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华侨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滑板式底盘车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1039126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23 21:36
本技术涉及电动客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滑板式底盘车架。其包括主架体、第一端部架体、第二端部架体、第一填充物和第二填充物,主架体中,由第一横梁、第一纵梁、第二横梁和第二纵梁连接构成的框架内安装有电池包;第一填充物填充于第一纵梁的内部和第二横梁的内部;第一端部架体包括两根第三纵梁,第三纵梁的一端与第一纵梁的端部连接,第二填充物填充于第三纵梁的内部;第二端部架体和第一端部架体结构相同,并且以第二横梁为对称轴呈轴对称安装在第一纵梁的两端。通过对底盘车架进行第一填充物和第二填充物的填充设计,增加底盘车架的强度,有效地分散和减缓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应力,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同时增强电池的散热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新能源汽车,尤其涉及一种滑板式底盘车架


技术介绍

1、随着时代不断进步,汽车的数量日益增长,在满足人们日常出行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环境污染、化石燃料日益匮乏等问题。现如今新能源汽车产业已成为我国重点发展方向之一。通常情况下,车架质量占汽车总质量的较大比重,并且承受着驾驶室、动力总成和其他所有零部件的质量载荷,并且承受着不同工况下来自路面的振动、冲击、扭曲等,因此车架被认为是汽车的重要部件之一。

2、滑板式底盘车架是一种与新能源汽车十分匹配的底盘方案,车身和底盘分开,底盘和动力系统集成一体化,底盘可以通过插拔连接配合不同的车身,汽车外形可自由构造,提高了底盘的通用性;同时滑板式底盘也起到了承载电池的作用。因此,对于滑板式底盘的车架设计与传统车架设计具有一定差异。

3、目前,部分电动汽车的车架沿用以往的旧车型,仅对动力系统改造,导致车架的结构与电动汽车要求不匹配,造成了材料浪费、强度不足、载荷分配不均匀、电池散热差等问题,因此,需要提出一种滑板式底盘车架,便于制定合理的载荷分配方案,增加底盘车架的强度,提高车辆的安全性,提升电池的散热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滑板式底盘车架。

2、为了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为:

3、一种滑板式底盘车架,包括主架体、第一端部架体、第二端部架体、第一填充物和第二填充物,主架体包括两根第一横梁、两根第一纵梁、第二横梁和第二纵梁,两根第一横梁和两根第一纵梁连接,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一纵梁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二纵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二横梁的中部固定连接,第一横梁、第一纵梁、第二横梁和第二纵梁连接构成的框架内安装有电池包;第一填充物填充于第一纵梁的内部和第二横梁的内部;第一端部架体包括两根第三纵梁,第三纵梁的一端与第一纵梁的端部连接,第二填充物填充于第三纵梁的内部;第二端部架体和第一端部架体结构相同,并且以第二横梁为对称轴呈轴对称安装在第一纵梁的两端。

4、作为优选,第一填充物包括蜂窝体和半导体冷却片,蜂窝体包括若干个第一交叉结构和若干个第二交叉结构,第一交叉结构和第二交叉结构均由两条振幅及周期相同、相位差为半个周期的正弦曲线相交构成;正弦曲线的一个周期为第一间隔,正弦曲线的三个周期为第二间隔,相邻第一交叉结构之间的间隔和相邻第二交叉结构之间的间隔均为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交替设置;第一交叉结构和第二交叉结构两两互相垂直,并且垂足处构成一类圆孔;半导体冷却片安装在类圆孔中。

5、作为优选,第二填充物包括泡沫金属材料和若干根碳纤维管,碳纤维管均匀排列在第三纵梁的内部,在碳纤维管和第三纵梁之间填充泡沫金属材料。

6、作为优选,还包括第一过渡架体和第二过渡架体,第一过渡架体包括c形横梁、两根第一过渡纵梁和若干根第二过渡纵梁,第一纵梁和第三纵梁通过第一过渡纵梁连接,第一过渡纵梁的内部填充有第一填充物;c形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第三纵梁的一端连接,第二过渡纵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在c形横梁和第一横梁上,第二过渡纵梁的内部填充有第二填充物;第二过渡架体和第一过渡架体结构相同,并且以第二横梁为对称轴对称安装在第一纵梁的两端。

7、作为优选,碳纤维管均匀排列在第二过渡纵梁的内部,在碳纤维管和第二过渡纵梁之间填充泡沫金属材料。

8、作为优选,第一端部架体还包括若干根第三横梁、若干根防撞梁和两个独立悬架,两根第三纵梁平行设置,且相邻两根第三纵梁之间的间隔小于相邻两根第一纵梁之间的间隔;第三横梁的两端与第三纵梁的内侧面固定连接;防撞梁安装在两根第三纵梁的另一端;两个独立悬架分别安装在两根第三纵梁的外侧面上,独立悬架用于连接第三纵梁和车轮。

9、作为优选,第三纵梁呈u形,防撞梁安装在u形的开口端,第一纵梁的底部和第三纵梁的底部处于同一水平面。

10、作为优选,第三横梁包括x形横梁和k形横梁,x形横梁的两个端部构成的最小夹角为25.75°,k形横梁的两个端部构成的最小夹角为27.13°,c形横梁的弧长半径小于等于199mm。

11、作为优选,碳纤维管采用0°和90°交替的铺层结构。

12、作为优选,第一端部架体、第二端部架体、第一过渡架体和第二过渡架体均以第二纵梁所在的直线为轴呈轴对称结构。

13、相比于现有技术,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14、(1)本技术提出的滑板式底盘车架通过在各架体中设有第一填充物和第二填充物的填充设计,具体的:通过在第一纵梁的内部、第二横梁的内部和第一过渡纵梁填充第一填充物,对电池包进行散热;通过在第三纵梁、第二过渡纵梁中填充第二填充物,既满足了车架结构的重要部位的强度要求,能够有效地分散和减缓车辆发生碰撞时产生的应力,又减轻了车架的重量,且第二填充物的碳纤维管可以作为通风管道,可以增加通过第一填充物中蜂窝体的风量,加快电池包的散热速度,既增加底盘车架的强度,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又提升电池的散热性能。

15、(2)本技术提出的滑板式底盘车架具有前后对称、左右对称的设计,根据电动汽车的结构和布置特点,可以改变主架体的结构,定制不同轴距、不同电池容量的车辆,使车辆设计更加自由,便于车辆设计和生产过程中灵活地调整车架各部分尺寸及工艺;根据不同车辆的布置要求还能对相应零部件模块进行独立的装配优化,以制定合理的载荷分配方案,提高行驶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16、(3)本技术提出的滑板式底盘车架的第一填充物包括具有多个孔隙的蜂窝体和半导体冷却片,半导体冷却片可以快速地将电池包的热量导出,空气从孔隙中通过时带走热量,提高电池包的散热效率,使电动汽车的电池系统具有更高效的热管理性能,保持电池的工作温度在安全范围内,提升电池寿命和整车性能。

17、(4)本技术提出的滑板式底盘车架的第二填充物包括泡沫金属材料和碳纤维管,通过将高强度金属材料和轻质复合材料相结合作为填充物,使底盘车架具有出色的冲击吸收能力,并且兼顾了承载性能和整体重量要求。

18、(5)本技术提出的滑板式底盘车架通过设置第一过渡架体和第二过渡架体,防止第一端部架体、第二端部架体和主架体的连接处应力集中;且通过对第一端部架体和第二端部架体进行抬高设计使车辆在受到前后碰撞时,第一端部架体和第二端部架体能够吸收冲击能量,保护乘员安全。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滑板式底盘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架体、第一端部架体、第二端部架体、第一填充物和第二填充物,所述主架体包括两根第一横梁、两根第一纵梁、第二横梁和第二纵梁,两根所述第一横梁和两根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第一纵梁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纵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第二横梁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梁、第一纵梁、第二横梁和第二纵梁连接构成的框架内安装有电池包;所述第一填充物填充于所述第一纵梁的内部和所述第二横梁的内部;所述第一端部架体包括两根第三纵梁,所述第三纵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纵梁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填充物填充于所述第三纵梁的内部;所述第二端部架体和所述第一端部架体结构相同,并且以所述第二横梁为对称轴呈轴对称安装在所述第一纵梁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式底盘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充物包括蜂窝体和半导体冷却片,所述蜂窝体包括若干个第一交叉结构和若干个第二交叉结构,所述第一交叉结构和所述第二交叉结构均由两条振幅及周期相同、相位差为半个周期的正弦曲线相交构成;所述正弦曲线的一个周期为第一间隔,所述正弦曲线的三个周期为第二间隔,相邻所述第一交叉结构之间的间隔和相邻所述第二交叉结构之间的间隔均为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交替设置;所述第一交叉结构和所述第二交叉结构两两互相垂直,并且垂足处构成一类圆孔;所述半导体冷却片安装在所述类圆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式底盘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填充物包括泡沫金属材料和若干根碳纤维管,所述碳纤维管均匀排列在所述第三纵梁的内部,在所述碳纤维管和所述第三纵梁之间填充所述泡沫金属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式底盘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过渡架体和第二过渡架体,所述第一过渡架体包括C形横梁、两根第一过渡纵梁和若干根第二过渡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三纵梁通过所述第一过渡纵梁连接,所述第一过渡纵梁的内部填充有所述第一填充物;所述C形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第三纵梁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二过渡纵梁的两端分别安装在所述C形横梁和所述第一横梁上,所述第二过渡纵梁的内部填充有所述第二填充物;所述第二过渡架体和所述第一过渡架体结构相同,并且以所述第二横梁为对称轴对称安装在所述第一纵梁的两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板式底盘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管均匀排列在所述第二过渡纵梁的内部,在所述碳纤维管和所述第二过渡纵梁之间填充所述泡沫金属材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板式底盘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架体还包括若干根第三横梁、若干根防撞梁和两个独立悬架,两根所述第三纵梁平行设置,且相邻两根所述第三纵梁之间的间隔小于相邻两根所述第一纵梁之间的间隔;所述第三横梁的两端与所述第三纵梁的内侧面固定连接;所述防撞梁安装在两根所述第三纵梁的另一端;两个所述独立悬架分别安装在两根所述第三纵梁的外侧面上,所述独立悬架用于连接所述第三纵梁和车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板式底盘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纵梁呈U形,所述防撞梁安装在U形的开口端,所述第一纵梁的底部和所述第三纵梁的底部处于同一水平面。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滑板式底盘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横梁包括X形横梁和K形横梁,所述X形横梁的两个端部构成的最小夹角为25.75°,所述K形横梁的两个端部构成的最小夹角为27.13°,所述C形横梁的弧长半径小于等于199mm。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式底盘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碳纤维管采用0°和90°交替的铺层结构。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滑板式底盘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端部架体、所述第二端部架体、所述第一过渡架体和所述第二过渡架体均以所述第二纵梁所在的直线为轴呈轴对称结构。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滑板式底盘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主架体、第一端部架体、第二端部架体、第一填充物和第二填充物,所述主架体包括两根第一横梁、两根第一纵梁、第二横梁和第二纵梁,两根所述第一横梁和两根所述第一纵梁连接,所述第二横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第一纵梁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二纵梁的两端分别与两根所述第二横梁的中部固定连接,所述第一横梁、第一纵梁、第二横梁和第二纵梁连接构成的框架内安装有电池包;所述第一填充物填充于所述第一纵梁的内部和所述第二横梁的内部;所述第一端部架体包括两根第三纵梁,所述第三纵梁的一端与所述第一纵梁的端部连接,所述第二填充物填充于所述第三纵梁的内部;所述第二端部架体和所述第一端部架体结构相同,并且以所述第二横梁为对称轴呈轴对称安装在所述第一纵梁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式底盘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填充物包括蜂窝体和半导体冷却片,所述蜂窝体包括若干个第一交叉结构和若干个第二交叉结构,所述第一交叉结构和所述第二交叉结构均由两条振幅及周期相同、相位差为半个周期的正弦曲线相交构成;所述正弦曲线的一个周期为第一间隔,所述正弦曲线的三个周期为第二间隔,相邻所述第一交叉结构之间的间隔和相邻所述第二交叉结构之间的间隔均为第一间隔和第二间隔交替设置;所述第一交叉结构和所述第二交叉结构两两互相垂直,并且垂足处构成一类圆孔;所述半导体冷却片安装在所述类圆孔中。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滑板式底盘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填充物包括泡沫金属材料和若干根碳纤维管,所述碳纤维管均匀排列在所述第三纵梁的内部,在所述碳纤维管和所述第三纵梁之间填充所述泡沫金属材料。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滑板式底盘车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过渡架体和第二过渡架体,所述第一过渡架体包括c形横梁、两根第一过渡纵梁和若干根第二过渡纵梁,所述第一纵梁和所述第三纵梁通过所述第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俊宏张勇黄文臻孔皓阅
申请(专利权)人:华侨大学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