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和电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38519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51
本申请提供一种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和电池。上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包括:检测电路和驱动电路。检测电路包括光耦、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光耦的正极输入端,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光耦的负极输入端并接地。驱动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二极管和P型场效应管,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光耦的集电极输出端连接,光耦的发射极输出端接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第四电阻的第二端,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连接驱动芯片的充电驱动端,以接收驱动芯片发出的充电驱动信号,P型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第四电阻的第二端,P型场效应管的漏极与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电池,特别是涉及一种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和电池


技术介绍

1、锂电池广泛应用于日常的电子产品和电动工具中,例如,两轮电动车的锂电池。当锂电池的电量不足时,需要对锂电池进行充电。在锂电池的充电过程中出现了滥用充电器的情况,滥用充电器对锂电池进行充电会导致很多安全事故,造成很大的安全隐患。因此很多电池都设计了充电识别电路,防止电池出现滥用充电器的情况。

2、传统的充电识别电路是采用充电通讯的方式,通过充电器与电池的单片机建立通讯后,充电器对电池进行充电的。这种依靠充电通讯的充电识别方式,通过充电器接入电池的瞬间发送充电指令,电池接收到充电器的充电指令,打开控制充电的充电场效应管,实现充电识别的功能,达到防止用户滥用充电器对电池进行充电的目的。

3、但是,充电器与电池之间依靠通讯电路实现充电识别,需要充电器和电池都搭建通讯电路,例如can、uart、485等通讯电路。这些通讯电路都需要使用额外的用于形成通讯电路的芯片,导致产品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可降低成本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和电池。

2、本技术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

3、一种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其包括:

4、检测电路,所述检测电路包括光耦、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一端用于连接充电识别信号接口,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光耦的正极输入端,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二电阻的第二端与所述光耦的负极输入端连接并接地;

5、驱动电路,所述驱动电路包括第三电阻、第四电阻、二极管和p型场效应管,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光耦的集电极输出端连接,所述光耦的发射极输出端接地,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一端与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用于连接驱动芯片的充电驱动端,以接收所述驱动芯片发出的充电驱动信号,所述p型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第四电阻的第二端,所述p型场效应管的漏极与所述第三电阻的第二端连接,所述p型场效应管的源极与所述二极管的正极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负极用于连接充电场效应管。

6、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还包括驱动芯片,所述驱动芯片的充电引脚与所述p型场效应管的漏极,所述驱动芯片的供电电压引脚用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驱动芯片的公共接地端引脚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并接地。

7、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充电识别信号接口为com接口。

8、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电阻为可变电阻。

9、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电阻为可变电阻。

10、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电阻为可变电阻。

11、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四电阻为可变电阻。

12、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还包括充电场效应管,所述充电场效应管的源极用于连接充电器的负极,所述充电场效应管的漏极用于连接电池的负极,所述充电场效应管的栅极连接所述二极管的负极。

13、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光耦为光电三极管型光电耦合器。

14、一种电池,其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至少具有以下优点:

16、当充电器未插入电池时,充电器的正极无输出,充电器的充电接口持续输出高电平。当充电器插入电池后,充电器的充电接口输出的电平通过电池的充电识别信号接口,与第一电阻和第二电阻形成回路,充电器的充电接口的电平拉低,电压发生变化,充电器的内部检测到电平发生变化,充电器的正极输出充电电压。电池的充电识别信号接口在插入充电器后,通过电压分压,光耦的正极输入端和负极输入端变为高电平,光耦的集电极输出端和发射极输出端导通。驱动芯片输出的充电驱动信号通过第三电阻、第四电阻和光耦的发射极输出端接地形成回路,p型场效应管导通,驱动信号通过p型场效应管和二极管形成控制充电场效应管的驱动电平。这样的设计,无需使用形成通讯电路的芯片,降低了产品的成本。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还包括驱动芯片(IC),所述驱动芯片(IC)的充电引脚与所述P型场效应管(M1)的漏极,所述驱动芯片(IC)的供电电压引脚用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驱动芯片(IC)的公共接地端引脚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并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其特征在于: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还包括充电场效应管(MC1),所述充电场效应管(MC1)的源极用于连接充电器的负极,所述充电场效应管(MC1)的漏极用于连接电池的负极,所述充电场效应管(MC1)的栅极连接所述二极管(D2)的负极。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其特征在于:

10.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还包括驱动芯片(ic),所述驱动芯片(ic)的充电引脚与所述p型场效应管(m1)的漏极,所述驱动芯片(ic)的供电电压引脚用于与电池的正极连接,所述驱动芯片(ic)的公共接地端引脚与所述电池的负极连接并接地。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其特征在于: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的充电识别电路(10),其特征在于:

6....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洪展吴伟叶国华刘聪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博力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