第一杆的第一轴线发生转动,且当所述固定件沿靠近所述第一轴线的方向相转动时,所述固定件的高度逐渐减小;其中,所述高度指的是所述固定件远离所述第一杆的侧边或侧边上的至少一个点与第一杆之间的距离;

7、以及第二杆,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设置有推动部,以用于推动所述固定件上所绕线圈;当所述第二杆的第一端通过所述腔体伸入所述第一杆内时,所述推动部通过所述缝隙向外凸起,且所述第二杆可以在外部作用力的作用下沿所述腔体的第一轴线的方向进行往返运动;

8、其中,当所述自动打结装置处于穿结状态时,所述推动部可以在所述第二杆的带动下被推动或保持在所述第二区域处,以使得所述推动部与所述固定件相配合以形成有穿结空间i,从而供所述缝线能够在所述穿结空间i中缠绕至少一个线圈。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夹持件包括:第一夹持板,以及设置在第一杆外侧的第一转轴,且所述第一夹持板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杆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一夹持板在不受外部作用力作用时处于夹持状态,当所述第一夹持板在受到外部作用力的作用时,所述第一夹持板将从夹持状态逐渐转换为非夹持状态;第一夹持板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夹持区,以供操作者的至少一个根手指实现夹持或按压操作。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区域在与所述第一夹持件相对的一侧还设置有第二夹持件,且所述第二夹持件包括:第二夹持板,以及设置在第一杆外侧的第二转轴,且所述第二夹持板通过所述第二转轴与所述第一杆转动连接;其中,所述第二夹持板在不受外部作用力作用时处于夹持状态,当所述第二夹持板在受到外部作用力的作用时,所述第二夹持板将从夹持状态逐渐转换为非夹持状态。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夹持板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和第二板,且所述第一板、第二板的第一侧面分别朝向所述第一杆的侧面设置,并分别与所述第一杆的侧面形成有第一夹持区间和第二夹持区间;当所述缝线被夹持在所述第一夹持区间内时,此时可以使得缝线克服所述第一板的夹持作用并相对移动的最小作用力为第二拉力f2;当所述缝线被夹持在所述第二夹持区间内时,此时可以使得缝线克服所述第二板的夹持作用并相对移动的最小作用力为第三拉力f3,所述第三拉力f3大于所述第二拉力f2。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第二侧面上设置有用于差异化所述第一板和第二板的物理触感的第一标识。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固定件包括:首尾依次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和第三连接件;且当所述固定件安装在所述第一杆上时,第二连接件的侧边与第一杆之间形成开口朝外的第三夹角,且所述第三夹角为钝角,以使得所述侧边形成斜坡区域;且所述斜坡区域、所述第二区域的侧壁以及夹持板外侧的夹持区共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111)包括:第一夹持板(111a),以及设置在第一杆(1)外侧的第一转轴(111b),且所述第一夹持板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杆(1)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板(112a)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112a-1)和第二板(112a-2),且所述第一板、第二板的第一侧面分别朝向所述第一杆的侧面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板、第二板的第一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杆的侧面形成有第一夹持区间和第二夹持区间,且所述第一夹持区间的宽度大于第二夹持区间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131)包括:首尾依次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1311)、第二连接件(1312)和第三连接件(1313);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与所述第一杆固定连接;且当所述固定件(131)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杆上时,第二连接件(1312)的侧边与第一杆之间形成开口朝外的第三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角为钝角,以使得所述第二连接件的第一侧边形成斜坡区域;其中,侧边指的是连接件中远离所述第一杆的侧面的一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第二和第三连接件为一体成型。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件(1312)的侧边包括:依次首尾相连的第一侧边(1312a)、第二侧边(1312b)以及第三侧边(1312c);其中,所述第一侧边的首端、第三侧边的尾端分别与所述第一连接件、第二连接件相连接;且所述第一侧边与第二侧边之间的形成有开口朝内第一夹角,以及所述第二侧边与所述第三侧边之间形成有开口朝内的第二夹角,所述第一夹角与第二夹角均为钝角。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固定件设置于所述第一杆上且位于初始状态时,所述第二侧边的高度从其首端至尾端的方向逐渐减小,且所述第三侧边的高度同样地从其首端至尾端的方向逐渐减小。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角小于所述第二夹角。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杆的第二端设置有阻挡件(22),用以限制所述第二杆(2)在往返运动过程中的行程。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件(111)包括:第一夹持板(111a),以及设置在第一杆(1)外侧的第一转轴(111b),且所述第一夹持板通过所述第一转轴与所述第一杆(1)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夹持板(112a)包括:相连接的第一板(112a-1)和第二板(112a-2),且所述第一板、第二板的第一侧面分别朝向所述第一杆的侧面设置,从而使得所述第一板、第二板的第一侧面分别与所述第一杆的侧面形成有第一夹持区间和第二夹持区间,且所述第一夹持区间的宽度大于第二夹持区间的宽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件(131)包括:首尾依次相连接的第一连接件(1311)、第二连接件(1312)和第三连接件(1313);其中,所述第一连接件用于与所述第一杆固定连接;且当所述固定件(131)固定连接在所述第一杆上时,第二连接件(1312)的侧边与第一杆之间形成开口朝外的第三夹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自动打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夹角为钝角,以使得所述第二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曦木韦峰
申请(专利权)人: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