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34475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9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防水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柔性防水带、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顶部盖体,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留有变形缝,所述顶部盖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径向延伸部、第一竖直延伸部、中间连接部、第二竖直延伸部和第二径向延伸部,所述第一径向延伸部、第一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墙体上,所述第二径向延伸部、第二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墙体上,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位于柔性防水带的上方,解决了现有的变形缝的防水结构设计通常采用不锈钢盖板覆盖,随着盖板反复的移动盖板容易损坏或松脱,使用寿命较短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工程防水,具体涉及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


技术介绍

1、建筑变形缝是根据外界破坏因素的不同,把变形缝分三种,即伸缩缝、沉降缝和防震缝。在工业与民用建筑中,由于受气温变化、地基不均匀沉降以及地震等因素的影响,建筑结构内部将产生附加应力和变形,如处理不当,将会造成建筑物的破坏,产生裂缝甚至倒塌,影响使用与安全。其解决办法有:1.加强建筑物的整体性,使之具有足够的强度与刚度来克服这些破坏应力,而不产生破坏;2.预先在这些变形敏感部位将结构断开,留出一定的缝隙,以保证各部分建筑物在这些缝隙中有足够的变形宽度而不造成建筑物的破损。这种将建筑物垂直分割开来的预留缝隙被称为变形缝。

2、变形缝除了变形缝应有的伸缩功能之外,还需要保证变形缝处具有防水的作用。目前,现有的变形缝的防水结构设计通常采用不锈钢盖板覆盖,随着盖板反复的移动盖板容易损坏或松脱,使用寿命较短。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至少一个上述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柔性防水带、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顶部盖体,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留有变形缝,所述顶部盖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径向延伸部、第一竖直延伸部、中间连接部、第二竖直延伸部和第二径向延伸部,所述第一径向延伸部、第一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墙体上,所述第二径向延伸部、第二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墙体上,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位于柔性防水带的上方,所述柔性防水带的中间下垂部位于变形缝之间,所述顶部盖体位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上方;所述第一盖板朝向变形缝延伸的端部设有l型向上延伸部,所述第二盖板朝向变形缝延伸的端部设有l型向下延伸部,所述l型向上延伸部和l型向下延伸部相互搭接,所述中间连接部上设有多个v型弹性槽。

4、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径向延伸部、第一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墙体上,所述第二径向延伸部、第二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墙体上,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位于柔性防水带的上方,所述柔性防水带的中间下垂部位于变形缝之间,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能够随着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变形进行适应性的移动,由于第一盖板朝向变形缝延伸的端部设有l型向上延伸部,所述第二盖板朝向变形缝延伸的端部设有l型向下延伸部,所述l型向上延伸部和l型向下延伸部相互搭接,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能够在进行适应性位移的同时,达到一定的防水效果,阻止水流进入变形缝内;由于所述顶部盖体位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上方,顶部盖体的中间连接部上设有多个v型弹性槽,能够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上方形成封闭层,同时通过v型弹性槽的设计,使得顶部盖体能够随着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变形进行适应性的形变,并能够保证最上层的封闭效果。综上,本技术方案,通过柔性防水带、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以及顶部盖体的三层防水结构的设计,每一层防水结构都能够适应墙体之间变形缝的变形,并能够达到三层防水效果,防水效果更好,使用寿命得到提升。

5、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上靠近变形缝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一墙体上设有第一导水管,所述第一导水管的一端位于变形缝内,且位于变形缝内的第一导水管的上端设有第一导水孔,所述第一导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一排水槽连通;

6、所述第二墙体上设有第二导水管,所述第二导水管的一端位于变形缝内,且位于变形缝内的第二导水管的上端设有第二导水孔,所述第二导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二排水槽连通;

7、所述第一导水管与第二导水管之间设有倒v型导水件,所述倒v型导水件的两端板分别将水流引导到第一导水孔和第二导水孔内。

8、上述结构设计,能够保证即便是有水渗入到变形缝内,水流也会及时通过倒v型导水件、第一导水管、第二导水管分别引入到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没,通过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将水流及时引出,避免变形缝内长时间渗水,起到第四层防水效果。

9、进一步的,所述变形缝内位于倒v型导水件的下方等间距设有多个弹性防水球。弹性防水球在变形缝发生形变的情况下,对墙体起到第五层防水效果。

10、进一步的,为了提升第一导水管与第一墙体之间、第二导水管与第二墙体之间连接处的防水效果,所述第一导水管与第一墙体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导水管与第二墙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11、进一步的,为了避免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在水位较高的情况下,水流反流入变形缝内,所述第一导水管位于第一排水槽内的一端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导水管位于第二排水槽内的一端设有第二单向阀。

12、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变形缝处防水结构的覆盖,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上表面设有找平层,所述找平层用于包裹柔性防水带、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顶部盖体。

13、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实现对变形缝处防水结构的覆盖,并保证建筑结构整体的美观效果,所述找平层上设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上设有装饰层。

14、进一步的,所述装饰层的上端面与顶部盖体的上端平齐。

15、进一步的,为了使得顶部盖体、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连接端部具有较好的密封效果,所述第一径向延伸部、第一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外侧端设有第一密封胶,所述第二径向延伸部、第二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外侧端设有第二密封胶。

16、进一步的,为了更好的实现顶部盖体、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连接端的固定安装,所述第一径向延伸部、第一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第一墙体上,所述第二径向延伸部、第二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第二墙体上。

17、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方案中,由于第一径向延伸部、第一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墙体上,所述第二径向延伸部、第二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墙体上,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位于柔性防水带的上方,所述柔性防水带的中间下垂部位于变形缝之间,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能够随着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的变形进行适应性的移动,由于第一盖板朝向变形缝延伸的端部设有l型向上延伸部,所述第二盖板朝向变形缝延伸的端部设有l型向下延伸部,所述l型向上延伸部和l型向下延伸部相互搭接,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能够在进行适应性位移的同时,达到一定的防水效果,阻止水流进入变形缝内;由于所述顶部盖体位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上方,顶部盖体的中间连接部上设有多个v型弹性槽,能够在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上方形成封闭层,同时通过v型弹性槽的设计,使得顶部盖体能够随着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变形进行适应性的形变,并能够保证最上层的封闭效果。综上,本技术方案,通过柔性防水带、第一盖板、第二盖板以及顶部盖体的三层防水结构的设计,每一层防水结构都能够适应墙体之间变形缝的变形,并能够达到三层防水效果,防水效果更好,使用寿命得到提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柔性防水带、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顶部盖体,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留有变形缝,所述顶部盖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径向延伸部、第一竖直延伸部、中间连接部、第二竖直延伸部和第二径向延伸部,所述第一径向延伸部、第一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墙体上,所述第二径向延伸部、第二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墙体上,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位于柔性防水带的上方,所述柔性防水带的中间下垂部位于变形缝之间,所述顶部盖体位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上方;所述第一盖板朝向变形缝延伸的端部设有L型向上延伸部,所述第二盖板朝向变形缝延伸的端部设有L型向下延伸部,所述L型向上延伸部和L型向下延伸部相互搭接,所述中间连接部上设有多个V型弹性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上靠近变形缝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一墙体上设有第一导水管,所述第一导水管的一端位于变形缝内,且位于变形缝内的第一导水管的上端设有第一导水孔,所述第一导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一排水槽连通;p>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缝内位于倒V型导水件的下方等间距设有多个弹性防水球。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水管与第一墙体之间设有第一密封圈,所述第二导水管与第二墙体之间设有第二密封圈。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水管位于第一排水槽内的一端设有第一单向阀,所述第二导水管位于第二排水槽内的一端设有第二单向阀。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上表面设有找平层,所述找平层用于包裹柔性防水带、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顶部盖体。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找平层上设有防水层,所述防水层上设有装饰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饰层的上端面与顶部盖体的上端平齐。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径向延伸部、第一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外侧端设有第一密封胶,所述第二径向延伸部、第二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外侧端设有第二密封胶。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径向延伸部、第一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第一墙体上,所述第二径向延伸部、第二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另一端通过螺钉固定安装在第二墙体上。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墙体、第二墙体、柔性防水带、第一盖板、第二盖板和顶部盖体,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之间留有变形缝,所述顶部盖体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径向延伸部、第一竖直延伸部、中间连接部、第二竖直延伸部和第二径向延伸部,所述第一径向延伸部、第一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一墙体上,所述第二径向延伸部、第二盖板和柔性防水带的另一端固定安装在第二墙体上,所述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位于柔性防水带的上方,所述柔性防水带的中间下垂部位于变形缝之间,所述顶部盖体位于第一盖板和第二盖板的上方;所述第一盖板朝向变形缝延伸的端部设有l型向上延伸部,所述第二盖板朝向变形缝延伸的端部设有l型向下延伸部,所述l型向上延伸部和l型向下延伸部相互搭接,所述中间连接部上设有多个v型弹性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墙体和第二墙体上靠近变形缝的位置分别设有第一排水槽和第二排水槽,所述第一墙体上设有第一导水管,所述第一导水管的一端位于变形缝内,且位于变形缝内的第一导水管的上端设有第一导水孔,所述第一导水管的另一端与第一排水槽连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建筑工程防水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变形缝内位于倒v型导水件的下方等间距设有多个弹性防水球。

4.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青成马玉欣彭怀平
申请(专利权)人:郑州城建职业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