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66056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30
本技术公开了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包括金属包芯丝,所述金属包芯丝的左侧设置有可塑组件,且可塑组件由热塑性树脂层、石墨烯纤维层、聚酰胺纤维层和防腐蚀抗菌层构成,所述金属包芯丝的上侧设置有玉石纤维丝,且金属包芯丝的下侧侧设置有莱赛尔纤维抗拉丝,所述金属包芯丝的右侧设置有氨纶纤维丝,且氨纶纤维丝的内侧设置有莫代尔纤维丝,所述可塑组件、玉石纤维丝、氨纶纤维丝和莱赛尔纤维抗拉丝的外侧设置有耐磨组件,且耐磨组件由丙纶纤维层、维纶纤维层、镀银纤维层和碳化硅层构成。该涤纶混纺耐磨纱线,避免了长时间使用导致线体容易被拉断的问题,增强了该线体的耐磨效果,避免随意切割造成线头脱线。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纱线相关,具体为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


技术介绍

1、涤纶纱线是指以涤纶为原料纺成的纱线,涤纶是一类聚合物经纺丝而制成的纤维,而混纺则是化学纤维与其它棉毛、丝、麻等到天然纤维混合纺纱织成的纺织产品,比如:

2、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cn207072994u,公开了一种涤纶混纺纱线,包括芯纱,所述芯纱由多股涤纶长丝合捻,其捻向为s向,芯纱外交替缠绕导电纤维、纯棉纤维和抗菌纤维,其捻向为z。

3、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一般的纱线,长时间使用导致线容易被拉断,耐磨效果不佳,且随意切割易造成线头脱线的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以便于解决上述中提出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一般的纱线,长时间使用导致线容易被拉断,耐磨效果不佳,且随意切割易造成线头脱线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包括金属包芯丝,所述金属包芯丝的左侧设置有可塑组件,且可塑组件由热塑性树脂层、石墨烯纤维层、聚酰胺纤维层和防腐蚀抗菌层构成,所述金属包芯丝的上侧设置有玉石纤维丝,且金属包芯丝的下侧侧设置有莱赛尔纤维抗拉丝,所述金属包芯丝的右侧设置有氨纶纤维丝,且氨纶纤维丝的内侧设置有莫代尔纤维丝,所述可塑组件、玉石纤维丝、氨纶纤维丝和莱赛尔纤维抗拉丝的外侧设置有耐磨组件,且耐磨组件由丙纶纤维层、维纶纤维层、镀银纤维层和碳化硅层构成。

3、优选的,所述可塑组件、玉石纤维丝、氨纶纤维丝和莱赛尔纤维抗拉丝关于金属包芯丝的中心线呈四等分间距设置,且可塑组件、玉石纤维丝、氨纶纤维丝和莱赛尔纤维抗拉丝均与金属包芯丝之间呈贴合设置。

4、优选的,所述金属包芯丝的左侧设置有热塑性树脂层,且热塑性树脂层的内部左上侧设置有石墨烯纤维层,所述热塑性树脂层的内部右上侧设置有聚酰胺纤维层,且热塑性树脂层的内部下侧设置有防腐蚀抗菌层。

5、优选的,所述石墨烯纤维层、聚酰胺纤维层和防腐蚀抗菌层在热塑性树脂层的内部呈三等分间距设置,且石墨烯纤维层、聚酰胺纤维层和防腐蚀抗菌层均与热塑性树脂层之间呈包裹式设置。

6、优选的,所述氨纶纤维丝与莫代尔纤维丝之间呈交错缠绕设置,且氨纶纤维丝与莫代尔纤维丝的缠绕处设置有粘胶剂。

7、优选的,所述可塑组件、玉石纤维丝、氨纶纤维丝和莱赛尔纤维抗拉丝的外侧设置有丙纶纤维层,且丙纶纤维层的外侧设置有维纶纤维层,所述维纶纤维层的外侧设置有镀银纤维层,且镀银纤维层的外侧设置有碳化硅层。

8、优选的,所述丙纶纤维层、维纶纤维层、镀银纤维层和碳化硅层之间均采用粘接的方式相连接,且丙纶纤维层、维纶纤维层、镀银纤维层和碳化硅层之间层层堆叠设置。

9、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该涤纶混纺耐磨纱线,避免了长时间使用导致线体容易被拉断的问题,增强了该线体的耐磨效果,避免随意切割造成线头脱线;

10、1、设置石墨烯纤维层、聚酰胺纤维层和防腐蚀抗菌层在热塑性树脂层的内部呈三等分间距设置,且石墨烯纤维层、聚酰胺纤维层和防腐蚀抗菌层均与热塑性树脂层之间呈包裹式设置,避免了长时间使用导致线体容易被拉断的问题,有效的提高了该线体的牢固性和坚韧性;

11、2、设置丙纶纤维层、维纶纤维层、镀银纤维层和碳化硅层之间均采用粘接的方式相连接,且丙纶纤维层、维纶纤维层、镀银纤维层和碳化硅层之间层层堆叠设置,并且耐磨组件分别与可塑组件、玉石纤维丝、氨纶纤维丝和莱赛尔纤维抗拉丝之间采用包裹式设置,能够使其具有更高的耐磨性,进一步提高了该线体的使用寿命;

12、3、设置氨纶纤维丝与莫代尔纤维丝之间呈交错缠绕设置,且氨纶纤维丝与莫代尔纤维丝的缠绕处设置有粘胶剂,能够达到透气疏水作用,并可在粘接的作用下避免随意切割造成线头脱线的问题。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塑组件(2)、玉石纤维丝(3)、氨纶纤维丝(4)和莱赛尔纤维抗拉丝(5)关于金属包芯丝(1)的中心线呈四等分间距设置,且可塑组件(2)、玉石纤维丝(3)、氨纶纤维丝(4)和莱赛尔纤维抗拉丝(5)均与金属包芯丝(1)之间呈贴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包芯丝(1)的左侧设置有热塑性树脂层(201),且热塑性树脂层(201)的内部左上侧设置有石墨烯纤维层(202),所述热塑性树脂层(201)的内部右上侧设置有聚酰胺纤维层(203),且热塑性树脂层(201)的内部下侧设置有防腐蚀抗菌层(2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纤维层(202)、聚酰胺纤维层(203)和防腐蚀抗菌层(204)在热塑性树脂层(201)的内部呈三等分间距设置,且石墨烯纤维层(202)、聚酰胺纤维层(203)和防腐蚀抗菌层(204)均与热塑性树脂层(201)之间呈包裹式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氨纶纤维丝(4)与莫代尔纤维丝(7)之间呈交错缠绕设置,且氨纶纤维丝(4)与莫代尔纤维丝(7)的缠绕处设置有粘胶剂。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塑组件(2)、玉石纤维丝(3)、氨纶纤维丝(4)和莱赛尔纤维抗拉丝(5)的外侧设置有丙纶纤维层(601),且丙纶纤维层(601)的外侧设置有维纶纤维层(602),所述维纶纤维层(602)的外侧设置有镀银纤维层(603),且镀银纤维层(603)的外侧设置有碳化硅层(604)。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丙纶纤维层(601)、维纶纤维层(602)、镀银纤维层(603)和碳化硅层(604)之间均采用粘接的方式相连接,且丙纶纤维层(601)、维纶纤维层(602)、镀银纤维层(603)和碳化硅层(604)之间层层堆叠设置。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可塑组件(2)、玉石纤维丝(3)、氨纶纤维丝(4)和莱赛尔纤维抗拉丝(5)关于金属包芯丝(1)的中心线呈四等分间距设置,且可塑组件(2)、玉石纤维丝(3)、氨纶纤维丝(4)和莱赛尔纤维抗拉丝(5)均与金属包芯丝(1)之间呈贴合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金属包芯丝(1)的左侧设置有热塑性树脂层(201),且热塑性树脂层(201)的内部左上侧设置有石墨烯纤维层(202),所述热塑性树脂层(201)的内部右上侧设置有聚酰胺纤维层(203),且热塑性树脂层(201)的内部下侧设置有防腐蚀抗菌层(2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涤纶混纺耐磨纱线,其特征在于:所述石墨烯纤维层(202)、聚酰胺纤维层(203)和防腐蚀抗菌层(204)在热塑性树脂层(201)的内部呈三等分间距设置,且石墨烯纤维层(202)、聚酰胺纤维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文陈丽杭杨开银李四年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恒源纺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