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207931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9 23:29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包括基坑、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竖向支撑部分和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在基坑底设置水泥土复合内支撑结构,通过在坑底以圆环型支撑、椭圆形支撑、对撑、正交支撑的其中一种、或两种组合、或两种以上组合结构形式布置水泥土桩,水泥土桩相互搭接形成一个水泥土整体;水泥土整体与未加固土体耦合形成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与竖向支撑部分接触,竖向支撑部分和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在坑底以上空间内有效连接,形成一个坑底设置水泥土复合内支撑、竖向支撑、坑底以上内支撑共同工作的支撑结构,大幅提高基坑内加固的整体刚度,大幅提高软土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隆起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局部强,整体弱”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施工,具体为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1、我国软土的分布广泛,在软土区域建设地下工程已不在少数,地下工程通常采取明挖或暗挖的方式,明挖工程需要进行基坑支护,在建设过程中常常遇到一种情况,没有多余的放坡空间,只能采用垂直支护,这就产生了软土基坑垂直支护工程。

2、所述软土为软黏土的简称,为天然含水量高、孔隙比大的软弱黏性土,主要包括淤泥、淤泥质土与泥炭等。其抗剪强度低、压缩性高、透水性低、工程性质差。

3、软土基坑垂直支护工程,一般的支护方式采取坑顶内支撑、竖向支撑、坑内加固相结合处理。坑内加固一般是指采用搅拌桩、高压旋喷桩,对软弱地基掺入一定量的固化剂或使土体固结。

4、软土地区基坑有一个特点,坑底被动区提供的抗力不足,导致坑底变形大,或者整体稳定性不满足要求,抗隆起不满足要求。为了加强被动区的抗力,通常采用加固坑内被动区方式进行处理,未对坑内加固进行一个整体化的体系设计。

5、通常加固的方式都是加固坑边一定范围的区域,这种坑内加固方法由于加固范围小,未对基坑被动区进行系统加固,导致被动区的局部刚度大,局部强度高,整体抵抗变形能力及抵抗整体滑移能力弱,存在“局部强,整体弱”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3、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包括基坑、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竖向支撑部分和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所述基坑设置于地面以下,竖向支撑部分设置于基坑外围,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设置于基坑底面以下,且所述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与所述竖向支撑部分内壁接触,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设置在基坑上部两侧的竖向支撑部分之间,所述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两端与所述竖向支撑部分内侧壁抵紧固定,形成一个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竖向支撑部分和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共同工作的支撑结构。

4、优选的,所述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包括坑底水泥土内支撑带和坑底水泥土内围檩支撑带,所述坑底水泥土内围檩支撑带设置与坑底水泥土内支撑带外围,所述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通过坑底水泥土内围檩支撑带与竖向支撑部分内壁接触。

5、优选的,所述坑底水泥土内支撑带与坑底水泥土内围檩支撑带接触。

6、优选的,所述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由水泥土搅拌桩相互搭接、水泥土搅拌桩和未加固土体耦合形成,所述水泥土搅拌桩采取间隔开跳打,在坑顶打桩,可采用干法或湿法施工,地面标高至坑底标高段为空钻段,仅进行搅拌,不喷射水泥浆或水泥;坑底标高至水泥土桩底标高段为坑内加固段,需要喷射水泥或水泥浆,并将水泥浆或水泥与土一起搅拌,形成加固体。

7、优选的,所述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还可以采用高压旋喷桩相互搭接而成,所述高压旋喷桩或水泥土搅拌桩可采用圆环型支撑、椭圆形支撑、对撑或正交支撑的其中一种方式布置在基坑底部。

8、优选的,所述竖向支撑部分采用钢板桩,所述钢板桩插入土体至设计深度,地面以上预留500mm高度,便于后期回收拔出;所述钢板桩可采用z型钢板桩、u型钢板桩、h型钢板桩、圆形钢板桩的其中一种。

9、优选的,所述竖向支撑部分底部标高低于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底部标高。

10、优选的,所述坑底水泥土内支撑带底部标高低于坑底水泥土内围檩支撑带底部标高。

11、优选的,所述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所述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中的其中一种。

12、优选的,所述竖向支撑部分还可以采用深搅加芯桩,所述深搅加芯桩通过深层搅拌桩内插预制桩形成;所述竖向支撑部分还可以采用型钢水泥土搅拌墙,所述型钢水泥土搅拌墙通过水泥土搅拌桩的内插入型钢,形成一种复合挡土隔水结构。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4、本专利技术提在基坑底设置水泥土复合内支撑结构,包括在坑底以圆环型支撑、椭圆形支撑、对撑、正交支撑的其中一种结构布置水泥土桩,水泥土桩相互搭接形成一个水泥土整体,水泥浆或水泥和坑底原状土耦合形成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与竖向支撑部分紧密接触,竖向支撑部分和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在坑底以上空间内有效连接,形成一个坑底设置水泥土复合内支撑、竖向支撑、坑底以上内支撑共同工作的支撑结构,大幅提高基坑内加固的整体刚度,大幅提高软土基坑的整体稳定性和抗隆起稳定性,解决了现有技术中“局部强,整体弱”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坑(6)、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5)、竖向支撑部分(3)和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4);所述基坑(6)设置于地面以下,竖向支撑部分(3)设置于基坑(6)外围,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5)设置于基坑(6)底面以下,且所述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5)与所述竖向支撑部分(3)内壁接触,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4)设置在基坑(6)上部两侧的竖向支撑部分(3)之间;所述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4)两端与所述竖向支撑部分(3)内侧壁抵紧固定;形成一个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5)、竖向支撑部分(3)、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4)共同工作的支撑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5)包括坑底水泥土内支撑带(1)和坑底水泥土内围檩支撑带(2),所述坑底水泥土内围檩支撑带(2)设置与坑底水泥土内支撑带(1)外围,所述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5)通过坑底水泥土内围檩支撑带(2)与竖向支撑部分(3)内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坑底水泥土内支撑带(1)与坑底水泥土内围檩支撑带(2)接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5)由水泥土搅拌桩相互搭接、水泥土搅拌桩和未加固土体耦合形成。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支撑部分(3)采用钢板桩。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支撑部分(3)底部标高低于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5)底部标高。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坑底水泥土内支撑带(1)底部标高低于坑底水泥土内围檩支撑带(2)底部标高。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4)采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或钢结构中的其中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竖向支撑部分(3)采用深搅加芯桩,所述深搅加芯桩通过深层搅拌桩内插预制桩形成。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坑(6)、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5)、竖向支撑部分(3)和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4);所述基坑(6)设置于地面以下,竖向支撑部分(3)设置于基坑(6)外围,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5)设置于基坑(6)底面以下,且所述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5)与所述竖向支撑部分(3)内壁接触,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4)设置在基坑(6)上部两侧的竖向支撑部分(3)之间;所述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4)两端与所述竖向支撑部分(3)内侧壁抵紧固定;形成一个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5)、竖向支撑部分(3)、坑底以上内支撑部分(4)共同工作的支撑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5)包括坑底水泥土内支撑带(1)和坑底水泥土内围檩支撑带(2),所述坑底水泥土内围檩支撑带(2)设置与坑底水泥土内支撑带(1)外围,所述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部分(5)通过坑底水泥土内围檩支撑带(2)与竖向支撑部分(3)内壁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软土基坑的坑底水泥土复合内支撑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坑...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徐杜彬汤伟李昆李照德施俊郭胜娟杨雁波何云松符小俊李怡文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省设计院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