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AR佩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1000532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1:39
本技术涉及佩戴装置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AR佩戴装置,包括AR装置以及佩戴机构,所述AR装置左右两侧侧壁分别设置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表面设置紧固带,所述AR装置后侧设置佩戴机构,所述紧固带远离固定块一端与佩戴机构固定连接,所述佩戴机构用于对紧固带的松紧程度进行调节,所述佩戴机构包括驱动座、驱动辊、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以及驱动盘,所述驱动座内上方设置第一空腔,所述驱动座内位于第一空腔下方设置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驱动辊,通过佩戴装置的设置,便于通过驱动辊的转动带动紧固带缠绕在驱动辊表面,进而对紧固带的松紧程度进行调节,从而便于提升佩戴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佩戴装置,具体为一种ar佩戴装置。


技术介绍

1、把原本在现实世界的一定时间空间范围内很难体验到的实体信息(视觉信息,声音,味道,触觉等),通过科学技术模拟仿真后再叠加到现实世界被人类感官所感知,从而达到超越现实的感官体验,这种技术叫做增强现实技术,简称ar技术,所以一般ar设备一般以头戴式装置或者眼镜的形式,便于人们的使用。

2、如公开号为cn214041906u的一种用于安全识别身份的ar眼镜,包括镜框、鼻托柱,鼻托柱的内部开设有筒槽,且筒槽的内部插接有顶持柱,顶持柱位于筒槽内部的一端焊接有限位盘,且限位盘远离顶持柱的另一侧外壁上焊接有弹簧,顶持柱通过限位盘和弹簧的作用滑动连接在筒槽的内部,且顶持柱远离鼻托柱的另一端通过转轴活动连接有连接座,连接座远离顶持柱的另一侧外壁上焊接有鼻托。本技术顶持柱通过限位盘和弹簧的作用推动鼻托与鼻梁相贴合,而鼻托通过连接座与顶持柱之间呈活动连接,使得鼻托与鼻梁之间贴合更加紧凑,提升了ar眼镜佩戴时的稳定性,人脸识别机通过扫描摄像头可对人脸进行识别,极大的提升了ar眼镜对身份识别的安全性。

3、然而上述装置在使用过程中不便于对束缚带的松紧程度进行调节,从而影响佩戴效果。


技术实现思路

1、(一)解决的技术问题

2、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本技术提供了一种ar佩戴装置。

3、(二)技术方案

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ar佩戴装置,包括ar装置以及佩戴机构,所述ar装置左右两侧侧壁分别设置固定块,所述固定块表面设置紧固带,所述ar装置后侧设置佩戴机构,所述紧固带远离固定块一端与佩戴机构固定连接,所述佩戴机构用于对紧固带的松紧程度进行调节,所述佩戴机构包括驱动座、驱动辊、主动齿轮、从动齿轮以及驱动盘,所述驱动座内上方设置第一空腔,所述驱动座内位于第一空腔下方设置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驱动辊,所述第一空腔左右两侧侧壁分别设置驱动口,所述紧固带远离固定块一端穿过驱动口缠绕在驱动辊表面,所述第二空腔底面与驱动辊对应位置转动设置从动齿轮,所述从动齿轮与驱动辊之间固定设置驱动杆,所述第二空腔底面位于从动齿轮之间转动设置主动齿轮,所述主动齿轮与从动齿轮相啮合,所述驱动座底面转动设置驱动盘,所述驱动盘与主动齿轮之间设置驱动柱,所述驱动盘表面设置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用于对驱动盘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5、为了便于对驱动盘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从而避免驱动盘发生转动而使得紧固带发生松动而影响佩戴效果,本技术改进有,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块、限位柱以及限位弹簧,所述第二空腔顶面中间位置设置限位座,所述限位座内设置限位空腔,所述限位空腔底面设置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槽底设置限位口,所述限位柱表面设置限位孔,所述限位孔贯穿所述驱动盘以及主动齿轮,所述限位孔内滑动设置限位柱,所述限位柱顶面伸入限位空腔内且所述限位柱顶面设置限位块,所述限位块与第一限位槽相适配,所述限位空腔顶面设置限位弹簧,所述限位弹簧底面与限位块接触。

6、为了便于手动控制限位柱以及限位块进行移动,本技术改进有,所述驱动盘底面设置第二限位槽,所述限位柱底面设置限位盘,所述限位盘与第二限位槽相适配。

7、为了便于手动控制驱动盘进行转动,本技术改进有,所述驱动盘侧壁设置防滑纹。

8、为了便于提升佩戴的舒适性,本技术改进有,所述驱动座前侧侧壁设置弧形通槽。

9、为了便于避免驱动座与操作人员头部之间发生磨损,本技术改进有,所述弧形通槽内设置橡胶垫。

10、(三)有益效果

11、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提供了一种ar佩戴装置,具备以下有益效果:

12、该ar佩戴装置,通过佩戴装置的设置,便于通过驱动辊的转动带动紧固带缠绕在驱动辊表面,进而对紧固带的松紧程度进行调节,从而便于提升佩戴效果。

13、通过限位装置的设置,便于对驱动盘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从而避免驱动盘发生转动而使得紧固带发生松动而影响佩戴效果。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AR佩戴装置,包括AR装置(1)以及佩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R装置(1)左右两侧侧壁分别设置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表面设置紧固带(3),所述AR装置(1)后侧设置佩戴机构,所述紧固带(3)远离固定块(2)一端与佩戴机构固定连接,所述佩戴机构用于对紧固带(3)的松紧程度进行调节,所述佩戴机构包括驱动座(4)、驱动辊(5)、主动齿轮(6)、从动齿轮(7)以及驱动盘(8),所述驱动座(4)内上方设置第一空腔,所述驱动座(4)内位于第一空腔下方设置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驱动辊(5),所述第一空腔左右两侧侧壁分别设置驱动口,所述紧固带(3)远离固定块(2)一端穿过驱动口缠绕在驱动辊(5)表面,所述第二空腔底面与驱动辊(5)对应位置转动设置从动齿轮(7),所述从动齿轮(7)与驱动辊(5)之间固定设置驱动杆,所述第二空腔底面位于从动齿轮(7)之间转动设置主动齿轮(6),所述主动齿轮(6)与从动齿轮(7)相啮合,所述驱动座(4)底面转动设置驱动盘(8),所述驱动盘(8)与主动齿轮(6)之间设置驱动柱,所述驱动盘(8)表面设置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用于对驱动盘(8)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AR佩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限位装置包括限位块(9)、限位柱(10)以及限位弹簧(11),所述第二空腔顶面中间位置设置限位座,所述限位座内设置限位空腔,所述限位空腔底面设置第一限位槽,所述第一限位槽槽底设置限位口,所述限位柱(10)表面设置限位孔,所述限位孔贯穿所述驱动盘(8)以及主动齿轮(6),所述限位孔内滑动设置限位柱(10),所述限位柱(10)顶面伸入限位空腔内且所述限位柱(10)顶面设置限位块(9),所述限位块(9)与第一限位槽相适配,所述限位空腔顶面设置限位弹簧(11),所述限位弹簧(11)底面与限位块(9)接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AR佩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盘(8)底面设置第二限位槽,所述限位柱(10)底面设置限位盘(12),所述限位盘(12)与第二限位槽相适配。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AR佩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盘(8)侧壁设置防滑纹。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AR佩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座(4)前侧侧壁设置弧形通槽(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AR佩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通槽(13)内设置橡胶垫。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ar佩戴装置,包括ar装置(1)以及佩戴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ar装置(1)左右两侧侧壁分别设置固定块(2),所述固定块(2)表面设置紧固带(3),所述ar装置(1)后侧设置佩戴机构,所述紧固带(3)远离固定块(2)一端与佩戴机构固定连接,所述佩戴机构用于对紧固带(3)的松紧程度进行调节,所述佩戴机构包括驱动座(4)、驱动辊(5)、主动齿轮(6)、从动齿轮(7)以及驱动盘(8),所述驱动座(4)内上方设置第一空腔,所述驱动座(4)内位于第一空腔下方设置第二空腔,所述第一空腔内的左右两侧分别转动设置驱动辊(5),所述第一空腔左右两侧侧壁分别设置驱动口,所述紧固带(3)远离固定块(2)一端穿过驱动口缠绕在驱动辊(5)表面,所述第二空腔底面与驱动辊(5)对应位置转动设置从动齿轮(7),所述从动齿轮(7)与驱动辊(5)之间固定设置驱动杆,所述第二空腔底面位于从动齿轮(7)之间转动设置主动齿轮(6),所述主动齿轮(6)与从动齿轮(7)相啮合,所述驱动座(4)底面转动设置驱动盘(8),所述驱动盘(8)与主动齿轮(6)之间设置驱动柱,所述驱动盘(8)表面设置限位装置,所述限位装置用于对驱动盘(8)的转动角度进行限位。

2.根据权...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建斌
申请(专利权)人:福建清软扬帆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