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中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纳米叠层Cu-Sn低温固态扩散键合工艺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980954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1:2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封装技术领域,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纳米叠层Cu‑Sn低温固态扩散键合工艺方法。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制作Cu/Sn/Cu/Sn/Cu/Sn/Cu叠层结构的微凸点,利用纳米金属熔点降低效应和尺寸效应,降低键合温度和缩短Sn‑Cu界面扩散距离促进原子扩散和反应速率,快速并精确控制IMC的形成。沉积纳米金属层可以获得无污染、高活性的表面,提高金属键合层之间原子扩散速率,实现了快速、低温和低损伤的键合,微凸点表面进行预处理,防止Cu和Sn表面因吸附而产生的污染,提高键合质量。本发明专利技术工艺方法能够在低温环境下快速完成键合,优势为显著缩短了键合时间,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进而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半导体封装,更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纳米叠层cu-sn低温固态扩散键合工艺方法。


技术介绍

1、应用于半导体封装、晶片连接、细间距互连和基于硅通孔(tsv)的3d堆叠等封装键合技术对低温、短时互连的需求强烈。目前常用的低温键合工艺主要包括:晶圆直接键合、热压键合、表面活化键合、粘合剂键合和共晶键合等。晶圆直接键合技术对于键合面的洁净度和平坦度要求极高,同时需要较长的退火时间(>120min)和较高退火温度来提高键合界面的强度;热压键合如传统的cu-cu热压键合温度一般>350℃,键合时间>30min,随后需要>30min的热处理工艺;通常,共晶键合时间需要足够长,以确保扩散反应可以充分进行,从而实现良好的结合强度。共晶键合包括固液互扩散键合和固态扩散键合,如传统的cu/sn/cu固液互扩散键合在300℃下生成全部cu3sn金属间化合物(imc)的时间为360min,键合时间相对较长;传统的cu/sn/cu固态扩散键合形成稳定的金属间化合物(imc)的键合消耗时间相对较长,一般为15min左右,且长时间高温环境容易对芯片某些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纳米叠层Cu-Sn低温固态扩散键合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叠层Cu-Sn低温固态扩散键合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顶层芯片和底层芯片上的Al布线层、Ti粘附层和Cu种子层需要利用负胶光刻、镀膜和剥离工艺实现图形化,Al布线层、Ti粘附层和Cu种子层是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原子层沉积镀膜工艺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叠层Cu-Sn低温固态扩散键合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沉积Al布线层厚度为1um;Ti粘附层厚度为50nm,Cu种子层厚度为100nm。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纳米叠层cu-sn低温固态扩散键合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工艺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叠层cu-sn低温固态扩散键合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顶层芯片和底层芯片上的al布线层、ti粘附层和cu种子层需要利用负胶光刻、镀膜和剥离工艺实现图形化,al布线层、ti粘附层和cu种子层是物理气相沉积、化学气相沉积、原子层沉积镀膜工艺中的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叠层cu-sn低温固态扩散键合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1中沉积al布线层厚度为1um;ti粘附层厚度为50nm,cu种子层厚度为100n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叠层cu-sn低温固态扩散键合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在顶层芯片cu种子层表面先电镀cu微凸点,之后更换为sn镀液,经简单di水清洗后,应迅速直接在cu微凸点表面电镀sn微凸点,获得cu/sn微凸点。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纳米叠层cu-sn低温固态扩散键合工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s2中在底层芯片cu种子层表面电镀第一层cu微凸点,di水清洗cu微凸点,更换为sn镀液,在第一层cu微凸点表面电镀sn微凸点,di水清洗sn微凸点,更换为cu镀液,连续在sn微凸点表面电镀第二层cu微凸点,di水清洗cu微凸点,更换为sn镀液,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俊强李云飞白靖宇李孟委
申请(专利权)人:中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