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一种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093178 阅读:9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5 13:52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属于电力储能系统控制技术领域,基于动态算法,在充放电过程中对多路并联储能系统进行单簇或单台PCS的独立控制,该方法的实现步骤包括:根据负载侧目标功率以及直流侧储能系统各支路额定功率,确定各支路的理想输出功率;计算各支路的当前最大功率可调节因子;根据各支路的理想电池SOC数据,计算平均电池SOC数据;计算各支路的电池SOC理想调节因子;计算功率调节因子;计算二次功率调节裕度和二次功率可调节裕度;计算各支路的实时功率。本发明专利技术能够提高储能系统的使用寿命以及运营效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力储能系统控制,具体地说是一种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


技术介绍

1、近年来,随着新能源以及电化学储能技术的迅速发展,储能系统越来越朝着大容量的方向发展。大规模储能电站的系统容量达数百兆瓦(mw)以上,而目前单台储能变流器(pcs)的最高容量仅数兆瓦,其直流输入电压在1500v以下。因此,大规模储能系统的构建只能采用多态pcs并联的技术方法,而单台pcs控制的储能电池,也只能采用多电池簇并联的方案。

2、在这种两级并联的架构中,现有的技术方案中,储能系统功率分配往往采用平均分配的方法。但是,随着储能系统的投产运营,储能电芯的可用容量会发生不同程度的衰减;同时,因dc/dc模块、dc/ac等控制模块的等效输出阻抗的差异,长期运行的储能系统簇间性能表现出极大的差别,出现部分电池簇充不满、放不净的现象,严重影响储能系统的使用寿命以及运行经济效益。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技术任务是针对以上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能够提高储能系统的使用寿命以及运营效益。

2、本专利技术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一种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动态算法,在充放电过程中对多路并联储能系统进行单簇或单台pcs的独立控制,该方法的实现步骤包括:

4、(1)根据负载侧目标功率以及直流侧储能系统各支路额定功率,确定各支路的理想输出功率;

5、(2)计算各支路的当前最大功率可调节因子;

6、(3)根据各支路的理想电池soc数据,计算平均电池soc数据;

7、(4)计算各支路的电池soc理想调节因子;

8、(5)计算功率调节因子;

9、(6)计算二次功率调节裕度和二次功率可调节裕度;

10、(7)计算各支路的实时功率。

11、基于动态算法,在充放电过程中可以对多路并联储能系统进行单簇或单台pcs的独立控制,能够提高储能系统的使用寿命以及运营效益。本控制方法可以嵌入pcs控制策略中,也可以内置于能量管理系统(ems),以实现不同系统层次的精确控制。

12、优选的,根据负载侧目标功率 p l以及直流侧储能系统各支路额定功率 p rbi,确定各支路的理想输出功率 p bi, p bi的计算方法如下:

13、 (1)。

14、进一步的,计算各支路的当前最大功率可调节因子 α bi,计算方法如下:

15、 (2)。

16、进一步的,根据各支路的电池 soc bi数据,计算 soc ave,其计算公式如下:

17、 (3)。

18、进一步的,计算各支路的电池soc理想调节因子 β bi,其计算公式如下:

19、 (4)。

20、进一步的,计算功率调节因子γ,其计算公式如下:

21、 (5);

22、设有三条并联支路,各支路的当前最大功率可调节因子分别为αbi’、αbi’’、 αbi’’’ ;若γβbi≤αbi,则令αbi’=γβbi,αbi’’=αbi,αbi’’’=1;若γβbi>αbi,则令αbi’=αbi,αbi’’=αbi,αbi’’’=0;

23、功率可调节裕度计算如下:

24、(6);

25、分别计算各支路的二次功率调节裕度和二次功率可调节裕度,其计算公式如下:

26、(7)。

27、进一步的,各支路实时功率计算方式如下:

28、(8)。

29、优选的,上述计算方法以固定周期进行循环计算,以按照周期频率更新各支路目标功率。

30、本专利技术还要求保护一种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该系统通过上述的方法实现所述并联的多支路的能量控制。

31、本专利技术还要求保护一种多支路并联储能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通过上述的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实现该装置在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中的实时功率计算。

32、本专利技术的一种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系统及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33、本专利技术基于动态算法,在充放电过程中可以对多路并联储能系统进行单簇或单台pcs的独立控制,提高储能系统的使用寿命以及运营效益。

34、本专利技术提出的控制方法可以嵌入pcs控制策略中,也可以内置于能量管理系统(ems),以实现不同系统层次的精确控制。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动态算法,在充放电过程中对多路并联储能系统进行单簇或单台PCS的独立控制,该方法的实现步骤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负载侧目标功率PL以及直流侧储能系统各支路额定功率Prbi,确定各支路的理想输出功率Pbi,Pbi的计算方法如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各支路的当前最大功率可调节因子αbi,计算方法如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各支路的电池SOCbi数据,计算SOCave,其计算公式如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各支路的电池SOC理想调节因子βbi,其计算公式如下: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功率调节因子γ,其计算公式如下: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各支路实时功率计算方式如下: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以固定周期进行循环计算,按照周期频率更新各支路目标功率。

9.一种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其特征在于,该系统通过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实现所述并联的多支路的能量控制。

10.一种多支路并联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通过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实现该装置在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中的实时功率计算。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基于动态算法,在充放电过程中对多路并联储能系统进行单簇或单台pcs的独立控制,该方法的实现步骤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负载侧目标功率pl以及直流侧储能系统各支路额定功率prbi,确定各支路的理想输出功率pbi,pbi的计算方法如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各支路的当前最大功率可调节因子αbi,计算方法如下: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各支路的电池socbi数据,计算socave,其计算公式如下: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多支路并联储能系统独立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计算各支路的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许汉生张洪涛张悦
申请(专利权)人:山东浪潮数据库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