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61873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25
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包括设在配重后部的配重防撞结构和配重前部的箱形结构一、箱形结构二以及配重中间连接结构;所述配重防撞结构包括配重前板、配重上板、后板一、后板二、后板贴板一、后板贴板二、后板加强筋、后下板、后下板贴板和后下板加强筋;所述配重前板连接着所述配重上板、所述后板一及所述后板二,所述后板一及所述后板二下方连接所述后下板。本技术涉及装载机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研制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该技术可以减少配重擦碰的概率,同时减轻了配重的碰撞变形,提升配重耐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装载机设备,尤其涉及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


技术介绍

1、井下装载机作为一种专门用于矿井中的装载机,在装载机工作过程中,其后部的配重经常会与矿井的墙壁发生擦碰,尤其是配重两侧的半圆形区域(如图4区域a和区域b所示),发生擦碰的概率较大,因此对于井下装载机的配重来说,防撞功能非常重要。同时,因为矿井中的空间受限,配重体积较小。

2、现有井下装载机配重主要存在以下不足:1、装载机在矿井作业过程中,由于配重后部为中间平面、两侧半圆形的结构,两侧突出的体积较大,易与矿井的墙壁擦碰;2、配重两侧半圆形区域的强度不足,发生擦碰后,配重外壳易出现擦痕和凹陷,擦碰次数过多会导致配重破损;3、因配重体积较小,为了达到所需的配重重量,所花费的成本更高。

3、因此,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来解决上述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研制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该技术可以减少配重擦碰的概率,同时减轻了配重的碰撞变形,提升配重耐用性。

2、本技术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为: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包括设在配重后部的配重防撞结构和配重前部的箱形结构一、箱形结构二以及配重中间连接结构;所述配重防撞结构包括配重前板、配重上板、后板一、后板二、后板贴板一、后板贴板二、后板加强筋、后下板、后下板贴板和后下板加强筋;所述配重前板连接着所述配重上板、所述后板一及所述后板二,所述后板一及所述后板二下方连接所述后下板,所述后板一的外侧连接所述后板贴板一,所述后板二的外侧连接后板贴板二,所述后下板外侧连接后下板贴板;所述箱形结构一由右侧板、箱前板一、右箱内侧板、上板一、箱内隔板一及右箱底板组成,所述右侧板、所述右箱内侧板及所述箱内隔板一的后方连接所述配重前板,所述右侧板、所述右箱内侧板及所述箱内隔板一的前方连接所述箱前板一,所述右侧板及所述右箱内侧板上方连接所述上板一,所述右侧板及所述箱内隔板一的下方连接所述右箱底板;所述箱形结构二由左侧板、箱前板二、左箱内侧板、上板二、箱内隔板二及左箱底板组成,所述左侧板、所述左箱内侧板及所述箱内隔板二的后方连接所述配重前板,所述左侧板、所述左箱内侧板及所述箱内隔板二的前方连接所述箱前板二,所述左侧板及所述左箱内侧板上方连接所述上板二,所述左侧板及所述箱内隔板二的下方连接所述左箱底板;所述配重中间连接结构是由前折弯板、底板一及底板二组成,所述前折弯板及所述后下板连接所述底板二,所述底板二两侧分别连接所述底板一。配重防撞结构改为梯形结构,中间是平面,两侧为斜面,减小了两侧易碰撞部位的体积,配重擦碰的概率减少。

3、作为优化,所述后板一及所述后板二内侧分别连接个间距相等的所述后板加强筋,所述后板加强筋连接配重前板。通过设置后板加强筋,减轻了配重的碰撞变形,配重耐用性提升。

4、作为优化,所述后下板内侧连接个间距相等的所述后下板加强筋。通过设置后板加强筋,提升后下板抗变形能力。

5、作为优化,所述配重防撞结构还包括由上折弯板及左右两侧的上封板组成的避让结构,两个所述上封板连接所述上折弯板,所述上折弯板及所述上封板连接所述配重上板。

6、作为优化,所述前折弯板及所述底板二组成的封闭结构内部分布着个间距相等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连接所述前折弯板、所述底板二和所述后下板。通过设置加强板提升前折弯板及底板二抗变形能力。

7、
技术实现思路
中提供的效果仅仅是实施例的效果,而不是技术所有的全部效果,上述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或有益效果:

8、本技术的配重防撞结构改为梯形结构,中间是平面,两侧为斜面,减小了两侧易碰撞部位的体积,配重擦碰的概率减少;

9、本技术在配重后部易碰撞位置的内侧和外侧增加贴板和加强筋,减轻了配重的碰撞变形,配重耐用性提升;

10、本技术通过配重中间连接结构增加了配重内部的体积,配重内部用于增加重量的填充物(主要由水泥、沙子、石子和矿石组成,矿石用来调节填充物密度)密度减小,其所需的矿石数量减少,密度降低(矿石的密度越高,成本越高),从而使成本降低。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设在配重后部的配重防撞结构(1)和配重前部的箱形结构一(2)、箱形结构二(3)以及配重中间连接结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后板一(103)及所述后板二(104)内侧分别连接3个间距相等的所述后板加强筋(107),所述后板加强筋(107)连接所述配重前板(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后下板(108)内侧连接3个间距相等的所述后下板加强筋(110)。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其特征是:所述配重防撞结构(1)还包括由上折弯板(111)及左右两侧的上封板(112)组成的避让结构,两个所述上封板(112)连接所述上折弯板(111),所述上折弯板(111)及所述上封板(112)连接所述配重上板(102)。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前折弯板(401)及所述底板二(403)组成的封闭结构内部分布着3个间距相等的加强板(404),所述加强板(404)连接所述前折弯板(401)、所述底板二(403)和所述后下板(108)。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其特征是:包括设在配重后部的配重防撞结构(1)和配重前部的箱形结构一(2)、箱形结构二(3)以及配重中间连接结构(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后板一(103)及所述后板二(104)内侧分别连接3个间距相等的所述后板加强筋(107),所述后板加强筋(107)连接所述配重前板(10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井下装载机用配重结构,其特征是:所述后下板(108)内侧连接3个间距相等的所述后下板加强筋(110)。

4.根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彦轩李升阳汤明杨亮刘玉峰
申请(专利权)人:英轩重工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