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乏燃料组件的破碎处理方法技术_技高网

乏燃料组件的破碎处理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142715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12
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涉及乏燃料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乏燃料组件的破碎处理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S100:从乏燃料组件水池中拾取乏燃料组件;S200:将乏燃料组件从乏燃料组件水池中转移至上料热室中,并使乏燃料组件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成第二姿态;S300:推送上料热室中的乏燃料组件至送料热室;S400:封闭从上料热室与送料热室之间的通道;S500:在送料热室内旋转乏燃料组件,以将乏燃料组件从第二姿态变换为第三姿态,并且乏燃料组件被运送至剪切送料位置;S600:将乏燃料组件运送至剪切位置,进行剪切。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处理方法能够处理六角形外套管形式、不锈钢结构材质的乏燃料组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涉及乏燃料处理,具体涉及一种乏燃料组件的破碎处理方法


技术介绍

1、这里的陈述仅仅提供与本专利技术有关的背景信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乏燃料组件的后处理过程一般包括乏燃料组件的破碎与组分区分、乏燃料活性段的化学溶解、化学分离以及铀、钚的尾端处理。在乏燃料组件的破碎过程中,剪切系统将乏燃料组件解体,并为后续溶解工艺提供可处理的乏燃料碎段原料。


技术实现思路

1、在下文中给出了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简要概述,以便提供关于本专利技术的某些方面的基本理解。应当理解,这个概述并不是关于本专利技术的穷举性概述。它并不是意图确定本专利技术的关键或重要部分,也不是意图限定本专利技术的范围。其目的仅仅是以简化的形式给出某些概念,以此作为稍后论述的更详细描述的前序。

2、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提供了一种乏燃料组件的破碎处理方法。乏燃料组件包括第一端头、第二端头、乏燃料活性段以及外套管,第一端头和第二端头与外套管在其两端固定连接,乏燃料活性段设置于外套管内,第一端头的长度小于第二端头的长度。破碎处理方法包括如下步骤:s100:从乏燃料组件水池中拾取乏燃料组件;s200:将乏燃料组件从乏燃料组件水池中转移至上料热室中,并使乏燃料组件的姿态从第一姿态变成第二姿态,第一姿态与第二姿态垂直,在第一姿态中第一端头的位置高于第二端头的位置;s300:推送上料热室中的乏燃料组件至送料热室;s400:封闭从上料热室与送料热室之间的通道;s500:在送料热室内旋转乏燃料组件,以将乏燃料组件从第二姿态变换为第三姿态,并且乏燃料组件被运送至剪切送料位置;s600:将乏燃料组件运送至剪切位置,进行剪切。

3、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中处理方法能够处理六角形外套管形式、不锈钢结构材质的乏燃料组件,可以将乏燃料组件进行整组剪切,无需破除乏燃料组件的外套管,即可将其剪切成适合溶解的碎料,提高了乏燃料组件的处理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乏燃料组件的破碎处理方法,乏燃料组件包括第一端头、第二端头、乏燃料活性段以及外套管,所述第一端头和所述第二端头与所述外套管在其两端固定连接,所述乏燃料活性段设置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第一端头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端头的长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600步骤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破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602步骤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破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604步骤中,还包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破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600步骤中,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200步骤,还包括: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破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乏燃料组件的破碎处理方法,乏燃料组件包括第一端头、第二端头、乏燃料活性段以及外套管,所述第一端头和所述第二端头与所述外套管在其两端固定连接,所述乏燃料活性段设置于所述外套管内,所述第一端头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端头的长度,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下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破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600步骤中,还包括以下步骤: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破碎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在s602步骤中,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破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卫芳叶国安罗方祥周培德周科源董碧波明玉周杨贺李海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