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双向弯曲金属型智能自感知耗能阻尼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81229 阅读:2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双向弯曲金属型智能自感知耗能阻尼器,该阻尼器主要由上连接板、下连接板、分隔板、约束板、实心圆柱、梯形芯板组成,梯形芯板有两种不同的尺寸,布置于不同区域内,用于满足不同方向不同承载力的需求,通过与实心圆柱、分隔板的连接,上下连接将运动传递至梯形芯板,使得梯形芯板产生塑性变形,耗散输入结构的能量,通过不同方向布置的梯形芯板,实现双向耗能。此外,通过在分隔板上嵌入应变传感器实现阻尼器性能监测及损伤预警功能。本发明专利技术构造简单明确,易于加工及后续调整,具有双向耗能的能力,可以有效应对不同方向耗能的需求,智能自感知功能可进一步实现韧性建筑智慧运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震控制,具体为一种双向弯曲金属型智能自感知耗能阻尼器


技术介绍

1、

2、公告号为cn102953327b的中国专利技术专利介绍了一种适用于桥梁结构的横向减震阻尼器,该阻尼器核心板采用了屈强比≤0.6的软钢制造,通过尺寸设计,使得核心耗能钢板在高度范围内,每个高度截面内的曲率基本保持一致,在地震作用下,整个核心耗能板能够全截面进入塑性变形状态,最大化地利用了材料的屈服耗能能力,充分发挥阻尼器的减震性能。但受限于结构形式,该阻尼器核心板弯曲方向一致,只能对桥梁横向或纵向的某一方面起到减震效果。而地震作用下,桥梁在大部分情况下会同时产生较大的横向和纵向荷载,上述专利技术只能对单一方向的振动生效,无法兼顾两个方向;若在其他方向和位置另外布置阻尼器,则需额外耗费人工、材料等资源,增加成本。同时,阻尼器放置位置,不易人工检修,通过智能自感知应变片的布设,结合基于数字孪生的监测系统性能反演,可对阻尼器受力情况和损伤状态实现实时监控。因此,亟待一种改进的技术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这一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双向弯曲金属型智能自感知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连接板(1)、下连接板(2)、分隔板A(3)、分隔板B(4)、约束板(5)、梯形芯板A(6)、梯形芯板B(7)、实心圆柱(8)、应变片(9),所述上连接板(1)下表面的一侧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分隔板A(3),所述上连接板(1)下表面的另一侧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分隔板B(4),所述分隔板A(3)和分隔板B(4)相互垂直,位于外端的所述分隔板A(3)的外表面及位于外端的所述分隔板B(4)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约束板(5),所述约束板(5)上表面与上连接板(1)相连,相邻的所述分隔板A(3)之间及相邻的所述分隔板B(4)之间均设置有实心圆柱(...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双向弯曲金属型智能自感知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包括上连接板(1)、下连接板(2)、分隔板a(3)、分隔板b(4)、约束板(5)、梯形芯板a(6)、梯形芯板b(7)、实心圆柱(8)、应变片(9),所述上连接板(1)下表面的一侧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分隔板a(3),所述上连接板(1)下表面的另一侧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分隔板b(4),所述分隔板a(3)和分隔板b(4)相互垂直,位于外端的所述分隔板a(3)的外表面及位于外端的所述分隔板b(4)的外表面均设置有约束板(5),所述约束板(5)上表面与上连接板(1)相连,相邻的所述分隔板a(3)之间及相邻的所述分隔板b(4)之间均设置有实心圆柱(8),所述下连接板(2)上表面的一侧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梯形芯板a(6),所述下连接板(2)上表面的另一侧设有若干间隔布置的梯形芯板b(7),所述梯形芯板a(6)与分隔板a(3)相互平行并相互交错,所述梯形芯板a(6)顶端与分隔板a(3)之间对应的实心圆柱(8)相连,所述梯形芯板b(7)与分隔板b(4)相互平行并相互交错,所述梯形芯板b(7)顶端与分隔板b(4)之间对应的实心圆柱(8)相连,所述应变片(9)粘贴于分隔板a(3)及分隔板b(4)短边横截面中心点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双向弯曲金属型智能自感知耗能阻尼器,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连接板(2)上表面开设有两组45°v型凹槽(21),两组所述45°v型凹槽(21)相互垂直,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宏李熊飞唐成有韩斌吴思远严佳敏何云睿刘俊杨雨秋徐天玉陈朝晖古燕李晓波孔伟明宋显涛
申请(专利权)人:成都建工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