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海缆,具体而言,涉及一种海缆入舱密封组件、光电复合缆及海缆入舱的方法。
技术介绍
1、在深海海洋观测用水下数据舱普遍需要由多芯电单元和光单元组成的多芯绞合式光电复合缆,来为其提供能量输入及信息交互功能,未来水下数据舱布放位置距离普遍较远、水深较深,典型的多芯绞合式光电复合缆具有多个电单元可提供大功率的直流或交流电,多个光单元为传输数据信号。
2、目前,现有的海缆入舱密封组件分别在外护套和内护套处各设置一个密封结构,且密封结构采用基于橡胶密封件的机械密封形式,通过挤压橡胶密封圈填充橡胶密封件和海缆护套之间的间隙,以实现海缆与外护套或内护套的间隙之间的密封,但是由于多芯绞合式海缆在结构上并非完全对称,导致海缆在受到较大的径向挤压力后,用于密封的pe护套层将出现失圆现象,即护套层在周向上不再对称,进而造成橡胶密封圈的机械密封失效的问题。而如果降低橡胶密封圈对护套层的径向挤压力,又难以在大水深环境下平衡外部压力。现有技术中的海缆入舱密封组件在布放阶段,容易使海缆受到过大的外力,进而导致海缆入舱密封组件内的密封结构受损、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海缆入舱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缆入舱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护套密封结构(7)包括热缩管(73),所述热缩管(73)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所述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内壁面上设置有胶粘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缆入舱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缆入舱密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腔体内且与所述外壳结构(4)固定的内壳体(6),所述内壳体(6)具有供所述海缆穿过的避让通孔和与所述避让通孔连通的灌胶腔,所述内壳体(6)和所述外壳结构(4)的侧壁上均设有与所述灌胶腔连通的灌胶孔,所述热缩管(73)的第一端被构造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海缆入舱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海缆入舱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护套密封结构(7)包括热缩管(73),所述热缩管(73)具有沿其轴向延伸的所述通孔,且所述通孔的内壁面上设置有胶粘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海缆入舱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海缆入舱密封组件还包括设置在所述腔体内且与所述外壳结构(4)固定的内壳体(6),所述内壳体(6)具有供所述海缆穿过的避让通孔和与所述避让通孔连通的灌胶腔,所述内壳体(6)和所述外壳结构(4)的侧壁上均设有与所述灌胶腔连通的灌胶孔,所述热缩管(73)的第一端被构造为能搭接在所述海缆的外护套上,所述热缩管(73)的第二端搭设在所述内壳体(6)的外壁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缆入舱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热缩管(73)包括依次连接的第一筒段和第二筒段,所述第二筒段的内径大于所述第一筒段的内径,所述第一筒段包覆在部分所述外护套的外周,所述第二筒段包覆在所述内壳体(6)的外周。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缆入舱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外护套密封结构(7)还包括粘接件(71),所述粘接件(71)覆盖在所述热缩管(73)与所述海缆的搭接处,和/或,所述粘接件(71)覆盖所述热缩管(73)与所述内壳体(6)的搭接处。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海缆入舱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腔体包括相连通的第一外护套密封腔和第二外护套密封腔,所述第一外护套密封结构(5)位于所述第一外护套密封腔内,所述第二外护套密封结构(7)位于所述第二外护套密封腔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海缆入舱密封组件,其特征在于,自所述外壳结构(4)的第一端至第二端,所述第一外护套密封结构(5)包括依次设置的第一锁紧轴(51)、第一挡圈(5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磊,梁陆阳,袁晨,徐相荣,丁振东,郭朝阳,谢书鸿,黄赛华,
申请(专利权)人:中天海洋系统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