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海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强震时整体转动式结构及其施工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1130215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30 17:59
一种强震时整体转动式结构及其施工方法,包括框架结构、杯口基础和柱下独立基础;杯口基础设在结构底部中心处;柱下独立基础设在杯口基础四周,柱下独立基础底面标高高于杯口基础顶面标高;框架结构包括中心柱、边柱、框架梁、转体耗能支座、弹性伸缩耗能件和抗拉压弹性耗能支座;中心柱下端设有第一钢套筒;第一钢套筒底部设有第一底板;转体耗能支座插接在杯口基础中;第一底板与转体耗能支座连接;杯口基础插槽侧壁上设有弹性伸缩耗能件;边柱下端设有第二钢套筒,第二钢套筒底部设有第二底板;抗拉压弹性耗能支座安在柱下独立基础顶部,第二底板与抗拉压弹性耗能支座连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解决了传统抗震系统在大震后修复不经济或难以修复的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建筑工程施工,特别涉及一种强震时整体转动式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技术介绍

1、传统的抗震系统依靠主要结构构件的非弹性变形来耗散地震能量,从而保护建筑物不倒塌。虽然目前的建筑规范要求通常被认为提供了足够的安全性,但其规范性要求侧重于横向强度和延性,并没有明确控制结构和非结构损坏的数量,也没有规定地震后继续使用的要求。地震对主要结构构件(包括支撑、墙壁、梁、柱和连接件)造成的破坏以及残余漂移可能导致建筑物在大地震后修复不经济或者难以修复。基础性能的地震工程突出了减少维修费用和避免建筑物失效的重要性,更高的性能可以通过最小化非弹性变形和对主要结构部件的损坏来实现。一般来说,加强传统的抗震系统以达到这一性能既不实际也不经济。相反,需要新的方法。

2、因此,设计一种易于建造及维护、建筑物全寿命成本效益高、防止大地震期间的重大结构损坏并最大限度地减少残余位移、稍加修复即可继续使用的结构体系,具有很大的研究价值。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强震时整体转动式结构及其施工方法,要解决传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强震时整体转动式结构,包括有框架结构(1)、杯口基础(2)和柱下独立基础(3);所述杯口基础(2)设置在结构底部中心处;所述柱下独立基础(3)有一组,沿环向间隔设置在杯口基础(2)的四周,并且柱下独立基础(3)的底面标高高于杯口基础(2)的顶面标高;所述框架结构(1)包括有中心柱(1.1)、边柱(1.2)和框架梁(1.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转体耗能支座(4)、弹性伸缩耗能件(5)和抗拉压弹性耗能支座(6);所述中心柱(1.1)设置在框架结构(1)的中轴位置处,并且中心柱(1.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钢套筒(7);在第一钢套筒(7)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底板(8);所述转体耗能支座(4)...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强震时整体转动式结构,包括有框架结构(1)、杯口基础(2)和柱下独立基础(3);所述杯口基础(2)设置在结构底部中心处;所述柱下独立基础(3)有一组,沿环向间隔设置在杯口基础(2)的四周,并且柱下独立基础(3)的底面标高高于杯口基础(2)的顶面标高;所述框架结构(1)包括有中心柱(1.1)、边柱(1.2)和框架梁(1.3);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有转体耗能支座(4)、弹性伸缩耗能件(5)和抗拉压弹性耗能支座(6);所述中心柱(1.1)设置在框架结构(1)的中轴位置处,并且中心柱(1.1)的下端设置有第一钢套筒(7);在第一钢套筒(7)的底部设置有第一底板(8);所述转体耗能支座(4)插接在杯口基础(2)中,转体耗能支座(4)的底部与杯口基础(2)的插槽底固定连接;;所述第一底板(8)设置在转体耗能支座(4)的顶部,且第一底板(8)与转体耗能支座(4)通过第一螺栓(14)连接;在杯口基础(2)插槽的四周侧壁上间隔设置有水平的弹性伸缩耗能件(5);所述弹性伸缩耗能件(5)通过布置在插槽侧壁上的预埋螺栓(13)进行固定,并且弹性伸缩耗能件(5)的自由端与转体耗能支座(4)之间留有间距;所述边柱(1.2)有一组,一组边柱(1.2)与一组柱下独立基础(3)对应设置;所述边柱(1.2)的下端设置有第二钢套筒(10),在第二钢套筒(10)的底部设置有第二底板(11);所述抗拉压弹性耗能支座(6)安装在柱下独立基础(3)的顶部;所述第二底板(11)设置在抗拉压弹性耗能支座(6)的顶部,且第二底板(11)与抗拉压弹性耗能支座(6)通过第二螺栓(15)连接;所述中心柱(1.1)的下部与每根边柱(1.2)的下部之间分别设置有斜撑(16);所述斜撑(16)的下端连接在转体耗能支座(4)上方的中心柱(1.1)部位上,所述斜撑(16)的上端连接在抗拉压弹性耗能支座(6)上方的边柱(1.2)部位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震时整体转动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框架结构(1)还包括有连梁(1.4);所述框架梁(1.3)连接在相邻边柱(1.2)之间,并且在每两根相邻边柱(1.2)之间沿竖向间隔设置;所述连梁(1.4)连接在中心柱(1.1)与边柱(1.2)之间,并且在中心柱(1.1)与每根边柱(1.2)之间沿竖向间隔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震时整体转动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板(8)顶部与第一钢套筒(7)之间、沿环向间隔设置第一加劲板(17)。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震时整体转动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底板(11)顶部与第二钢套筒(10)之间、沿环向间隔设置第二加劲板(18)。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震时整体转动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杯口基础(2)的插槽底部设置有柔性垫层(20);所述转体耗能支座(4)支撑在柔性垫层(20)上,且转体耗能支座(4)与柔性垫层(20)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震时整体转动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柱下独立基础(3)中、位于抗拉压弹性耗能支座(6)两侧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锚栓(19);所述抗拉压弹性耗能支座(6)通过锚栓(19)固定。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强震时整体转动式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转体耗能支座(4)包括有橡胶垫层(4.1)、钢垫层(4.2)、第三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云高辰旭
申请(专利权)人:海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