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式导管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223628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2
本技术公开一种介入式导管装置,包括导管、马达、驱动轴、泵头及多个支撑臂,驱动轴的近端与马达连接;泵头包括具有血液入口和血液出口的泵壳及叶轮,叶轮被驱动轴驱动旋转带动血液从血液入口泵向血液出口;支撑臂包括变形部,变形部具有沿轴向呈线状延伸的收折状态和自泵壳朝其径向外侧延伸以将血液入口与心脏内壁隔开的展开状态;变形部包括自外至内层叠设置的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针对特定刺激具有不同的膨胀系数,在特定刺激下,第一材料层的膨胀变形量与第二材料层的膨胀变形量不同,带动变形部在收折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转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医疗器械,具体涉及一种介入式导管装置


技术介绍

1、如cn115038491a所述,导管泵的泵头在介入至心室内后,由于叶轮旋转而引发的对血液的抽吸作用,在血液入口靠近心室内壁时,存在将心室内壁组织例如腱索、肌小梁、乳头肌等被吸入泵头。上述组织吸入现象会引发心室组织损伤,并且吸入的组织后会缠绕驱动轴甚至叶轮,使叶轮停转,泵血失效。因此,如何降低甚至是避免心室组织被吸入泵头的风险,是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2、以cn115038491a、us10898629b2、us20210077676a等为代表的已知实施例,解决心室组织吸入这一技术问题,大体是采用在泵头的血液入口或者上游设置过滤器(filter)的方案,该过滤器具有过滤网孔,用于过滤进入血液入口中的血液,进而对心室组织进行隔档,避免心室组织进入泵壳。不过,设置过滤器会导致血液入口的流通面积下降,导致血液引流困难,对提高泵血流量不利。

3、公告号为cn217828629u的已知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采用记忆金属制作的支撑部,支撑部可扩张和收缩。在支撑部介入至预定部位后,可转换至扩张状态而将支架固定在心室内,降低血泵在心室内悬空的抖动风险。但是,利用记忆材料制作的支撑部,需要将机械外力沿径向强制地施加在其外,实现将其收折。在撤除该径向外力的束缚后,在自身材料的记忆特性下实现自展开。因此,收折与展开切换较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介入式导管装置,旨在解决传统技术中由于血液入口靠近心室内壁,导致心室组织容易被吸入泵头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的一种介入式导管装置,包括:导管、马达、近端与马达连接以接收马达旋转动力的驱动轴、可通过导管被输送至受试者心脏的期望位置并泵送血液的泵头、多个支撑臂。泵头包括具有血液入口和血液出口的泵壳以及收纳在泵壳内的叶轮,叶轮连接至驱动轴的远端,以被驱动旋转带动血液从血液入口吸入泵壳,再从血液出口泵出。多个支撑臂设在泵壳上,包括具有收折状态和展开状态的变形部。处于展开状态时,变形部自泵壳朝其径向外侧延伸,以沿径向将血液入口与心脏内壁隔离开。处于收折状态时,变形部沿轴向呈线状延伸。变形部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第一材料层位于第二材料层的径向外侧,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针对预设刺激具有不同的膨胀系数。在预设刺激下,第一材料层的膨胀变形量与第二材料层的膨胀变形量不同,带动变形部在收折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转换。

3、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中,设置泵头在处于受试者体内环境时和/或在处于受试者体外环境时受到预设刺激,使得泵头在处于受试者体外环境时切换为收折状态,各支撑臂尽可能地相互靠近,能够减少泵头整体的空间占用,便利于导管将泵头输送至受试者心脏的期望位置,也有助于介入式导管装置的整体运输储放;还使得泵头在处于受试者体内环境时切换为展开状态,变形部带动支撑臂自泵壳朝径向外侧延伸,并支撑在心脏内壁上,有助于将泵头的血液入口与心脏内壁间隔开,避免血液入口与心脏内壁过于接近,而导致心室组织经由血液入口被吸入泵壳内,缠绕在叶轮和驱动轴处,导致泵头泵血失效。

4、相较于现有技术中利用记忆材料制成的支撑结构,本技术的支撑臂是在预设刺激下实现展开或收折,无需额外设置复杂的机械驱动,使得支撑臂的收折或展开操作较为方便。并且,支撑臂的展开或收折是随刺激的施加或撤除而实现的,展开或收折更加可控。

5、在某些实施例中,当上述预设刺激为温度或湿度时,该刺激可在支撑部介入至受试者体内后,由受试者体内环境自行提供。因此,借助支撑部工作时所处环境来对其进行刺激,使其切换至展开状态,支撑臂的展开过程简单且易实现。并且,这些刺激在泵头工作过程中始终存在,使支撑臂在需要其发挥作用的工作过程保持展开状态。

6、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当上述预设刺激为磁场、交变磁场或电场时,可在体外对支撑臂施加这些刺激,使得支撑臂在体外时处于收折状态,在介入至受试者体内时撤除刺激,支撑臂恢复至展开状态。这样,在受试者体外施加使支撑臂保持收折状态的上述刺激,并在支撑臂介入至受试者体内时撤除上述刺激,可避免对受试者产生伤害,同时实现支撑臂由收折状态向展开状态的切换。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的整体构成所述变形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的局部构成所述变形部,其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沿所述泵壳的周向间隔排布有至少两个,各所述变形部在所述预设刺激下的膨胀变形量保持相同。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9.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泵头处于受试者体内且所述电场或者所述交变磁场刺激被撤除时,所述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恢复,且恢复后的所述第一材料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材料层的长度,以使所述变形部自所述展开状态复位至所述收折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泵头处于受试者体内且所述磁场刺激被撤除时,所述第一材料层和第二材料层恢复,且恢复后的所述第一材料层的长度大于所述第二材料层的长度,以使所述变形部自所述展开状态复位至所述收折状态。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的整体构成所述变形部。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的局部构成所述变形部,其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臂沿所述泵壳的周向间隔排布有至少两个,各所述变形部在所述预设刺激下的膨胀变形量保持相同。

5.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7.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特征在于,

9.如权利要求1至4任一项所述的介入式导管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伟
申请(专利权)人:心擎医疗苏州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