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装式加强结构及屏类设备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81407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5-07 22:15
本技术公开了内装式加强结构及屏类设备,属于屏类设备技术领域,其中,内装式加强结构包括:下盖,设有开口朝上的安装槽;加强板,嵌设连接于所述安装槽,所述加强板的下表面与所述安装槽的底面可拆连接,所述加强板的前边沿和后边沿均连接有朝上弯折设置的第一加强筋,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呈左右延伸设置,加强板与下盖连接为一体、构成下盖模组,加强板的连接有利于增强下盖模组的稳固强度,第一加强筋的设置可增强加强板在左右方向上的稳固强度,从而提高下盖模组的抗变形强度,有利于减小或阻隔下盖受压形变后对屏模组的压力,以确保屏模组的稳定显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屏类设备,特别涉及内装式加强结构及屏类设备


技术介绍

1、随着广告、网游、手游、动漫及网教等行业的发展与广泛的普及应用,在电磁手写行业,手绘屏(亦称数位屏)也得以广泛应用,台式手绘屏也成为平面设计师、插画师、动漫师等专业用户的主要工具。

2、台式手绘屏的工作状态分为立式和卧式,工作时,手绘屏受使用者手部的压力,易导致下壳受压形变并顶到屏模组,使得屏模组的显示出现波纹、斑纹等显示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2、第一方面,本技术提供内装式加强结构,包括,下盖,设有开口朝上的安装槽;加强板,嵌设连接于安装槽,加强板的下表面与安装槽的底面可拆连接,加强板的前边沿和后边沿均连接有朝上弯折设置的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呈左右延伸设置。

3、根据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内装式加强结构,至少具有如下有益效果:下盖设有开口朝上的安装槽,安装槽可供加强板、屏模组、电控板等元件的安装,加强板嵌设连接于安装槽,且加强板的下表面与安装槽的底面可拆连接,以使得加强板与下盖连接为一体、构成下盖模组,加强板的连接有利于增强下盖模组的稳固强度,提升下盖模组的抗变形强度,加强板的前边沿和后边沿均连接有朝上弯折设置的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的两端呈左右延伸设置,第一加强筋的设置可增强加强板在左右方向上的稳固强度,从而提高下盖模组的抗变形强度,有利于减轻或阻隔下盖受压形变后对屏模组的压力,以确保屏模组的稳定显示。

4、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一加强筋包括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第二片体与加强板呈直角布置,第一片体朝上呈倾斜设置,第一片体的下边沿与加强板的边沿连接,第一片体的上边沿与第二片体的下边沿连接。

5、第一加强筋包括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且第二片体与加强板呈直角布置,第一片体朝上呈倾斜设置,第一片体的下边沿与加强板连接,第一片体的上边沿与第二片体连接,即加强板、第一片体和第二片体自下而上依次设置,第一加强筋通过第一片体与第二片体弯折而成,有利于增强第一加强筋的抗变形强度,有利于增强加强板在左右方向上的稳固强度,加强板与下盖连接为下盖模组后,有利于减小下盖模组的受压形变幅度,以减小下盖模组对屏模组的压力,从而减小屏模组受下盖模组形变的影响,以确保屏模组的稳定显示。

6、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加强板的左边沿和右边沿均连接有朝上弯折设置的第二加强筋,第二加强筋的两端呈前后延伸设置。

7、加强板的左边沿和右边沿均连接有朝上弯折设置的第二加强筋,且第二加强筋的两端呈前后延伸设置,第二加强筋的设置可增强加强板在前后方向上的稳固强度,从而提高下盖模组的抗变形强度,有利于减轻或阻隔下盖受压形变后对屏模组的压力,以确保屏模组的稳定显示。

8、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第二加强筋与加强板呈直角布置;和/或,

9、第一加强筋的弯折高度大于第二加强筋的弯折高度。

10、可选的,第二加强筋与加强板呈直角布置,通过第二加强筋与加强板的连接,有利于提高加强板与下盖连接后的稳固强度,增强下盖模组在前后方向上的抗变形强度,有利于减轻下盖模组受压力的形变幅度,从而减小或阻隔下盖模组对屏模组的压力,以确保屏模组的正常显示,避免屏模组产生波纹、斑纹的显示问题的出现;可选的,第一加强筋的弯折高度大于第二加强筋的弯折高度,两条第一加强筋分别对应下盖的前边框和后边框设置,第一加强筋可用于与上盖抵接,以提高上盖的稳固强度,第二加强筋的弯折高度小于第一加强筋的弯折高度,有利于避免第二加强筋对电控板、屏模组的容置造成阻碍的问题出现。

11、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本技术还包括第一螺纹件,加强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安装槽的底面设有第一连接柱,第一螺纹件穿过第一安装孔后与第一连接柱螺纹连接。

12、具体的,加强板上设有第一安装孔,适配的,安装槽的底面设有第一连接柱,组装时,使用者可将第一螺纹件穿过第一安装孔后与第一连接柱螺纹连接,在第一螺纹件的连接作用下,以实现加强板与下盖的可拆连接,以使得加强板与下盖连接为一体、构成下盖模组,以增强下盖模组的稳固强度和抗变形强度,从而减小下盖模组受压后的形变幅度,以确保屏模组的稳定显示,通过第一螺纹件与第一连接柱的连接较为简单、可靠。

13、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安装槽的底面设有多个朝上延伸的防呆定位柱,加强板上设有多个与防呆定位柱对应的定位孔,防呆定位柱穿设于定位孔。

14、具体的,为了避免作业人员错误安装的问题出现,该安装槽的底面设有多个朝上延伸的防呆定位柱,适配的,加强板上设有多个定位孔,防呆定位柱与定位孔对应设置;组装时,使用者可将防呆定位柱穿设于定位孔,以确保加强板与下盖按照预设的位置实现定位,以便于实现加强板与下盖的固定连接,且通过防呆定位柱与定位孔的配合,有利于减少或避免安装错误而产生的次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提高该内装式加强结构的安装质量。

15、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本技术还包括屏支架和第二螺纹件,下盖的底面设有与安装槽连通的第二安装孔,加强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二连接柱,第二连接柱穿设于第二安装孔,屏支架设有第三安装孔,第二螺纹件穿过第三安装孔后与第二连接柱螺纹连接。

16、考虑到手绘屏在立式和卧式工作状态的使用需求,该内装式加强结构还包括屏支架和第二螺纹件,下盖的底面设有与安装槽连通的第二安装孔,适配的,加强板的下表面设有第二连接柱,加强板与下盖固定连接后,以使得第二连接柱穿设于第二安装孔内,然后使用者可将第二螺纹件穿过第三安装孔后与第二连接柱螺纹连接,以实现屏支架与下盖的稳定连接,且螺纹连接的方式较为稳定、可靠;相较于传统通过热熔螺母配合螺丝,以实现屏支架与下壳连接的方式而言,该内装式加强结构通过第二连接柱与第二安装孔的配合,以形成可供第二螺纹件连接的支撑点,有利于减少多次热压的成本,提高生产和组装效率,且有利于降低热熔螺母易脱落的风险。

17、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本技术还包括上盖,上盖与下盖可拆连接,且第一加强筋的上端与上盖的下端抵接。

18、具体的,内装式加强结构还包括上盖,上盖与下盖可拆连接,且第一加强筋的上端与上盖的下端抵接,即第一加强筋可对上盖起支撑作用,有利于提高上盖的抗按压强度,减轻屏模组受上盖或下盖的影响,以确保屏模组的稳定显示。

19、根据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前方第一加强筋延伸至下盖的前边框处,后方第一加强筋延伸至下盖的后边框;和/或,

20、安装槽的底面连接有多条交叉设置的隔条,加强板的下表面与隔条的上端抵接,加强板的下表面与安装槽的底面设有间隙。

21、可选的,前方第一加强筋延伸至下盖的前边框处,后方第一加强筋延伸至下盖的后边框处,通过前后两条第一加强筋的设置,有利于增强下盖模组前边沿和后边沿的抗按压强度,有利于避免应用该内装式加强结构的屏类设备因前后边框的按压而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210)包括第一片体(211)和第二片体(212),所述第二片体(212)与所述加强板(200)呈直角布置,所述第一片体(211)朝上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片体(211)的下边沿与所述加强板(200)的边沿连接,所述第一片体(211)的上边沿与所述第二片体(212)的下边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200)的左边沿和右边沿均连接有朝上弯折设置的第二加强筋(220),所述第二加强筋(220)的两端呈前后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筋(220)与所述加强板(200)呈直角布置;和/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螺纹件(310),所述加强板(20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230),所述安装槽(110)的底面设有第一连接柱(120),所述第一螺纹件(310)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230)后与所述第一连接柱(120)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10)的底面设有多个朝上延伸的防呆定位柱(130),所述加强板(200)上设有多个与所述防呆定位柱(130)对应的定位孔(240),所述防呆定位柱(130)穿设于所述定位孔(24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屏支架(400)和第二螺纹件(320),所述下盖(100)的底面设有与所述安装槽(110)连通的第二安装孔(140),所述加强板(200)的下表面设有第二连接柱(250),所述第二连接柱(250)穿设于所述第二安装孔(140),所述屏支架(400)设有第三安装孔(410),所述第二螺纹件(320)穿过所述第三安装孔(410)后与所述第二连接柱(250)螺纹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上盖(500),所述上盖(500)与所述下盖(100)可拆连接,且所述第一加强筋(210)的上端与所述上盖(500)的下端抵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前方所述第一加强筋(210)延伸至所述下盖(100)的前边框处,后方所述第一加强筋(210)延伸至所述下盖(100)的后边框;和/或,

10.屏类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内装式加强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210)包括第一片体(211)和第二片体(212),所述第二片体(212)与所述加强板(200)呈直角布置,所述第一片体(211)朝上呈倾斜设置,所述第一片体(211)的下边沿与所述加强板(200)的边沿连接,所述第一片体(211)的上边沿与所述第二片体(212)的下边沿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板(200)的左边沿和右边沿均连接有朝上弯折设置的第二加强筋(220),所述第二加强筋(220)的两端呈前后延伸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加强筋(220)与所述加强板(200)呈直角布置;和/或,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螺纹件(310),所述加强板(200)上设有第一安装孔(230),所述安装槽(110)的底面设有第一连接柱(120),所述第一螺纹件(310)穿过所述第一安装孔(230)后与所述第一连接柱(120)螺纹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装式加强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槽(110)的底面设...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青平吴立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汉王友基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