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66882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3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包括脚垫,所述脚垫对称设置有若干个,所述脚垫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立柱,所述立柱内侧均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外侧均通过螺孔螺纹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立柱,所述滑杆顶部均固定连接有U形框,将装置移动到所需位置后,提升滑杆的位置到所需高度,将螺杆与对应的螺孔进行连接,固定高度,人员持握提手后配合第二转接块和转杆旋转支护板到所需角度后,将第一凸块的一侧套入对应的第二凸块中进行角度固定,能够较为快速的将支护框架进行对应的角度调节,从而有效避免人员逐根杆体进行拼接的情况出现,有效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力投入,提升了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属于坡屋面混凝土施工,具体涉及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


技术介绍

1、坡屋面混凝土施工采用竖向定位木龙骨作为控制坡屋面结构的厚度及安装面层模板的依据,面层模板则预先制作好,施工时采用逐级摆放,安装,逐级浇筑,模板安装与浇筑混凝土互不干扰工作面,相互依次循环进行,操作简单,方便,能保证结构密实,截面尺寸正确及表面平整,有利于保证混凝土成型的质量。

2、现有的部分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在进行安装时需要将支护杆逐根进行组装固定后,铺设木制龙骨,该操作较为繁琐,在提升了人员劳动力的同时,也会降低施工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的缺陷,提供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现有的部分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在进行安装时需要将支护杆逐根进行组装固定后,铺设木制龙骨,该操作较为繁琐,在提升了人员劳动力的同时,也会降低施工效率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包括脚垫,所述脚垫对称设置有若干个,所述脚垫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立柱,所述立柱内侧均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外侧均通过螺孔螺纹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立柱,所述滑杆顶部均固定连接有u形框,所述u形框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接块,所述第一转接块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转接块内侧均固定连接有转杆,所述转杆外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接块,所述第二转接块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转接块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护板,所述支护板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凸块,所述第一凸块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凸块外侧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一端的内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凸块,所述第二凸块对称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凸块一侧均固定连接有u形框。

3、优选的,所述螺杆外侧均活动连接有垫片,所述螺杆外侧均通过螺孔螺纹连接有滑杆,所述滑杆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立柱。

4、优选的,所述立柱相邻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稳定板,所述立柱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脚垫。

5、优选的,所述支护板内侧固定连接有横板,所述横板对称设置有若干个,支护板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转接块,所述第二转接块内侧均转动连接有转杆。

6、优选的,所述横板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缓冲垫,所述横板外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护板。

7、优选的,所述螺孔对称设置有若干个,其中一个所述螺孔内侧螺纹连接有螺杆,所述螺杆外侧均螺纹连接有立柱。

8、优选的,所述支护板一侧固定连接有提手,所述支护板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转接块,所述第二转接块内侧均转动连接有转杆。

9、优选的,所述支撑杆外表面设置有抗氧化涂层,所述支撑杆一端的内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一凸块,所述支撑杆另一端的内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凸块。

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1、1、本技术通过设置转杆,转杆一端的外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接块,第一转接块底部均固定连接有u形框,转杆外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接块,第二转接块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护板,支护板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凸块,第一凸块外侧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杆,支撑杆另一端的内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凸块,第二凸块一侧均固定连接有u形框,将装置移动到所需位置后,提升滑杆的位置到所需高度,将螺杆与对应的螺孔进行连接,固定高度,人员持握提手后配合第二转接块和转杆旋转支护板到所需角度后,将第一凸块的一侧套入对应的第二凸块中进行角度固定,能够较为快速的将支护框架进行对应的角度调节,从而有效避免人员逐根杆体进行拼接的情况出现,有效降低了人员的劳动力投入,提升了施工效率;

12、2、本技术通过设置垫片,垫片内侧均活动连接有螺杆,能够有效降低螺杆长时间使用后所产生的松动幅度;

13、3、本技术通过设置提手,提手一侧固定连接有支护板,能够有效方便人员直接进行持握后调节支护板的角度。

14、该装置中未涉及部分均与现有技术相同或可采用现有技术加以实现,本技术结构科学合理,使用安全方便,为人们提供了很大的帮助。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包括脚垫(1),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垫(1)对称设置有若干个,所述脚垫(1)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立柱(2),所述立柱(2)内侧均螺纹连接有螺杆(3),所述螺杆(3)外侧均通过螺孔(4)螺纹连接有滑杆(5),所述滑杆(5)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立柱(2),所述滑杆(5)顶部均固定连接有U形框(6),所述U形框(6)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接块(7),所述第一转接块(7)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转接块(7)内侧均固定连接有转杆(8),所述转杆(8)外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接块(9),所述第二转接块(9)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转接块(9)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护板(10),所述支护板(10)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凸块(11),所述第一凸块(11)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凸块(11)外侧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杆(12),所述支撑杆(12)一端的内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凸块(13),所述第二凸块(13)对称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凸块(13)一侧均固定连接有U形框(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3)外侧均活动连接有垫片(18),所述螺杆(3)外侧均通过螺孔(4)螺纹连接有滑杆(5),所述滑杆(5)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立柱(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立柱(2)相邻之间均固定连接有稳定板(17),所述立柱(2)底部均固定连接有脚垫(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板(10)内侧固定连接有横板(15),所述横板(15)对称设置有若干个,支护板(10)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转接块(9),所述第二转接块(9)内侧均转动连接有转杆(8)。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15)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缓冲垫(16),所述横板(15)外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护板(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螺孔(4)对称设置有若干个,其中一个所述螺孔(4)内侧螺纹连接有螺杆(3),所述螺杆(3)外侧均螺纹连接有立柱(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护板(10)一侧固定连接有提手(14),所述支护板(10)另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二转接块(9),所述第二转接块(9)内侧均转动连接有转杆(8)。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杆(12)外表面设置有抗氧化涂层,所述支撑杆(12)一端的内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一凸块(11),所述支撑杆(12)另一端的内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凸块(13)。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包括脚垫(1),其特征在于:所述脚垫(1)对称设置有若干个,所述脚垫(1)顶部均固定连接有立柱(2),所述立柱(2)内侧均螺纹连接有螺杆(3),所述螺杆(3)外侧均通过螺孔(4)螺纹连接有滑杆(5),所述滑杆(5)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立柱(2),所述滑杆(5)顶部均固定连接有u形框(6),所述u形框(6)顶部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转接块(7),所述第一转接块(7)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转接块(7)内侧均固定连接有转杆(8),所述转杆(8)外侧转动连接有第二转接块(9),所述第二转接块(9)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二转接块(9)一侧均固定连接有支护板(10),所述支护板(10)一侧固定连接有第一凸块(11),所述第一凸块(11)对称设置有两个,所述第一凸块(11)外侧均转动连接有支撑杆(12),所述支撑杆(12)一端的内侧均转动连接有第二凸块(13),所述第二凸块(13)对称设置有若干个,所述第二凸块(13)一侧均固定连接有u形框(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3)外侧均活动连接有垫片(18),所述螺杆(3)外侧均通过螺孔(4)螺纹连接有滑杆(5),所述滑杆(5)外侧均滑动连接有立柱(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坡屋面混凝土支护模板,其特征在于: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饶朝崧付江龙黎永兴李想金思明田海宽
申请(专利权)人:云南建投第六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