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1209864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3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内饰件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包括注塑模具、原料组合物和注塑工艺三大主要方面。其中,注塑模具的第一模仁和第二模仁结合形成用于成型汽车内饰件的模腔。原料组合物按质量计包括以下组分:热塑性聚氨酯树脂1000质量份;碳材料5~35份;复配稳定剂5‑30份;着色剂3~30份;抗氧剂2~15份;紫外线吸收剂2‑15份。注塑工艺包括加料熔融、模腔注射、保压补料、冷却脱模等关键步骤。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能够生产出具有优异性能和外观的汽车内饰件,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内饰件制造,具体涉及一种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


技术介绍

1、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消费者对汽车内饰件的需求日益提高,不仅要求其具备良好的机械性能和耐候性,还追求独特的设计感和色彩稳定性。然而,现有的汽车内饰件生产技术在满足这些需求方面存在一些不足。

2、目前使用的原料组合物在提供必要的机械性能和耐候性的同时,存在难以兼顾色彩稳定性和电磁屏蔽性能的问题。特别是电磁屏蔽性材料和其他添加剂的分散性和稳定性问题,可能导致最终产品的外观和机械性能不稳定。

3、因此,亟需研发一种新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以解决上述问题,实现汽车内饰件的高效、稳定生产,同时提升其机械性能、耐候性、色彩稳定性和电磁屏蔽性能,以满足市场和消费者的需求。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

2、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包括注塑模具、原料组合物和注塑工艺三大主要方面。

3、其中,注塑模具包括彼此对置的第一模块和第二模块;所述第一模块内嵌设第一模仁,所述第二模块内嵌设第二模仁,所述第一模仁和第二模仁结合形成用于成型汽车内饰件的模腔。

4、原料组合物按质量计包括以下组分:

5、热塑性聚氨酯树脂 1000质量份;

6、碳材料 5~35份;

7、复配稳定剂 5-30份;

8、着色剂 3~30份;

9、抗氧剂 2~15份

10、紫外线吸收剂 2-15份。

11、注塑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2、步骤s1、加料熔融:所述原料组合物中的各组分加入注塑机料筒内,通过加热和螺杆的旋转剪切作用使原料组合物熔融形成熔体;

13、步骤s2、模腔注射:利用螺杆转动将熔体通过射嘴注射入注塑模具的模腔中;

14、步骤s3、保压补料:利用螺杆持续保压一段时间,向模腔中补充均相熔体;

15、步骤s4、冷却脱模:保压后冷却一段时间,打开模具,取出成型的汽车内饰件。

16、进一步地,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中,注塑模具的模腔呈弯曲或平直的薄层状,厚度在3mm~15mm范围内。

17、进一步地,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的原料组合物中,所述碳材料为碳纳米管或石墨烯,所述碳材料的比表面积为500m2/g~1000m2/g。

18、进一步地,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的原料组合物中,所述复配稳定剂为硬脂酸钙。

19、进一步地,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的原料组合物中,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为2,4-二羟基二苯甲酮。

20、进一步地,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的原料组合物中,所述抗氧剂为 (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基)己二胺、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21、进一步地,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的原料组合物中,所述着色剂选自偶氮染料,例如2-萘酚和2-氨基-8-萘酚-6-磺酸、6-硝基-1,2-重氮氧基萘-4-磺酸等。

22、进一步地,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的注塑工艺中,熔融时螺杆背压为12~15mpa,保压压力为12~15mpa,保压时间为15~20s。

23、进一步地,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的注塑工艺中,熔体注射速率为15~22cm3/s。

24、进一步地,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的注塑工艺中,模具温度控制为50~60℃。

25、进一步地,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的注塑工艺中,注塑机料筒温度从料斗至喷嘴依次设置为70℃→150℃→170℃→180℃→180℃→180℃→180℃。

26、有益效果

27、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提供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能够生产出具有优异性能和外观的汽车内饰件,同时提高了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的稳定性。

28、原料组合物中包含了热塑性聚氨酯树脂、碳材料、复配稳定剂、着色剂、抗氧剂和紫外线吸收剂。这种组合使得制成的汽车内饰件具有良好的机械性能、耐候性、色彩稳定性以及电磁屏蔽性能。复配稳定剂与碳纳米管或石墨烯的高比表面积有助于进一步提高分散性和稳定性,从而进一步增强其电磁屏蔽性能。复配稳定剂选用硬脂酸钙,能够提高组合物的相容性,同时也提高了热稳定性;紫外线吸收剂能有效吸收紫外线,防止内饰件老化;抗氧剂的选择,能防止材料氧化,延长使用寿命;着色剂选用偶氮染料,可以提供丰富的颜色选择,满足个性化需求。

29、注塑模具的模腔呈弯曲或平直的薄层状,厚度在3mm~15mm范围内,适应了汽车内饰件多样化的形状和尺寸需求,同时保证了产品的精度和质量。

30、注塑工艺包括加料熔融、模腔注射、保压补料、冷却脱模等步骤,通过对各步骤涉及的工艺参数群的详细优化和控制,如螺杆背压、保压压力和时间、熔体注射速率、模具温度等,以确保产品具有优良的表面品质和整体强度。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注塑模具、原料组合物和注塑工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的模腔呈弯曲或平直的薄层状,厚度在3mm~15mm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原料组合物中,所述碳材料为碳纳米管或石墨烯,所述碳材料的比表面积为500m2/g~1000m2/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原料组合物中,所述复配稳定剂为硬脂酸钙;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为2,4-二羟基二苯甲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原料组合物中,所述抗氧剂为 (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基)己二胺、亚磷酸三(2,4-二叔丁基苯基)酯中的一种或多种。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原料组合物中,所述着色剂选自偶氮染料。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塑工艺中,熔融时螺杆背压为12~15MPa,保压压力为12~15MPa,保压时间为15~20s。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塑工艺中,熔体注射速率为15~22cm3/s。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塑工艺中,模具温度控制为50~60℃。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所述注塑工艺中,注塑机料筒温度从料斗至喷嘴依次设置为70℃→150℃→170℃→180℃→180℃→180℃→180℃。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注塑模具、原料组合物和注塑工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注塑模具的模腔呈弯曲或平直的薄层状,厚度在3mm~15mm范围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原料组合物中,所述碳材料为碳纳米管或石墨烯,所述碳材料的比表面积为500m2/g~1000m2/g。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原料组合物中,所述复配稳定剂为硬脂酸钙;所述紫外线吸收剂为2,4-二羟基二苯甲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内饰件柔性注塑系统,其特征在于:在原料组合物中,所述抗氧剂为 (β-(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酸十八碳醇酯、3-(3,5-二叔丁基-4-羟基苯基)丙酰基)己二胺、亚磷酸三...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德洋
申请(专利权)人:太仓鸿恩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