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及施工方法技术_技高网

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及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215984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及施工方法,包括既有结构、外接结构和地墙;既有结构与地墙相接的内衬墙设有与外接结构连接的接入口;接入口与相应的外接结构之间设有止水钢板形成防水。施工时,先施工地墙和既有结构,并设置属于既有结构的止水钢板;然后采用预埋在地墙的破裂预埋件破拆地墙需要筑入外接结构的部分,并割断相应钢筋;最后,设置属于外接结构的止水钢板,并浇筑外接结构。能够最大限度减少污染、提高施工效率,能够彻底切断地下既有结构与新建外接结构之间开口界面渗水路径的防水构造以及处理方法,保证结构整体上的防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地下结构施工,特别涉及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及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各类地下工程开发与利用的进程步伐加快,地下空间建设的规模越来越大、深度越来越深。在工程实际中,往往会遇到地下既有结构有功能扩建需求,一般既有结构设计会考虑远期预留措施,但由于施工时序限制或其他原因导致外接结构需将既有结构破除开口,以实现两者的连接。

2、在地下既有结构与新建外接结构之间的开口界面处,极容易发生渗漏水情况,须对该部位进行可靠的防水设计,确保地下工程满足防水、防渗的设计要求。对于本身防水等级要求较高的地下结构,尤其是采用地下连续墙与内衬墙作为叠合墙的深大工程,新建结构与既有结构开口位置的防水处理更是建设的重点与难点。

3、对于上述情况的常规处理措施,一般接口范围无内衬墙,需先对地下连续墙进行凿除,并于开口断面敷设遇水膨胀止水胶,再预埋注浆管。然而,经多年实践检验,按照此类做法一方面凿除过程的污染及影响均较大,另一方面防水效果不容乐观,工程渗漏问题频发,地下结构质量越来越受到广泛关注。传统工艺的主要缺点有:

4、1、接口范围地下连续墙凿除过程中,施工效率低下,会产生大量的粉尘和噪音污染,对施工人员以及周边环境均将造成较大影响;

5、2、注浆管的作用具有一次性,随着时间的推移,注浆管极易出现封堵现象,进而致使补漏注浆十分困难,将直接导致防水失败;

6、3、注浆管的设置影响新老混凝土的粘结强度,从而降低混凝土的抗渗性和耐久性,亦对开口处的受力以及不均匀沉降产生影响;

7、4、传统处理措施失效后,后续补救措施有限,且需投入更大成本,并严重影响工期。

8、鉴于现有的凿除方式无明显优势,且防水手段单一,在遇水膨胀止水胶的基础上,将注浆管作为运维期间的最后一道保险,而经实践验证浆液往往注入受阻,进而导致防水效果较差。

9、因此,如何从根本上阻隔渗水路径且不影响结构受力、提高防水效果成为本领域技术人员亟需解决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本专利技术提供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及施工方法,实现的目的是从根本上阻隔渗水路径且不影响结构受力、提高防水效果。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公开了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包括既有结构、外接结构,以及设置在所述既有结构与所述外接结构连接之间的地墙;所述既有结构与所述地墙相接的一面为内衬墙;所述内衬墙设有与所述外接结构连接的接入口。

3、其中,所述接入口呈矩形,左右两侧边均设有柱,上侧靠近所在层的层顶板,下侧靠近所在层的层底板;

4、每一所述柱均与所述内衬墙一体筑造,与相应的所述外接结构的外接侧墙之间均设有止水钢板形成防水;

5、所述接入口的上侧靠近的所在层的层顶板为所述既有结构的顶板,则所述接入口的上侧与所述顶板之间设有顶梁;

6、所述顶梁与所述内衬墙一体筑造,与相应的所述外接结构的外接顶板之间设有止水钢板形成防水;

7、所述接入口的下侧靠近的所在层的层底板为所述既有结构的底板,则所述接入口的下侧与所述底板之间设有底梁;

8、所述底梁与所述内衬墙一体筑造,与相应的所述外接结构的外接底板之间设有止水钢板形成防水;

9、或者,所述接入口的上侧或者下侧靠近的所在层的层顶板或者层底板为中板,则所述接入口的上侧或者下侧与相应的所述中板之间均设有中板内衬墙结合结构;

10、所述中板内衬墙结合结构与所述外接顶板或者所述外接底板之间设有止水钢板形成防水。

11、优选的,所述顶梁包括多道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箍筋,及多道接驳器钢筋;

12、每一所述箍筋在对应所述顶梁与所述外接顶板连接的位置均设有一个与相应的所述止水钢板相匹配的内凹结构,在所述顶梁的钢筋笼朝向所述外接顶板的面上形成一个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用于预埋相应的所述止水钢板的槽;

13、每一所述接驳器钢筋均呈u形,均绕用于预埋相应的所述止水钢板的所述槽设置,两个端点均朝向相应的所述外接顶板,通过钢筋接驳器与所述外接顶板内的钢筋连接。

14、优选的,所述底梁包括多道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箍筋,及多道接驳器钢筋;

15、每一所述箍筋在对应所述底梁与所述外接底板连接的位置均设有一个与相应的所述止水钢板相匹配的内凹结构,在所述底梁的钢筋笼朝向所述外接底板的面上形成一个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用于预埋相应的所述止水钢板的槽;

16、每一所述接驳器钢筋均呈u形,均绕用于预埋相应的所述止水钢板的所述槽设置,两个端点均朝向相应的所述外接底板,通过钢筋接驳器与所述外接底板内的钢筋连接。

17、优选的,每一所述柱均包括多道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箍筋,及多道接驳器钢筋;

18、每一所述箍筋在对应相应的所述柱与相应的所述外接侧墙连接的位置均设有一个与相应的所述止水钢板相匹配的内凹结构,在所述柱的钢筋笼朝向所述外接侧墙的面上形成一个沿长度方向延伸的用于预埋相应的所述止水钢板的槽;

19、每一所述接驳器钢筋均呈u形,均绕用于预埋相应的所述止水钢板的所述槽设置,两个段点均朝向相应的所述外接侧墙,通过钢筋接驳器与相应的所述外接侧墙内的钢筋连接。

20、更优选的,每一所述箍筋均为环形的封口结构,或者为两个端部分别沿相应的所述槽的两侧壁设置的不封口的开口结构。

21、优选的,每一所述中板内衬墙结合结构朝向相应的所述外接顶板或者相应的所述外接底板的一面设有所述止水钢板;

22、每一所述中板内衬墙结合结构均包括多道沿所述接入口宽度方向延伸的内衬竖向钢筋,及多道接驳器钢筋;

23、每一所述内衬竖向钢筋在对应相应的所述止水钢板的位置均设有一个与相应的所述止水钢板相匹配的内凹结构,在相应的所述中板内衬墙结合结构的钢筋笼朝向相应的所述外接顶板或者朝向相应的所述外接底板的面上形成一个沿所述接入口宽度方向延伸的用于预埋相应的所述止水钢板的槽;

24、每一所述接驳器钢筋均呈u形,均绕用于预埋相应的所述止水钢板的所述槽设置,两个端点均朝向相应的所述外接顶板或者相应的所述外接底板,通过钢筋接驳器与相应的所述外接顶板内的钢筋或者相应的所述外接底板内的钢筋连接。

25、优选的,所述地墙设有用于筑入所述外接结构的破拆界面;

26、所述外接结构的外壁与所述破拆界面的内壁之间设有兜绕呈环形的遇水膨胀止水胶。

27、优选的,每一所述止水钢板均包括位于同一平面的既有侧钢板和外接侧钢板;

28、每一所述既有侧钢板和相应的所述外接侧钢板之间均设有补强钢板;

29、每一所述补强钢板均呈条状,长度均与相应的所述既有侧钢板的长度和相应的所述外接侧钢板的长度平行,宽度均与相应的所述既有侧钢板的宽度和相应的所述外接侧钢板的宽度垂直;

30、每一所述补强钢板均与相应的所述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包括既有结构(1)、外接结构(2),以及设置在所述既有结构(1)与所述外接结构(2)连接之间的地墙(3);所述既有结构(1)与所述地墙(3)相接的一面为内衬墙(11);所述内衬墙(11)设有与所述外接结构(2)连接的接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口呈矩形,左右两侧边均设有柱(12),上侧靠近所在层的层顶板,下侧靠近所在层的层底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梁(51)包括多道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箍筋(9),及多道接驳器钢筋(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梁(61)包括多道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箍筋(9),及多道接驳器钢筋(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柱(12)均包括多道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箍筋(9),及多道接驳器钢筋(10);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所述的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箍筋(9)均为环形的封口结构,或者为两个端部分别沿相应的所述槽的两侧壁设置的不封口的开口结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中板内衬墙结合结构(8)朝向相应的所述外接顶板(22)或者相应的所述外接底板(23)的一面设有所述止水钢板(4);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地墙(3)设有用于筑入所述外接结构(2)的破拆界面;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止水钢板(4)均包括位于同一平面的既有侧钢板(41)和外接侧钢板(42);

9.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如下;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的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破裂预埋件(33)均包括止裂板(331)、膨胀块(332)和破碎剂;

...

【技术特征摘要】

1.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包括既有结构(1)、外接结构(2),以及设置在所述既有结构(1)与所述外接结构(2)连接之间的地墙(3);所述既有结构(1)与所述地墙(3)相接的一面为内衬墙(11);所述内衬墙(11)设有与所述外接结构(2)连接的接入口;其特征在于,所述接入口呈矩形,左右两侧边均设有柱(12),上侧靠近所在层的层顶板,下侧靠近所在层的层底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顶梁(51)包括多道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箍筋(9),及多道接驳器钢筋(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梁(61)包括多道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箍筋(9),及多道接驳器钢筋(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地下既有结构外接新建结构开口防水构造,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柱(12)均包括多道沿长度方向设置的箍筋(9),及多道接驳器钢筋(10);

5.根据权利要求2至4中任一所述的地下既有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嘉威姜弘林咏梅缪仑王新
申请(专利权)人:上海市城市建设设计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