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固定装置、柔性防水屋面和柔性防水光伏系统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41949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3
本技术公开一种支撑固定装置、柔性防水屋面和柔性防水光伏系统,涉及光伏技术领域,以解决光伏屋面系统容易发生漏水的问题。所述支撑固定装置用于设置于柔性防水层和屋面本体之间,包括支撑部和分别位于支撑部两侧的连接部,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凸起部,连接部为内凹结构,支撑部起支撑作用,用于支撑防水层上面的外部构件,连接部用于与屋面固定连接,凸起部与柔性防水层粘接或焊接,连接部与屋面本体固定连接。所述柔性防水屋面包括上述方案所提的支撑固定装置。所述柔性防水光伏系统包括上述方案所提的柔性防水屋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光伏,尤其涉及一种支撑固定装置、柔性防水屋面和柔性防水光伏系统


技术介绍

1、光伏屋面系统是一种将光伏组件与屋面结构相结合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这种屋面系统既可以实现遮风挡雨的基本功能,又能够进行光伏发电以节省建筑的用电成本。

2、通常,光伏屋面系统包括屋面以及依次层叠设置于屋面上的柔性防水层、支撑固定装置以及光伏组件,支撑固定装置包括支撑杆,屋面包括檩条,安装时,柔性防水层上开设穿孔,支撑杆的一端穿过穿孔与檩条固定连接,光伏组件安装固定于支撑杆上,使得光伏组件可以安装于屋面上。采用这种结构,柔性防水层可以起到防水的作用,光伏组件可以通过支撑固定装置安装于屋面上。但是,由于柔性防水层上设置有穿孔,穿孔处的卷材焊接缝在长期的风吹日晒及恶劣环境中,焊接缝处容易出现老化、脱落及裂开,从而使得水流会穿过穿孔流入屋面内,导致光伏屋面系统发生漏水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支撑固定装置、柔性防水屋面和柔性防水光伏系统,以提高光伏系统的防水能力,避免光伏系统发生漏水,提高光伏系统的使用寿命。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一种支撑固定装置,支撑固定装置用于设置于柔性防水层和屋面本体之间,包括支撑部和分别位于支撑部两侧的连接部,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凸起部,连接部为内凹结构,支撑部起支撑作用,用于支撑防水层上面的外部构件,连接部用于与屋面固定连接,凸起部与柔性防水层粘接或焊接,连接部与屋面本体固定连接。

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支撑固定装置包括支撑部和连接部,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凸起部,连接部为内凹结构,支撑部起支撑作用,用于支撑防水层上面的外部构件,连接部用于与屋面固定连接,凸起部与柔性防水层粘接或焊接,连接部与屋面本体固定连接。采用这种结构,柔性防水层可以铺设于凸起部的支撑面上,支撑固定装置可以与屋面本体固定连接,光伏组件可以粘接于柔性防水层上,由于支撑固定装置位于屋面本体和柔性防水层之间,支撑固定装置可以直接与屋面本体进行连接,支撑固定装置与防水层之间采用粘接或焊接的方式连接,光伏组件与防水层之间采用粘接方式连接,整个屋面系统不需要在柔性防水层上进行打孔,保证了柔性防水层的完整性,避免水流穿过柔性防水层上的穿孔流入屋面本体内造成漏水现象,从而提高屋面系统的防水能力,提高屋面系统的使用寿命。其次,本申请中柔性防水层和屋面本体之间通过支撑固定装置进行连接,避免现有技术中柔性防水层和屋面本体直接粘接时可靠性较差,遇到强风容易撕破翻覆,同时柔性防水层粘接至凸起部的支撑面上,能够提高柔性防水层与支撑固定装置的粘接面积和粘接牢固度,进而提高柔性防水层和屋面本体连接的稳定性,提高光伏组件安装的可靠性,提高屋面系统整体的抗风能力。第三,支撑固定装置包括具有支撑面的凸起部时,凸起部可以增加光伏组件与屋面本体之间的间距,使得光伏组件与屋面本体之间可以形成散热间隙,提高光伏组件的散热性能。第四,当支撑固定装置与屋面本体之间通过紧固件相连时,紧固件的端部可以隐藏在内凹结构中,避免紧固件的端部突出后顶压柔性防水层,造成柔性防水层安装时发生破损。

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凸起部包括第一侧板、第一过渡部、上板、第二过渡部、第二侧板,第一侧板、第一过渡部、上板、第二过渡部、第二侧板依次相接,第一过渡部、第二过渡部为弧形结构或倾斜结构,上板的两端部为圆弧结构。如此设置,优化支撑固定装置的结构,提高柔性防水层的铺设效果,避免柔性防水层铺设时发生破损,同时能够简化支撑固定装置的结构,便于支撑固定装置的加工和安装。

5、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为弧形结构的情况下,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的折弯半径为0.05mm~12mm,上板两端的圆弧半径为20mm~100mm。如此设置,进一步优化第一过渡部和第二过渡部的结构,提高柔性防水层铺设的可靠性。

6、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固定装置还包括两个末端,支撑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两个连接部的另一端分别与末端连接,末端为圆弧结构。如此设置,可以避免连接部的端部具有尖角而刮伤或压坏柔性防水层。

7、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固定装置还包括两个倾斜部,两个倾斜部分别设置于两个连接部与两个末端之间,倾斜部的一端与连接部相连,另一端朝屋面本体一侧倾斜并与末端相连。如此设置,柔性防水层铺设在支撑固定装置上时,倾斜部可以对柔性防水层进行引导,避免柔性防水层弯折角度过大造成破损或容易发生破损,同时能够使柔性防水层避开内凹结构中的紧固件,避免紧固件的端部突出后顶压柔性防水层造成破损。

8、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部的高度为3mm~400mm。如此设置,当支撑部的高度小于3mm时,支撑部较低,光伏组件和屋面本体之间的距离较短,不便于光伏组件的散热;当支撑部的高度大于400mm,支撑部较高,光伏组件和屋面本体之间的距离较长,不便于光伏组件的安装且光伏组件容易遇风翻覆;当支撑部的高度为3mm~400mm时,既能够使光伏组件具有良好的散热能力,又能够提高光伏组件整体的稳定性和安装的便捷性。

9、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支撑固定装置还包括两个水平部,支撑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两个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水平部的一端连接,水平部的上表面与支撑部的凸起部位于同一平面。如此设置,柔性防水层可以平铺至支撑固定装置的支撑面和水平部的上表面上,使得柔性防水层铺设时更加方便且不易破损。

10、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水平部的另一端部为圆弧结构。如此设置,可以避免水平部的端部具有尖角而刮伤或压坏柔性防水层。

11、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凸起部的宽度为10mm~400mm。如此设置,当凸起部的宽度小于10mm时,凸起部较窄,支撑固定装置的支撑效果较差,柔性防水层和光伏组件的稳定性较差,当凸起部的宽度大于400mm时,凸起部较宽,支撑固定装置安装和加工不便;当凸起部的宽度为10mm~400mm时,既能够保证柔性防水层和光伏组件具有良好稳定性,又能够使支撑固定装置安装和加工更加方便。

12、第二方面,本技术还提供一种柔性防水屋面,包括屋面本体、支撑固定装置以及柔性防水层,支撑固定装置为如上述方案任一项所提的支撑固定装置,支撑固定装置设置于屋面本体和柔性防水层之间,支撑固定装置包括支撑部和分别位于支撑部两侧的连接部,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凸起部,连接部为内凹结构,柔性防水层铺设于凸起部上且与凸起部粘接,连接部与屋面本体固定连接。

13、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由于柔性防水屋面采用了本申请中的支撑固定装置,因此能够提高屋面系统的防水能力,避免屋面系统发生漏水,提高屋面系统的使用寿命。

14、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部与屋面本体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紧固件穿过内凹结构与屋面本体固定连接。如此设置,支撑固定装置与屋面本体之间通过紧固件相连时,能够使支撑固定装置安装更加牢靠,提高柔性防水层和光伏组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固定装置用于设置于柔性防水层和屋面本体之间,包括支撑部和分别位于支撑部两侧的连接部,所述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凸起部,所述连接部为内凹结构,所述支撑部起支撑作用,用于支撑防水层上面的外部构件,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屋面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柔性防水层粘接或焊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屋面本体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包括第一侧板、第一过渡部、上板、第二过渡部、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一过渡部、上板、第二过渡部、第二侧板依次相接,所述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为弧形结构或倾斜结构,所述上板的两端部为圆弧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为弧形结构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的折弯半径为0.05mm~12mm,所述上板两端的圆弧半径为20mm~1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固定装置还包括两个末端,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两个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末端连接,所述末端为圆弧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固定装置还包括两个倾斜部,两个所述倾斜部分别设置于两个连接部与两个末端之间,所述倾斜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另一端朝所述屋面本体一侧倾斜并与所述末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高度为3mm~4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固定装置还包括两个水平部,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两个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水平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水平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部的凸起部位于同一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的另一端部为圆弧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宽度为10mm~400mm。

10.一种柔性防水屋面,其特征在于,包括屋面本体、支撑固定装置以及柔性防水层,所述支撑固定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所述支撑固定装置设置于所述屋面本体和柔性防水层之间,所述支撑固定装置包括支撑部和分别位于所述支撑部两侧的连接部,所述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凸起部,所述连接部为内凹结构,所述柔性防水层铺设于所述凸起部上且与凸起部粘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屋面本体固定连接。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柔性防水屋面,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屋面本体通过紧固件固定连接,紧固件穿过所述内凹结构与所述屋面本体固定连接。

12.一种柔性防水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屋面和安装于所述屋面上的光伏组件,所述屋面为如权利要求10-11任一项所述的柔性防水屋面,所述柔性防水屋面包括屋面结构、支撑固定装置和柔性防水层,所述支撑固定装置与所述屋面结构紧固连接,所述柔性防水层粘接在所述支撑固定装置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柔性防水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光伏组件与所述柔性防水层粘接或焊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柔性防水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防水光伏系统还包括连接件,所述连接件设置于所述光伏组件和所述柔性防水层之间,所述连接件与所述柔性防水层粘接或焊接,所述连接件与所述光伏组件粘接或通过紧固组件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柔性防水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件为框体结构,所述连接件的高度为3mm~400mm。

16.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柔性防水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沿支撑固定装置的宽度方向,在相邻两个光伏组件拼接处,柔性防水层的下方设置有一支撑固定装置,用于同时支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

17.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柔性防水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固定装置的支撑部具有一个凸起部时,在相邻两个光伏组件拼接处,所述凸起部位于相邻两个光伏组件拼接处,且用于同时支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柔性防水光伏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支撑固定装置的支撑部具有至少三个凸起部且所述凸起部的个数为奇数个时,在相邻两个光伏组件拼接处,支撑固定装置的支撑部的至少三个所述凸起部中,处于所述支撑部中间位置的凸起部位于相邻两个光伏组件拼接处,且用于同时支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处于所述支撑部中间位置两侧的凸起部分布于所述支撑固定装置中间位置的两侧,且用于分别支撑相邻两个光伏组件。

19.根据权利要求12...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固定装置用于设置于柔性防水层和屋面本体之间,包括支撑部和分别位于支撑部两侧的连接部,所述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凸起部,所述连接部为内凹结构,所述支撑部起支撑作用,用于支撑防水层上面的外部构件,所述连接部用于与所述屋面本体固定连接,所述凸起部与所述柔性防水层粘接或焊接,所述连接部与所述屋面本体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包括第一侧板、第一过渡部、上板、第二过渡部、第二侧板,所述第一侧板、第一过渡部、上板、第二过渡部、第二侧板依次相接,所述第一过渡部、所述第二过渡部为弧形结构或倾斜结构,所述上板的两端部为圆弧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为弧形结构的情况下,所述第一过渡部和所述第二过渡部的折弯半径为0.05mm~12mm,所述上板两端的圆弧半径为20mm~100m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固定装置还包括两个末端,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两个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分别与所述末端连接,所述末端为圆弧结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固定装置还包括两个倾斜部,两个所述倾斜部分别设置于两个连接部与两个末端之间,所述倾斜部的一端与所述连接部相连,另一端朝所述屋面本体一侧倾斜并与所述末端相连。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部的高度为3mm~400mm。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固定装置还包括两个水平部,所述支撑部的两端分别与两个所述连接部的一端连接,两个所述连接部的另一端与水平部的一端连接,所述水平部的上表面与所述支撑部的凸起部位于同一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水平部的另一端部为圆弧结构。

9.根据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起部的宽度为10mm~400mm。

10.一种柔性防水屋面,其特征在于,包括屋面本体、支撑固定装置以及柔性防水层,所述支撑固定装置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支撑固定装置,所述支撑固定装置设置于所述屋面本体和柔性防水层之间,所述支撑固定装置包括支撑部和分别位于所述支撑部两侧的连接部,所述支撑部包括至少一个凸起...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迪张松周聪孔维孙世谱毛轩
申请(专利权)人:隆基绿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