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70031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34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包括用于连接非机动车轮体两端的缓冲缸缸体的叉架,所述叉架上设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连接于非机动车的上部机架,所述支撑组件呈筒体,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三个相互独立且上下布置的转动自由度;位于下部的所述转动自由度以倾斜面的形式将所述叉架传递的径向载荷的大部分转移的为轴向载荷;本技术的技术通过渐变转动件的设计,将大部分径向载荷逐渐转化为轴向载荷。这一特性降低了支撑组件受到的径向力,提高了悬挂系统的稳定性,减少了对车辆的冲击。本技术的技术通过分压组件的引入,中部转动自由度得以均匀分散和传递载荷。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非机动车,特别涉及一种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


技术介绍

1、非机动车的缓冲缸配合架是一种用于连接非机动车轮体两端的重要组件,它的设计旨在提供悬挂和缓冲功能,以改善骑行的舒适性和稳定性。

2、叉架是连接缓冲缸缸体和轮体的组件,通常呈u形或v形的结构,它们位于非机动车的前轮和后轮之间。叉架的设计可以确保缓冲缸缸体稳固地固定在车辆上,并使其能够有效地吸收和传递路面冲击力。

3、在叉架上有支撑组件,它包括套筒,是一个外部圆筒形的零件,用于保护内部的光轴,并提供额外的结构支持。套筒可以固定在非机动车的车架上,以确保连接的稳定性。光轴是一个内部的轴状零件,通常与套筒相配合,以便旋转。它连接到缓冲缸缸体的一端,而另一端与车轮连接。光轴的旋转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吸收和分散路面不平带来的力量,以提高骑行的舒适性。套筒和光轴之间的转动配合允许光轴自由旋转,以适应不同的路面条件和车轮运动。这种设计可以减轻路面震动和冲击,提高骑行的平稳性。缓冲缸配合架的支撑组件连接于非机动车的上部机架,这可以是自行车的车架或其他车辆的支撑结构。通过连接到上部机架,缓冲缸配合架可以与车辆整体协同工作,确保稳定性和安全性。

4、非机动车的缓冲缸配合架旨在提供更平稳的骑行体验。通过吸收和分散路面不平带来的冲击和震动,它可以降低骑手的疲劳程度,增加骑行的舒适性,并提高车辆的稳定性,特别是在崎岖的道路条件下。不同类型的非机动车可能采用不同设计的缓冲缸配合架,以满足特定的骑行需求和性能要求。

5、套筒和光轴之间在长期运动后产生较大磨损的原因与径向载荷有关。径向载荷是指垂直于轴的方向上的力或压力,而套筒和光轴之间产生径向载荷的原因主要是与非机动车在路面上行驶时所经历的振动和冲击有关。这些振动和冲击作用在车轮上,然后通过轮轴传递到套筒和光轴上,导致了径向载荷。

6、例如当非机动车行驶在不平坦的路面上,例如凹坑、颠簸或障碍物时,车轮受到不同方向的力,这些力是径向的,即垂直于轮轴的方向。这些径向力是由路面不平引起的,它们会产生轮轴上的径向载荷。

7、同时这些径向载荷不仅是持续的,还常常伴随着振动和冲击。振动是周期性的轻微摆动,而冲击是突然的、瞬时的力量作用。这些振动和冲击力会导致套筒和光轴之间发生相对运动,产生摩擦。而且套筒和光轴之间的相对运动引发了摩擦,这会在接触点产生磨损。由于径向载荷通常是集中在轴头附近的区域,因此轴头处的套筒和光轴可能会受到较大的摩擦和磨损。这种磨损会逐渐改变轴头的形状,导致进一步的磨损和损坏。

8、为此,提出一种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


技术实现思路

1、有鉴于此,本技术实施例希望提供一种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以解决或缓解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即将径向载荷过大,并对此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

2、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包括用于连接非机动车轮体两端的缓冲缸缸体的叉架,所述叉架上设有支撑组件,所述支撑组件连接于非机动车的上部机架,所述支撑组件呈筒体,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三个相互独立且上下布置的转动自由度;位于下部的所述转动自由度以倾斜面的形式将所述叉架传递的径向载荷的大部分转移的为轴向载荷,进一步降低支撑组件的受压;位于中部的所述转动自由度用于分摊所述轴向载荷;位于上部的所述转动自由度用于将非机动车的上部机架传递的径向载荷的大部分转移的为轴向载荷,进一步降低支撑组件的受压。

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这种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的实施方式基于一个叉架结构。叉架连接在非机动车轮体的两端,支撑组件位于叉架上。支撑组件采用筒体形状,具有三个独立的转动自由度,分别位于上部、中部和下部。这三个转动自由度允许支撑组件在多个方向上运动,以适应不同的力和载荷。其中,下部的转动自由度以倾斜面的形式将径向载荷的大部分转移为轴向载荷,从而减轻支撑组件的受压。

4、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外套筒和套设于所述外套筒内的内套筒,所述外套筒和所述内套筒的双端轴头处均设有渐变转动件,所述渐变转动件套设于所述内套筒外,并转动配合于所述外套筒;所述渐变转动件用于输出位于下部的所述转动自由度和位于上部的所述转动自由度。

5、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支撑组件包括两个部分,外套筒和内套筒。外套筒和内套筒在双端轴头处均设有渐变转动件。渐变转动件套设在内套筒外,并与外套筒形成转动配合。这两个部分的设计允许支撑组件在多个方向上进行相对运动,同时,渐变转动件用于输出下部和上部的两个转动自由度。

6、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渐变转动件的转动面呈渐变缩放特征,靠近于所述内套筒中部的所述渐变转动件的所述转动面的端面a小于另一个转动面b,所述转动面a和所述转动面b以放样的形式将所述转动面成型。

7、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渐变转动件的转动面呈现渐变缩放特征,这意味着渐变转动件的形状在沿其轴向的特定方向上逐渐变化。具体来说,渐变转动件的转动面分为两端,靠近内套筒中部的端面a较小,而另一个转动面b较大。这种形状的转动面是通过放样的方式制造出来的,以便适应非机动车的需求。

8、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渐变转动件为圆锥滚针轴承,所述外套筒的内侧壁上端和下端开设有用于套设所述圆锥滚针轴承的凹合部。所述凹合部为椎体特征。

9、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渐变转动件采用圆锥滚针轴承的形式,这种轴承具有特殊的设计,可有效地转移载荷并减少摩擦。外套筒的内侧壁上端和下端开设有用于套设圆锥滚针轴承的凹合部。这些凹合部的形状呈椎体特征,适用于安装圆锥滚针轴承的特殊需求。

10、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在所述内套筒的表面及位于两个所述渐变转动件之间处还设有分压组件,所述分压组件用于输出位于中部的所述转动自由度。

11、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内套筒的表面以及位于两个渐变转动件之间的区域设有分压组件。分压组件的作用是输出中部的转动自由度,以确保支撑组件能够适当地处理中部的载荷和转动。

12、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分压组件包括扣盖和套设于所述扣盖内的推力球轴承,所述推力球轴承的外瓦卡合于所述外套筒的内侧壁,所述扣盖卡接于所述内套筒的顶部轴头。

13、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分压组件包括两个主要部分:扣盖和推力球轴承。扣盖是一个外部结构,套设在推力球轴承内部。推力球轴承的外瓦与外套筒的内侧壁相卡合,而扣盖则卡接在内套筒的顶部轴头。

14、其中在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内套筒的端面开设有螺纹部,所述螺纹部螺纹配合有端盖,所述端盖的内侧壁顶部抵顶并卡合于所述外套筒的顶部端口。

1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16、(1)减轻径向载荷:本技术的技术通过渐变转动件的设计,将大部分径向载荷逐渐转化为轴向载荷。这一特性降低了支撑组件受到的径向力,提高了悬挂系统的稳定性,减少了对车辆的冲击。

17、(2)均匀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包括用于连接非机动车轮体两端的缓冲缸缸体的叉架(1),所述叉架(1)上设有支撑组件(2),所述支撑组件(2)连接于非机动车的上部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呈筒体,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三个相互独立且上下布置的转动自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外套筒(201)和套设于所述外套筒(201)内的内套筒(202),所述外套筒(201)和所述内套筒(202)的双端轴头处均设有渐变转动件(204),所述渐变转动件(204)套设于所述内套筒(202)外,并转动配合于所述外套筒(2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变转动件(204)的转动面呈渐变缩放特征,靠近于所述内套筒(202)中部的所述渐变转动件(204)的所述转动面的端面a小于另一个转动面b,所述转动面a和所述转动面b以放样的形式将所述转动面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变转动件(204)为圆锥滚针轴承,所述外套筒(201)的内侧壁上端和下端开设有用于套设所述圆锥滚针轴承的凹合部(2011)。

5.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内套筒(202)的表面及位于两个所述渐变转动件(204)之间处还设有分压组件(205),所述分压组件(205)用于输出位于中部的所述转动自由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分压组件(205)包括扣盖和套设于所述扣盖内的推力球轴承,所述推力球轴承的外瓦卡合于所述外套筒(201)的内侧壁,所述扣盖卡接于所述内套筒(202)的顶部轴头。

7.根据权利要求2~4任意一项所述的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内套筒(202)的端面开设有螺纹部(2021),所述螺纹部(2021)螺纹配合有端盖(203),所述端盖(203)的内侧壁顶部抵顶并卡合于所述外套筒(201)的顶部端口。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包括用于连接非机动车轮体两端的缓冲缸缸体的叉架(1),所述叉架(1)上设有支撑组件(2),所述支撑组件(2)连接于非机动车的上部机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呈筒体,所述支撑组件包括三个相互独立且上下布置的转动自由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外套筒(201)和套设于所述外套筒(201)内的内套筒(202),所述外套筒(201)和所述内套筒(202)的双端轴头处均设有渐变转动件(204),所述渐变转动件(204)套设于所述内套筒(202)外,并转动配合于所述外套筒(2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机动车用缓冲缸配合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渐变转动件(204)的转动面呈渐变缩放特征,靠近于所述内套筒(202)中部的所述渐变转动件(204)的所述转动面的端面a小于另一个转动面b,所述转动面a和所述转动面b以放样的形式将所述转动面成型。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宋俊成宋世杰
申请(专利权)人:徐州诚杰轴承制造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