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142582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12
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包括壶身、提手中圈、壶盖,壶盖设有可拆装的重力开合油盖,壶盖为上塑件、下塑件和硅胶油嘴一体连接,上塑件其上部开设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油盖的一端转动安装在第一腔室上,第二腔室上开设出油口,出油口上设有硅胶油嘴,硅胶油嘴包括直线型设置的颈部,颈部的端部设有弧形设置的裙边,裙边一侧设有一个向外延伸的滴油端,滴油端为平面设置,上塑件在位于第一腔室的底部上还具有回油柱,回油柱的回油槽连通于第一腔室的底部,上塑件和下塑件连接一体后,油盖内部形成一个出油通道和回油通道。本技术解决了油滴残留的油壶的表面问题,使用过程,油盖自动开合,方便实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油壶,特别涉及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


技术介绍

1、日常烹饪中,人们都离不开食用油,传统盛装食用油器具是壶和碗,或者购买小瓶食用油,而这种需要手动打开盖子倒油。厨房是油污重地,食用油直接与空气长期接触容易受到污染和发生变质,而需要手动打开盖子的油壶容易弄脏手且使用不方便,实用性不强,体验感较差。

2、针对于此,市面上有生产可以重力开合效果的油壶,如专利申请号202022104816.2公开了专利名称为“一种家用自动开合玻璃油壶”的专利,通过设置有油壶盖,利用配重块的重力,配合转动销、转轴、圆弧板和限位块,从而利用重力的特性,在对该家用自动开合玻璃油壶进行倾斜时,配重块始终向下,使得油壶盖和硅胶油嘴产生空隙,更加的方便将油倒出,且不会漏油造成浪费,有效地解决的油壶在使用过程中自动开合的问题,但是,该设计的油壶和现有的油壶的一样,油壶在倒油再放正后,完成倒油动作回收时,容易滴落在壶身,导致油壶壶身变脏,下次使用时会直接弄脏手,长时间累积难以清洗。


技术实现思路

1、针对于此,本技术提供了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以解决油壶倒油回正后油嘴侧的油容易滴落在壶身的问题。

2、本技术采用了如下技术方案: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包括壶身,所述壶身的顶部螺纹连接有提手中圈,所述提手中圈的顶部设有壶盖,所述壶盖设有可拆装的重力开合油盖,所述壶盖包括上塑件、及连接于所述上塑件的下塑件,所述上塑件其上部开设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之间通过隔板相互隔开,所述油盖的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腔室上,且所述油盖延伸在所述第二腔室上,所述第二腔室上开设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上设有硅胶油嘴,所述硅胶油嘴,包括直线型设置的颈部,所述颈部的端部设有弧形设置的裙边,所述裙边一侧设有一个向外延伸的滴油端,所述滴油端为平面设置,所述滴油端与所述上塑件表面呈倾斜设置,所述上塑件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上还具有一个倾斜设置且朝向所述第二腔室方向的回油柱,所述回油柱内部开设有回油槽,且所述回油槽连通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所述下塑件,设有抵接于所述硅胶油嘴内部的出油柱,所述出油柱内开设有出油槽,所述下塑件,还设有抵接于所述出油槽的回油底孔,所述上塑件和所述下塑件连接一体后,所述壶盖内部形成一个由从所述下塑件底部到所述硅胶油嘴之间的出油通道以供出油,所述壶盖内部形成一个由从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部到所述回油底孔之间的回油通道用于残油流回壶身内。

3、进一步地,所述油盖,包括油盖主体,所述油盖主体的一端下部设有配重槽,所述配重槽内固定有配重块,在所述油盖主体的两侧设有半镂空具有弹性的转动轴,所述第一腔室的两侧开设有对应于所述转动轴的凹槽,所述油盖借由所述转动轴连接于所述凹槽内。当油壶处于水平时,油盖的油盖主体通过隔板的支撑平衡在壶盖的第一腔室、第二腔室的表面,使得壶盖和油盖保持齐平状态,当油壶倾斜时,由于杠杆原理,由于配重块始终向下,配重块会在重力作用下,油盖主体以转动轴为转动支点转动,使得油盖主体和壶盖产生相对倾斜,油盖主体打开,从而方便油壶里面的油通过硅胶油嘴倒出。

4、进一步地,所述上塑件,其底部设有定位筋条,所述下塑件上设有对应于所述定位筋条的导向槽,所述上塑件通过所述定位筋条插接在所述导向槽内。上塑件和下塑件插接的方式连接可以更好的实现上塑件和下塑件的定位连接。

5、进一步地,所述上塑件,在位于所述出油口的底部设有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的靠近所述出油口一侧设有一个用于卡接硅胶油嘴的定位槽,所述硅胶油嘴,其颈部的下部设有一个对应于所述定位槽的卡接台,所述硅胶油嘴通过所述卡接台抵靠在所述定位槽上。

6、进一步地,所述第三腔室内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卡接台的下部设有对应于所述固定槽的卡柱。硅胶油嘴通过卡柱镶嵌在固定槽内,进一步提高硅胶油嘴和上塑件之间的连接配合,提高了硅胶油嘴的密封性。

7、进一步地,所述卡接台的内部设有供所述出油柱端部相抵接的台阶面,从而硅胶油嘴和出油柱之间形成连续出油的出油通道。

8、进一步地,所述下塑件,其表面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定位的卡扣,所述提手中圈,其内部设有对应于所述卡扣的卡槽。壶盖通过下塑件的卡扣转动的卡设在手提中圈的卡槽上从而实现壶盖和手提中圈的连接。

9、进一步地,所述下塑件,其外部开设有环形设置的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内卡设有密封圈。通过密封圈,壶盖和手提中圈形成密封连接。

10、进一步地,所述提手中圈,其内部设有喇叭状的斜面密封面,所述斜面密封面的喇叭开口朝向所述壶盖,且所述斜面密封面与所述提手中圈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的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提手中圈借由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壶身形成密封连接。利用斜面密封面,从回油通道回油经过斜面密封面的喇叭口更好导向滴回到油壶内,而且,由于密封圈隐藏在斜面密封面与提手中圈内壁,回油通道的油滴因此滴落在密封圈上,更好的保护了密封圈。

11、本技术,由于在壶盖上设置了用于回油功能的第二腔室,第二腔室上的硅胶油嘴在油壶使用过程产生的遗留的油滴可通过第二腔室的收集且通过第二腔室的内壁导流在回油通道回流到油壶内部,避免了油滴残留的油壶的表面,同时降低油的浪费。

12、本技术,由于硅胶油嘴的颈部为直线型,颈部的端部设有弧形设置的裙边,使得硅胶油嘴为一段平面接曲面的设计,平面能切断油惯性连续,使硅胶油嘴收油更干净利落,从而达到防滴油的效果,且在硅胶油嘴在倒油的过程中,油是从弧面聚集滴油端的平台上,因表面张力作用收缩成球形状,不易滴落到瓶身外部,放正后又随弧度流回瓶内。

13、本技术,油壶倾倒放正,油盖会因杠杆原理随着油壶的倾斜自动开合,无需用手触碰。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包括壶身,所述壶身的顶部螺纹连接有提手中圈,所述提手中圈的顶部设有壶盖,所述壶盖设有可拆装的重力开合油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包括上塑件、及连接于所述上塑件的下塑件,所述上塑件其上部开设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之间通过隔板相互隔开,所述油盖的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腔室上,且所述油盖延伸在所述第二腔室上,所述第二腔室上开设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上设有硅胶油嘴,所述硅胶油嘴,包括直线型设置的颈部,所述颈部的端部设有弧形设置的裙边,所述裙边一侧设有一个向外延伸的滴油端,所述滴油端为平面设置,所述滴油端与所述上塑件表面呈倾斜设置,所述上塑件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上还具有一个倾斜设置且朝向所述第二腔室方向的回油柱,所述回油柱内部开设有回油槽,且所述回油槽连通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所述下塑件,设有抵接于所述硅胶油嘴内部的出油柱,所述出油柱内开设有出油槽,所述下塑件,还设有抵接于所述出油槽的回油底孔,所述上塑件和所述下塑件连接一体后,所述壶盖内部形成一个由从所述下塑件底部到所述硅胶油嘴之间的出油通道以供出油,所述壶盖内部形成一个由从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部到所述回油底孔之间的回油通道用于残油流回壶身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盖,包括油盖主体,所述油盖主体的一端下部设有配重槽,所述配重槽内固定有配重块,在所述油盖主体的两侧设有半镂空具有弹性的转动轴,所述第一腔室的两侧开设有对应于所述转动轴的凹槽,所述油盖借由所述转动轴连接于所述凹槽内。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塑件,其底部设有定位筋条,所述下塑件上设有对应于所述定位筋条的导向槽,所述上塑件通过所述定位筋条插接在所述导向槽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塑件,在位于所述出油口的底部设有第三腔室,所述第三腔室的靠近所述出油口一侧设有一个用于卡接硅胶油嘴的定位槽,所述硅胶油嘴,其颈部的下部设有一个对应于所述定位槽的卡接台,所述硅胶油嘴通过所述卡接台抵靠在所述定位槽上。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腔室内开设有固定槽,所述卡接台的下部设有对应于所述固定槽的卡柱。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接台的内部设有供所述出油柱端部相抵接的台阶面。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件,其表面上设有若干个用于定位的卡扣,所述提手中圈,其内部设有对应于所述卡扣的卡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提手中圈,其内部设有喇叭状的斜面密封面,所述斜面密封面的喇叭开口朝向所述壶盖,且所述斜面密封面与所述提手中圈内壁之间形成环形的第一密封槽,所述第一密封槽内设置有密封圈,所述提手中圈借由所述密封圈与所述壶身形成密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件,其外部开设有环形设置的第二密封槽,所述第二密封槽内卡设有密封圈。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包括壶身,所述壶身的顶部螺纹连接有提手中圈,所述提手中圈的顶部设有壶盖,所述壶盖设有可拆装的重力开合油盖,其特征在于:所述壶盖包括上塑件、及连接于所述上塑件的下塑件,所述上塑件其上部开设有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所述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之间通过隔板相互隔开,所述油盖的一端转动安装在所述第一腔室上,且所述油盖延伸在所述第二腔室上,所述第二腔室上开设有出油口,所述出油口上设有硅胶油嘴,所述硅胶油嘴,包括直线型设置的颈部,所述颈部的端部设有弧形设置的裙边,所述裙边一侧设有一个向外延伸的滴油端,所述滴油端为平面设置,所述滴油端与所述上塑件表面呈倾斜设置,所述上塑件在位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上还具有一个倾斜设置且朝向所述第二腔室方向的回油柱,所述回油柱内部开设有回油槽,且所述回油槽连通于所述第一腔室的底部,所述下塑件,设有抵接于所述硅胶油嘴内部的出油柱,所述出油柱内开设有出油槽,所述下塑件,还设有抵接于所述出油槽的回油底孔,所述上塑件和所述下塑件连接一体后,所述壶盖内部形成一个由从所述下塑件底部到所述硅胶油嘴之间的出油通道以供出油,所述壶盖内部形成一个由从所述第二腔室的底部到所述回油底孔之间的回油通道用于残油流回壶身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防滴油的重力自动开合油壶,其特征在于:所述油盖,包括油盖主体,所述油盖主体的一端下部设有配重槽,所述配重槽内固定有配重块,在所述油盖主体的两侧设有半镂空具有弹性的转动轴,所述第一腔室的两侧开设有对应于所述转动轴的凹槽,所述油盖借由所述转动轴连接于所述凹槽内。

3.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维如
申请(专利权)人:通达创智厦门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