负极极片、电池和储能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964929 阅读:1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0:44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负极极片、电池和储能装置,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和功能层,功能层覆盖于负极集流体的表面,功能层包括多孔碳材料,功能层包括沿功能层的厚度方向叠置的两层子功能层,其中靠近负极集流体的子功能层为第一子功能层,位于第一子功能层的远离负极集流体一侧的子功能层为第二子功能层,第二子功能层的孔隙率大于第一子功能层的孔隙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尤其是涉及一种负极极片、电池和储能装置


技术介绍

1、相关技术中,为改善电池的能量密度,“无负极”金属电池(无负极金属电池是指生产制造过程中不添加负极活性材料,采用负极集流体作为名义上的负极,例如“无负极”钠金属电池)成为提升能量密度的终极目标。但其存在负极表面不均匀沉积导致的金属枝晶(例如钠枝晶)生长问题,同时金属枝晶的生长也必然导致其与电解液的接触面积增大,副反应加剧,容量损失,最终影响电池的循环性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负极极片,该负极极片可以改善金属在负极侧的不均匀沉积,使得金属在负极侧可以较为均匀地沉积,降低产生金属枝晶的风险性,提高电池的循环性能。

2、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负极极片的电池。

3、本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具有上述电池的储能装置。

4、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的负极极片,包括:负极集流体;功能层,所述功能层覆盖于所述负极集流体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功能层的孔隙率为10%~50%,所述第二子功能层的孔隙率为40%~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功能层的厚度范围为0.5um~3u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功能层的厚度方向,所述功能层的平均孔径在由所述负极集流体至所述功能层的方向上增大;所述第二子功能层的平均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子功能层的平均孔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功能层中的孔总体积V1、微孔总...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功能层的孔隙率为10%~50%,所述第二子功能层的孔隙率为40%~7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功能层的厚度范围为0.5um~3u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功能层的厚度方向,所述功能层的平均孔径在由所述负极集流体至所述功能层的方向上增大;所述第二子功能层的平均孔径大于所述第一子功能层的平均孔径。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功能层中的孔总体积v1、微孔总体积v2、介孔总体积v3满足:80%≤(v2+v3)/v1≤90%;所述第二子功能层中的孔总体积v4、大孔总体积v5、介孔总体积v6满足:60%≤(v5+v6)/v4≤9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功能层的厚度方向,所述功能层的平均粒径在由所述负极集流体至所述功能层的方向上减小;所述第二子功能层的平均粒径小于所述第一子功能层的平均粒径。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子功能层的粒度分布为:d50=3um~6um;所述第二子功能层的粒度分布为:d50=0.3um~0.7um。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所述功能层包括亲钠物质,所述亲钠物质分布于所述多孔碳材料中,且所述亲钠物质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多孔碳材料的孔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负极极片,其特征在于,沿所述功能层的厚度方向,所述功能层中的所述亲钠物质的分布密度在由所述功能层至所述负...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屈仁杰王铈汶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