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发光底物的制备方法技术_技高网

一种发光底物的制备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20199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底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1)在强碱存在下,将化合物1与Br‑R<subgt;1</subgt;‑OH反应,得到中间体;(2)在强碱存在下,将步骤(1)得到的中间体与1,3‑丙烷磺内酯反应,得到所述发光底物;步骤(1)和步骤(2)所述反应的温度各自独立地为‑20~30℃;步骤(1)所述强碱为有机碱和/或无机碱;步骤(1)所述有机碱包括甲醇钠、乙醇钠、叔丁醇钾、叔丁醇钠、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1,5‑二氮杂双环[4.3.0]‑5‑壬烯或4‑二甲氨基吡啶中的至少一种。本发明专利技术中,所述制备方法得到的发光底物收率和纯度高,且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成本低。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有机合成,具体涉及一种发光底物的制备方法


技术介绍

1、化学发光分析由于其灵敏度高、仪器设备较为简单、无需光源便可避免散光的影响、重现性高的特点,在环境监测、临床分析、生物化学等重要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而吖啶酯类化合物作为一种目前商业化的化学发光底物,与其他类型的发光底物相比,发光强度大、效率高,背景干扰小,无需催化剂和增强剂以及信噪比高且标记物结合稳定等优点而受到广泛关注。

2、其中,吖啶硫代酯类发光底物,一般都是以10-苄基-9h-吖啶-9-碳二硫代甲酯这一物质为原料,然后通过取代等方法进一步去合成最终产物;但是现有技术中对该物质的合成方法描述较少,且现有技术的方法一般反应条件较为苛刻,比如需要在-20℃以下的温度下进行,且得到的产物收率和纯度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3、因此,开发一种反应条件温和,产物收率和纯度高的吖啶硫代酯类发光底物的制备方法,是本领域亟待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底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得到的产物收率高、纯度高,且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大大降低了成本和合成难度,有利于放大制备。

2、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3、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发光底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4、(1)在强碱存在下,将化合物1与br-r1-oh反应,得到中间体;

5、(2)在强碱存在下,将步骤(1)得到的中间体与1,3-丙烷磺内酯反应,得到所述发光底物。

6、所述化合物1的结构式为r选自苄基、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或c6~c12芳基中的任意一种;r1选自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所述中间体的结构式为所述发光底物的结构式为r2表示na、li或k。

7、步骤(1)和步骤(2)所述反应的温度各自独立地为-20~30℃,例如可以为-20℃、-15℃、-10℃、-5℃、0℃、5℃、10℃、15℃、20℃、25℃、30℃等。

8、步骤(1)所述强碱包括有机碱和/或无机碱。

9、步骤(1)所述有机碱包括甲醇钠、乙醇钠、叔丁醇钾、叔丁醇钠、1,8-二氮杂双环[5.4.0]十一碳-7-烯(dbu)、1,5-二氮杂双环[4.3.0]-5-壬烯(dbn)或4-二甲氨基吡啶(dmap)中的至少一种。

10、本专利技术中,所述制备方法,步骤(1)和步骤(2)均在特定种类的强碱条件下引发,且控制反应温度在特定范围内,使得每步反应的产物都具有较高的收率和纯度,且原料易得,反应条件温和,大大降低了成本和合成难度,有利于放大制备。

11、本专利技术中,所述c1~c6直链或支链烷基指含有1~6个(例如可以为1、2、3、4、5、6)碳原子的烷基,示例性地,包括但不限于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异丁基、正戊基、新戊基、正己基等;所述c6~c12芳基指含有6~12个(例如可以为6、7、8、9、10、11、12)碳原子的芳基,示例性地包括但不限于苯基、萘基、联苯基等。

12、优选地,步骤(1)所述无机碱包括氢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锂中的至少一种。

13、优选地,步骤(1)所述化合物1与强碱的摩尔比为1:(1~2.5),例如可以为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1:2.1、1:2.2、1:2.3、1:2.4、1:2.5等,进一步优选为1:(1.5~2)。

14、本专利技术中,步骤(1)所述强碱的摩尔占比太少,会导致反应不完全;过多,会产生副反应;都不利于反应向正向进行,从而导致收率和纯度的下降。

15、优选地,步骤(1)所述强碱包括有机碱和无机碱的组合。

16、优选地,所述有机碱与无机碱的摩尔比为1:(2~5),例如可以为1:2、1:2.2、1:2.4、1:2.6、1:2.8、1:3、1:3.2、1:3.4、1:3.6、1:3.8、1:4、1:4.2、1:4.4、1:4.6、1:4.8、1:5等。

17、本专利技术中,步骤(1)所述反应采用复配引发体系,并且所述有机碱与无机碱的摩尔比在特定范围内,能够进一步提高产物的收率和纯度,并且有机碱还能够起到催化的作用。

18、优选地,步骤(1)所述化合物1与br-r1-oh的摩尔比为1:(0.9~2),例如可以为1:0.9、1:1、1: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等;优选为1:(1~1.5)。

19、优选地,步骤(1)所述反应前还包括将化合物1与强碱进行预反应的步骤。

20、优选地,所述预反应的温度为-20~30℃,例如可以为-20℃、-15℃、-10℃、-5℃、0℃、5℃、10℃、15℃、20℃、25℃、30℃等;时间为0.5~3h,例如可以为0.5h、1h、1.5h、2h、2.5h、3h等。

21、优选地,步骤(1)所述反应的时间为2~7h,例如可以为3h、3.5h、4h、4.5h、5h、5.5h、6h、6.5h、7h等。

22、优选地,步骤(1)所述反应结束后,还包括后处理的步骤。

23、优选地,所述后处理包括萃取和/或结晶纯化的步骤。

24、本专利技术中,步骤(1)所述反应通过薄层色谱(tlc)监测反应进行,展开剂为石油醚(pe):乙酸乙酯(ea)为(2~4):1;反应结束后,向反应液中加入水和有机相(包括二氯甲烷)进行萃取,保留有机相,经盐水洗涤、干燥、浓缩,得到粗品;然后将得到的粗品与石油醚(p)和乙酸乙酯(e)混合溶剂混合(p/e体积比=4~6:1),冷却析晶,得到土黄色固体粉末。

25、优选地,步骤(2)所述强碱包括有机碱和/或无机碱,优选为无机碱。

26、优选地,步骤(2)所述有机碱包括甲醇钠、乙醇钠、叔丁醇钾或叔丁醇钠中的至少一种。

27、优选地,步骤(2)所述无机碱包括氢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锂中的至少一种。

28、优选地,步骤(2)所述中间体与强碱的摩尔比为1:(1~2.5),例如可以为1:1、1: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1:2.1、1:2.2、1:2.3、1:2.4、1:2.5等。

29、优选地,步骤(2)所述中间体与1,3-丙烷磺内酯的摩尔比为1:(1~1.58),例如可以为1:1、1:1.1、1:1.2、1:1.3、1:1.4、1:1.5、1:1.55、1:1.58等;进一步优选为1:(1~1.5)。

30、优选地,步骤(2)所述反应前还包括将中间体与强碱进行预反应的步骤。

31、优选地,所述中间体与强碱预反应的温度为-20~30℃,例如可以为-20℃、-15℃、-10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发光底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无机碱包括氢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锂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反应前还包括将化合物1与强碱进行预反应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反应结束后,还包括后处理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强碱包括有机碱和/或无机碱,优选为无机碱;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反应前还包括将中间体与强碱进行预反应的步骤;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反应结束后,包括减压蒸馏和/或结晶纯化的步骤。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和步骤(2)所述反应各自独立地在溶剂中进行;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和步骤(2)所述反应各自独立地在保护气氛下进行;

10.根据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发光底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无机碱包括氢化钠、氢氧化钠、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锂中的至少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反应前还包括将化合物1与强碱进行预反应的步骤;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所述反应结束后,还包括后处理的步骤;

5.根据权利要求1~4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2)所述强碱包括有机碱和/或无机碱,优选为无机碱;

6.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顾临李佳曹丽辉袁永坤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亚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