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中医针灸用辅助进针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136231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8:0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中医针灸用辅助进针装置,其结构包括褶皱板、进针装置、固定杆、受力盘,其特征在于:受力盘安装于进针装置上端,褶皱板嵌固在进针装置外侧,固定杆安装于进针装置外侧,本发明专利技术中针管进入空心槽时,收缩环处于松开状态,针管进入后旋转第一螺纹杆,进而弹力板左右两侧在橡胶环外侧推动,在弯曲板压力下使收缩环受到外部作用力向内收缩,实现对针管的滑动阻挡,且由于引导机构位于与皮肤接触,在针头刺入皮肤后达到最小的限位效果,避免针头在韧性下弯曲改变刺入方向,且通过调节阻挡块在空心槽上的位置,与滑动杆在限位环内部的上下滑动,使不同规格的针头下端都能与引导机构水平,防止针头规格不同影响刺入皮肤的深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辅助进针装置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是涉及到一种中医针灸用辅助进针装置


技术介绍

1、中医针灸时通把毫针按一定学位刺入患者人员体内,针灸的针分为针管与针头,手拿针管位置刺入皮肤使针头插入穴位,通过捻转提插等手法来治疗疾病,并且在针灸前通常把毫针进行加热,利用热量刺激患者达到针灸的效果,其针灸用辅助进针装置主要用于新手进针时使用,确保进针的垂直状态得到控制,防止进针时手抖出现倾斜。

2、但是针灸的针具有韧性强较为细小的特性,在刺入人体时容易受力弯曲,进而垂直刺入皮肤后针头弯曲容易改变针头的前进方向,影响进针的垂直性,且针灸的针头有长短粗细不同的规格,进针时针头提前放置在装置内,装置与皮肤表面接触限位,通过按压的方式限位进针,在进针时针头过短容易造成进针的长度有限,针头过长又需要使装置脱离接触皮肤,其进针装置内对针头的容纳长度不能调节,影响进针的深度。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实现技术目的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中医针灸用辅助进针装置,其结构包括褶皱板、进针装置、固定杆、受力盘,所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中医针灸用辅助进针装置,其结构包括褶皱板(1)、进针装置(2)、固定杆(3)、受力盘(4),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盘(4)安装于进针装置(2)上端,所述褶皱板(1)嵌固在进针装置(2)外侧,所述固定杆(3)安装于进针装置(2)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针灸用辅助进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机构(22)设有收缩环(f1)、第一螺纹杆(f2)、固定板(f3)、螺纹环(f4)、弯曲板(f5),所述第一螺纹杆(f2)在螺纹环(f4)内螺纹配合,所述螺纹环(f4)嵌固在固定板(f3)内部,所述第一螺纹杆(f2)嵌固在弯曲板(f5)外侧,所述弯曲板(f5)与收缩环(...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中医针灸用辅助进针装置,其结构包括褶皱板(1)、进针装置(2)、固定杆(3)、受力盘(4),其特征在于:所述受力盘(4)安装于进针装置(2)上端,所述褶皱板(1)嵌固在进针装置(2)外侧,所述固定杆(3)安装于进针装置(2)外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中医针灸用辅助进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机构(22)设有收缩环(f1)、第一螺纹杆(f2)、固定板(f3)、螺纹环(f4)、弯曲板(f5),所述第一螺纹杆(f2)在螺纹环(f4)内螺纹配合,所述螺纹环(f4)嵌固在固定板(f3)内部,所述第一螺纹杆(f2)嵌固在弯曲板(f5)外侧,所述弯曲板(f5)与收缩环(f1)外侧挤压活动,所述收缩环(f1)与固定板(f3)位于同一中心轴线上,所述固定板(f3)安装于支撑环(23)下端。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中医针灸用辅助进针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收缩环(f1)设有滑动板(f11)、限位槽(f12)、橡胶环(f13)、连接块(f14),所述连接块(f14)嵌固在橡胶环(f13)内侧,所述滑动板(f11)安装于连接块(f14)侧面,所述限位槽(f12)位于橡胶环(f13)外侧,所述弯曲板(f5)在限位槽(f12)内挤压活动。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鑫
申请(专利权)人:思南县民族中医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