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26066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成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包括前后对称分布的两个呈Z型的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有调高机构。采用现有的方法对叠合板与梁结合处进行支撑时,通常需要先确定叠合板与梁结合处的支撑点,然后将支撑材料插入叠合板下方,调整支撑材料的高度,以确保叠合板与梁结合处获得合适的支撑和支撑角度,此方法可以有效的对叠合板与梁结合处进行支撑,但需要大量的支撑材料进行重复的装配搭建,消耗大量的时间。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采用的支撑板可以直接卡接在夹持机构上,且通过两个支撑板就可以直接对梁的整体进行支撑,无需操作人员多次使用现有的支撑装置对梁进行支撑,从而提高了支撑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成型,特别涉及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


技术介绍

1、在建筑施工中,叠合板与梁结合处进行模板支撑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为:提供支撑和稳固:在混凝土浇筑前,叠合板需要得到良好的支撑,以确保其稳固性和牢固性。结合梁结构的模板支撑可以为叠合板提供稳定支撑,确保浇筑过程中不发生位移或变形,从而保证混凝土结构的准确度和完整性;分担混凝土浇筑压力:当混凝土浇筑时,梁和叠合板结合处的模板支撑可以分散和承受混凝土浇筑的压力和重量,避免其承受过大压力而产生破损或变形;提高施工安全性:通过合理的模板支撑,可以降低工人在浇筑混凝土过程中的作业风险,确保施工人员和设备的安全;保证混凝土结构质量:良好的模板支撑可以确保混凝土浇筑后的构件形状和尺寸准确,从而保证混凝土结构的质量和稳定性。考虑到以上作用,对叠合板与梁结合处进行模板支撑是施工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这种支撑有助于确保施工过程中结构元件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同时也有助于保障施工人员的安全。

2、采用现有的方法对叠合板与梁结合处进行支撑时,通常先需要确定叠合板与梁结合处的支撑点,根据支撑点的位置,确定支撑材料的长度和数量,然后将支撑材料插入叠合板下方,并将其妥善固定在梁结合处。可以使用支撑架或者支撑杆来固定支撑材料,确保其稳固可靠,随后根据需要,调整支撑材料的高度,以确保叠合板与梁结合处获得合适的支撑和支撑角度,最后需要对支撑结构进行检查,确保支撑材料稳固可靠,不会因为外部力量而移位或下滑,此方法可以有效的对叠合板与梁结合处进行支撑,并且操作灵活度高,可以适应不同场合。

3、但上述方法中,需要大量的支撑材料进行重复的装配搭建,使得多个支撑装置成型,且同一个梁需要采用多个支撑装置进行多次支撑处理,会消耗大量的时间,增加了劳动力的投入。


技术实现思路

1、基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旨在解决现有技术对叠合板与梁结合处的模板进行支撑时产生的问题。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包括:前后对称分布的两个呈z型的支撑板,支撑板上设置有调高机构。

3、支撑机构,从左至右均匀设置有多个且位于两个所述支撑板下方,所述支撑机构包括用于调节夹持距离的调距支链,调距支链的前后两端均安装有矩形块,矩形块中部开设有矩形通孔,调距支链上前后对称连接有两个支撑支链。

4、夹持机构,设置在所述矩形块上端,所述夹持机构包括安装在所述矩形块上端的定位框,定位框内部转动连接有第一夹持杆,第一夹持杆下端转动连接有第二夹持杆,第二夹持杆下端转动连接有第三夹持杆,第一夹持杆、第二夹持杆和第三夹持杆上均安装有与支撑板连接的连接块,第一夹持杆、第二夹持杆和第三夹持杆上共同连接有限位支链。

5、定位机构,设置有多个且每个定位机构均位于两个左右相邻的所述矩形块之间。

6、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调距支链包括位于两个所述支撑板下方且前后分布的两个连接杆,前后两个所述连接杆相互远离的一端均与矩形块固定连接,前后两个所述连接杆中任意一个连接杆的另一端安装有调节圆筒,与其对应的另一个所述连接杆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定位孔,任意一个所述定位孔内插接有定位杆,定位杆与调节圆筒筒壁滑动贯穿配合。

7、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支撑支链包括安装在所述连接杆中部的辅助块,辅助块上端安装有支撑块,辅助块下端安装有升降杆,升降杆下端滑动连接有定位柱,定位柱上端开设有放置开口,放置开口内部放置有多个从上至下均匀分布的调节板。

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限位支链包括三个分别贯穿安装在所述第一夹持杆、所述第二夹持杆和所述第三夹持杆上的连接螺杆,三个所述连接螺杆的左右两端均共同套设有限位板,限位板与所述第一夹持杆、所述第二夹持杆和所述第三夹持杆卡接配合,所述连接螺杆的左右两端螺纹连接有螺母。

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定位机构包括设置在左右两个相邻所述矩形块之间的圆柱杆,圆柱杆的两端均安装有连接框,连接框内设置有开口朝向矩形块的滑动孔,滑动孔下孔壁开设有方形通孔,滑动孔内滑动连接有移动杆,移动杆远离矩形块的一端与滑动孔孔壁之间安装有连接弹簧,移动杆下端一体成型有与方形通孔滑动配合的把手,两个所述连接框上端共同安装有开口朝下的v型板,所述移动杆与矩形通孔插接配合。

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调高机构包括左右对称分布且贯穿滑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板上侧板上的两个l型板,两个所述l型板上端共同安装有升降板,升降板下端与支撑板上侧板上端之间放置有多个从上至下均匀分布的填充板。

11、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定位框内安装有限位块,限位块位于定位框与第一夹持杆之间。

1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所述所述支撑板上侧板下端安装有多个从左至右均匀分布的卡接框,卡接框与位于第一夹持杆端部的连接块插接配合。

13、综上所述,本专利技术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采用的支撑机构可以根据梁的宽度进行相应的调节,采用的调高机构可以根据梁的厚度进行相应的调节,从而提高了装置使用的灵活性,增加了装置的使用场合。

14、2.采用的支撑板可以直接卡接在夹持机构上,且通过两个支撑板就可以直接对梁的整体进行支撑,无需操作人员使用现有的支撑装置对梁进行多次支撑,从而提高了支撑的效率。

15、3.采用的夹持机构可以从多点和多个角度对支撑板进行支撑,且多个角度的支撑可以固定不变,从而增加了支撑板对梁支撑的稳定性,并且夹持机构在调节完成后无需对其再做调节,方便下次的快速使用,减少了劳动力的投入。

16、4.采用的每个支撑板都是通过多个支撑机构进行支撑,且多个支撑机构之间都设置有定位机构,避免支撑机构受到外力后出现倾斜,进一步增加了支撑机构支撑的稳定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后对称分布的两个呈Z型的支撑板(1),支撑板(1)上设置有调高机构(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距支链(31)包括位于两个所述支撑板(1)下方且前后分布的两个连接杆(311),前后两个所述连接杆(311)相互远离的一端均与矩形块(32)固定连接,前后两个所述连接杆(311)中任意一个连接杆(311)的另一端安装有调节圆筒(312),与其对应的另一个所述连接杆(311)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定位孔(313),任意一个所述定位孔(313)内插接有定位杆(314),定位杆(314)与调节圆筒(312)筒壁滑动贯穿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支链(34)包括安装在所述连接杆(311)中部的辅助块(341),辅助块(341)上端安装有支撑块(342),辅助块(341)下端安装有升降杆(343),升降杆(343)下端滑动连接有定位柱(344),定位柱(344)上端开设有放置开口(345),放置开口(345)内部放置有多个从上至下均匀分布的调节板(34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链(45)包括三个分别贯穿安装在所述第一夹持杆(42)、所述第二夹持杆(43)和所述第三夹持杆(44)上的连接螺杆(451),三个所述连接螺杆(451)的左右两端均共同套设有限位板(452),限位板(452)与所述第一夹持杆(42)、所述第二夹持杆(43)和所述第三夹持杆(44)卡接配合,所述连接螺杆(451)的左右两端螺纹连接有螺母。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机构(5)包括设置在左右两个相邻所述矩形块(32)之间的圆柱杆(51),圆柱杆(51)的两端均安装有连接框(52),连接框(52)内设置有开口朝向矩形块(32)的滑动孔(53),滑动孔(53)下孔壁开设有方形通孔,滑动孔(53)内滑动连接有移动杆(54),移动杆(54)远离矩形块(32)的一端与滑动孔(53)孔壁之间安装有连接弹簧(55),移动杆(54)下端一体成型有与方形通孔滑动配合的把手,两个所述连接框(52)上端共同安装有开口朝下的V型板(56),所述移动杆(54)与矩形通孔(33)插接配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高机构(2)包括左右对称分布且贯穿滑动连接在所述支撑板(1)上侧板上的两个L型板(21),两个所述L型板(21)上端共同安装有升降板(22),升降板(22)下端与支撑板(1)上侧板上端之间放置有多个从上至下均匀分布的填充板(23)。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定位框(41)内安装有限位块(411),限位块(411)位于定位框(41)与第一夹持杆(42)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1)上侧板下端安装有多个从左至右均匀分布的卡接框(11),卡接框(11)与位于第一夹持杆(42)端部的连接块(46)插接配合。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前后对称分布的两个呈z型的支撑板(1),支撑板(1)上设置有调高机构(2);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距支链(31)包括位于两个所述支撑板(1)下方且前后分布的两个连接杆(311),前后两个所述连接杆(311)相互远离的一端均与矩形块(32)固定连接,前后两个所述连接杆(311)中任意一个连接杆(311)的另一端安装有调节圆筒(312),与其对应的另一个所述连接杆(311)上开设有多个均匀分布的定位孔(313),任意一个所述定位孔(313)内插接有定位杆(314),定位杆(314)与调节圆筒(312)筒壁滑动贯穿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支链(34)包括安装在所述连接杆(311)中部的辅助块(341),辅助块(341)上端安装有支撑块(342),辅助块(341)下端安装有升降杆(343),升降杆(343)下端滑动连接有定位柱(344),定位柱(344)上端开设有放置开口(345),放置开口(345)内部放置有多个从上至下均匀分布的调节板(346)。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叠合板与梁结合处模板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支链(45)包括三个分别贯穿安装在所述第一夹持杆(42)、所述第二夹持杆(43)和所述第三夹持杆(44)上的连接螺杆(451),三个所述连接螺杆(451)的左右两端均共同套设有限位板(452),限位板(452)与所述第一夹持杆(42)、所述第二夹持杆(43)和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英波杨晋林史玉川李美军刘鹏张凯景兆欣赵文廷何江山周源䶮
申请(专利权)人:山西建筑工程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