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核电领域,更具体地说,涉及一种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
技术介绍
1、铅基快堆作为第四代核能系统中优选堆型之一,具有固有安全、自然循环能力强、易小型化模块化等显著特点,可作为小型堆满足海水淡化、工业供汽、偏远地区的供电供热、余电制氢等需求,得到世界各国的广泛关注。
2、对于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目前已公开的文献中,国外起步较早,且在搭建的实验台架上已进行了铅铋在电加热棒束组件中的阻力特性、传热实验研究,国内目前仅针对带绕丝燃料组件模拟件的阻力特性开展了相关研究。
3、为了研究铅基快堆堆芯内燃料组件间的热工水力特性,因空间体积以及经济性的限制在实践中无法直接按照原型进行引用,需要进行一定程度的简化但又不能影响整体的模拟。
4、对于压水堆以及钠冷快堆燃料组件间热工水力特性试验用的堆芯试验段,目前主要为竖直段外筒体内安装电加热棒束的结构形式,通过法兰盖等作为封头,流道外筒体多为一体式结构,但由于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的电加热棒束组件长度较长(大于3m),因此在受力或存在非均匀温度变化的情况下,电加热棒轴线在垂直于轴线方向上产生的线位移较大(即挠度较大),电加热棒束组件的限位结构加工精度要求高,且流道外筒体采用一体式结构时电加热棒束组件的安装定位工艺复杂较难实现,一体式结构已无法满足需求。
5、对于铅基快堆堆芯内燃料组件间热工水力特性的测量,目前测量壁温热电偶的安装方式包括通过金属薄片焊接以固定在电加热棒束包壳外壁上,或预埋在电加热棒束包壳内;测量流道热电偶的安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提供一种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
2、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构造一种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包括:
3、流道壳体,所述流道壳体呈筒状,包括至少两瓣分体件,各所述分体件沿周向拼接,连接形成筒状的所述流道壳体;
4、支撑组件,设置在所述壳体内,以及
5、电加热棒束组件,包括电加热棒,所述电加热棒插入所述流道壳体内并穿过所述支撑组件进行定位。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撑组件包括在所述流道壳体内沿轴向由上至下间隔分布的上端塞、中格架、下支撑板,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在所述上端塞、中格架、下支撑板上设置的定位孔。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分体件的内壁面上设有分别卡合定位所述上端塞、中格架、下支撑板的定位槽。
8、在一些实施例中,位于所述上端塞上方的所述流道壳体上设有通气孔。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试验段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流道壳体上端的外部壳体;
10、所述外部壳体包括锥形壳体、上支撑板、连接法兰、连接结构,所述锥形壳体的上端外形大于下端外形,所述上支撑板、连接法兰分别设置在所述锥形壳体上下两端,所述上支撑板、连接法兰上分别设有供电加热棒穿过到所述流道壳体的通过孔,所述连接结构设置在所述锥形壳体的下端与所述流道壳体的上端连接。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撑板的上侧设有法兰盖,所述法兰盖上设有供所述电加热棒电性连接的电气接口,所述电加热棒伸出所述法兰盖的电气接口,所述法兰盖的外侧设有将伸出的所述电加热棒固定的卡套。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结构包括与所述流道壳体的上端锁合连接的锁合孔。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试验段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流道壳体下端的入口结构,供冷却剂通过流进所述流道壳体。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入口结构包括与所述流道壳体的下端连接的支撑环,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环上对进入所述流道壳体的冷却剂过滤的过滤板。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电加热棒由下至上包括下端塞、加热主体、弯折段及电极,所述加热主体包括发热段和非发热段,所述发热段位于所述下支撑板与中格架之间的位置,所述弯折段位于所述锥形壳体内,向侧面倾斜,以增加相邻电加热棒之间的间距;
16、所述试验段还包括用于测温的测温组件,所述测温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电加热棒上测温的热电偶,所述热电偶包括用于测量所述电加热棒包壳壁面温度的第一测温部和用于测量通道流体温度的第二测温部,且所述第二测温部位于第一测温部的外侧。
17、实施本专利技术的一种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流道壳体设计为拼接组装结构,可以将支撑组件夹持固定,还可以此满足了铅基快堆堆芯中燃料组件复杂蜂窝状结构加工精度要求,降低安装难度与复杂程度,简化安装过程,提升时效性与便利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技术保护点】
1.一种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在所述流道壳体(1)内沿轴向由上至下间隔分布的上端塞(21)、中格架(22)、下支撑板(23),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在所述上端塞(21)、中格架(22)、下支撑板(23)上设置的定位孔(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分体件(11)的内壁面上设有分别卡合定位所述上端塞(21)、中格架(22)、下支撑板(23)的定位槽(1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上端塞(21)上方的所述流道壳体(1)上设有通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段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流道壳体(1)上端的外部壳体(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板(32)的上侧设有法兰盖(35),所述法兰盖(35)上设有供所述电加热棒(51)电性连接的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结构(34)包括与所述流道壳体(1)的上端锁合连接的锁合孔。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段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流道壳体(1)下端的入口结构(4),供冷却剂通过流进所述流道壳体(1)。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入口结构(4)包括与所述流道壳体(1)的下端连接的支撑环(41),以及设置在所述支撑环(41)上对进入所述流道壳体(1)的冷却剂过滤的过滤板(42)。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9任一项所述的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加热棒(51)由下至上包括下端塞(511)、加热主体(512)、弯折段(513)及电极(514),所述加热主体(512)包括发热段(5121)和非发热段(5122),所述发热段(5121)位于所述下支撑板(23)与中格架(22)之间的位置,所述弯折段(513)位于所述锥形壳体(31)内,向侧面倾斜,以增加相邻电加热棒(51)之间的间距;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组件(2)包括在所述流道壳体(1)内沿轴向由上至下间隔分布的上端塞(21)、中格架(22)、下支撑板(23),所述定位结构包括在所述上端塞(21)、中格架(22)、下支撑板(23)上设置的定位孔(a)。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所述分体件(11)的内壁面上设有分别卡合定位所述上端塞(21)、中格架(22)、下支撑板(23)的定位槽(111)。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上端塞(21)上方的所述流道壳体(1)上设有通气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所述试验段还包括设置在所述流道壳体(1)上端的外部壳体(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铅基快堆堆芯热工水力试验段,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板(32)的上侧设有法兰盖(35),所述法兰盖(35)上设有供所述电加热棒(51)电性连接的电气接口(351),所述电加热棒(51)伸出所述法兰盖(35)的电气接口(35...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雨洲,杜海粟,刁寒,张雷,贠相羽,张会勇,张世顺,
申请(专利权)人:中广核研究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