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24894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3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及施工方法,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设置在地连墙槽段转角处,包括沿地连墙深度方向布置且长度与所述地连墙深度一致的:两条H型钢,分别设置在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槽段转角处的左、右两端;所述H型钢上临近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槽段转角凸侧一端的两个翼缘外侧分别与一块所述钢板连接固定,两块钢板的板端之间通过铰链连接,通过转动所述铰链调整两块钢板之间的夹角,使之与折线形地连墙槽段的交错角一致。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的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在施工过程中可根据折线形槽段的实际交错角度灵活调整接头角度,避免成槽误差对地连墙质量的影响,且构造简单,力学性能可靠,施工方便,可以标椎化生产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尤其涉及一种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随着我国城市化率不断提高,城市人口增长迅速,城市核心区建筑物越来越密集,地表空间已不能满足未来城市建设的需要,地下空间建设方兴未艾,成为未来城市建设的一大方向。

2、目前,大部分地下空间建设工程需要开挖基坑,尤其在深大地下空间工程中或深厚软土地基条件下,深基坑工程不可避免,而地下连续墙作为一种成熟可靠、可兼做止水帷幕的围护结构,被广泛应用于各类地下建设的深基坑工程中。然而,城市中可利用的建设空间有限,基坑形状往往不规则。在异形基坑中,地连墙可能不是常规的直线形,而是相邻墙幅呈夹角的折线形,此时采用常规的地连墙接头将面临施工困难,难以保证施工质量,进而影响围护墙的整体性,削弱基坑的整体安全。

3、因此,在未来的城市地下空间建设中,确保异形基坑的折线形地连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而保证折线形地连墙接头的质量是其中的关键。


技术实现思路

1、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折线形地连墙相邻墙幅的接头质量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一种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及施工方法。该接头结构构造简单,施工方便,整体性高,可根据相邻墙幅槽段的实际交错角度现场调整以适应可能的施工误差,该接头可以有效解决折线形地连墙接头的质量问题,并可以大范围推广使用。

2、本专利技术所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3、一种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设置在地连墙槽段转角处,包括沿地连墙深度方向布置且长度与所述地连墙深度一致的:

4、两条h型钢,分别设置在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槽段转角处的左、右两端;所述h型钢上临近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槽段转角凸侧一端的两个翼缘外侧分别与一块所述钢板连接固定,两块钢板的板端之间通过铰链连接,通过转动所述铰链调整两块钢板之间的夹角,使之与折线形地连墙槽段的交错角一致,确保成槽误差不影响地连墙钢筋笼和接头处的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5、还包括角度定位组件,用以对两块钢板之间的夹角进行固定,包括沿地连墙深度方向布置且长度与所述地连墙深度一致的:

6、两条第一角钢,分别与两块所述钢板内侧连接固定;

7、两条第二角钢,分别与两条h型钢上临近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槽段转角凹侧一端的两个翼缘内侧连接固定;

8、定位钢筋笼,具有第一弯钩钢筋、第二弯钩钢筋以及连接在两个弯钩钢筋之间的支撑钢筋;

9、所述第一弯钩钢筋的两侧弯钩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角钢的肢尖处对应,弯钩内侧紧贴第一角钢的肢尖外侧;

10、所述第二弯钩钢筋的两侧弯钩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角钢的肢尖处对应,弯钩内侧紧贴第二角钢和肢尖内侧;

11、两条h型钢上,位于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槽段转角处凹侧的翼缘端部之间紧贴设置。

12、还包括角度定位组件,用以对两块钢板之间的夹角进行固定,包括沿地连墙深度方向布置且长度与所述地连墙深度一致的:

13、两条第一角钢,分别与两块所述钢板内侧连接固定;

14、两条第二角钢,分别与两条h型钢上临近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槽段转角凹侧一端的两个翼缘内侧连接固定;

15、定位钢筋笼,具有第一弯钩钢筋、第二弯钩钢筋以及连接在两个弯钩钢筋之间的支撑钢筋;

16、所述第一弯钩钢筋的两侧弯钩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一角钢的肢尖处对应,弯钩内侧紧贴第一角钢的肢尖外侧;

17、所述第二弯钩钢筋的两侧弯钩分别与两个所述第二角钢的肢尖处对应,弯钩内侧紧贴第二角钢和肢尖内侧;

18、两条h型钢上,位于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槽段转角处凹侧的翼缘端部之间具有水平距离,所述水平距离之间设有用以限制铰链向所述接头凹侧转动的水平向限位结构,所述水平向限位结构的水平宽度与位于所述接头凹侧的两个h型钢的下翼缘端部之间的水平距离相等。

19、还包括防绕流组件,设置在所述h型钢的翼缘和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槽段槽壁之间,用于当浇筑混凝土时,使混凝土的流动停止在所述防绕流组件处。

20、所述防绕流组件包括u形钢和条形阻隔件;其中,所述u形钢的非开口端与所述条形阻隔件粘接,所述条形阻隔件为橡胶条、空心橡胶条、泡沫条、泡沫管中的任意一种。

21、所述钢板与h型钢的翼缘之间通过第一螺栓连接件连接;

22、所述钢板与第一角钢之间通过第二螺栓连接件连接;

23、所述h型钢的翼缘与第二角钢之间通过第三螺栓连接件连接。

24、本专利技术还公开了一种基于所述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的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5、步骤1:根据设计要求,制作第一h型钢、第二h型钢、第一钢板、第二钢板,检查合格后运至施工现场,将第一角钢、第二角钢钢运至施工现场;

26、步骤2:根据设计要求,开挖先浇筑地连墙槽段和折线形地连墙接头槽段,保证折线形槽段交错角度与设计要求一致,控制好槽段垂直度;

27、步骤3:根据设计要求,制作先浇筑地连墙的钢筋笼和定位钢筋笼,将先浇筑地连墙的钢筋笼与第一h型钢连接固定;

28、步骤4:根据设计要求,将第二h型钢翼缘外侧与第一防绕流组件连接固定,另一侧,将第二h型钢翼缘外侧与第二防绕流组件连接固定;

29、步骤5:根据设计要求,将第一钢板端部与第二钢板端部通过铰链连接,将第一钢板内侧和第二钢板内侧分别与两条第一角钢外侧连接固定,另一侧,将第一h型钢翼缘内侧和第二h型钢翼缘内侧分别与两条第二角钢外侧连接固定;

30、步骤6:根据设计要求,将第一钢板内侧与第一h型钢翼缘外侧连接固定,第一h型钢翼缘的板端与第一钢板内侧上的第一角钢紧贴,将第二钢板内侧与第二h型钢翼缘外侧连接固定,第二h型钢翼缘的板端与第二钢板内侧上的第一角钢紧贴;

31、步骤7:用吊车将先浇筑地连墙的钢筋笼、第一h型钢、第一钢板、铰链、第二钢板、第二h型钢、第一角钢、第二角钢所构成的整体一起吊入先浇筑地连墙槽段和折线形地连墙接头槽段中,根据实际开挖的折线形槽段的交错角度,通过转动铰链调整第一钢板与第二钢板所成夹角,使之与开挖的折线形槽段的交错角度一致;

32、步骤8:用吊车将定位钢筋笼吊入折线形接头内部,第一弯钩钢筋两侧弯钩处分别与两条所述第一角钢的肢尖处对应,第二弯钩钢筋两侧弯钩处分别与两条所述第二角钢的肢尖处对应,使得铰链无法转动,固定折线形接头夹角;

33、步骤9:浇筑混凝土,混凝土停止在第一防绕流组件和第二防绕流组件处,完成先浇筑地连墙和折线形地连墙接头;

34、步骤10:开挖后浇筑地连墙槽段;

35、步骤11:根据设计要求,制作后浇筑地连墙的钢筋笼;

36、步骤12:用吊车将后浇筑地连墙的钢筋笼吊入后浇筑地连墙槽段中;

37、步骤13:浇筑混凝土,完成后浇筑地连墙。

38、本专利技术进一步公开了一种基于所述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设置在地连墙槽段转角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角度定位组件,用以对两块钢板之间的夹角进行固定,包括沿地连墙深度方向布置且长度与所述地连墙深度一致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角度定位组件,用以对两块钢板之间的夹角进行固定,包括沿地连墙深度方向布置且长度与所述地连墙深度一致的: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

6.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

7.一种基于权利要求2所述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8.一种基于权利要求3所述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设置在地连墙槽段转角处,其特征在于,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角度定位组件,用以对两块钢板之间的夹角进行固定,包括沿地连墙深度方向布置且长度与所述地连墙深度一致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调角度的折线形地下连续墙接头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角度定位组件,用以对两块钢板之间的夹角进行固定,包括沿地连墙深度方向布置且长度与所述地连墙深度一致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肖宇童立元刘松玉闫鑫周秋龙李丹王伟李洪江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