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光电元件制造技术_技高网
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罗丞曜专利>正文

光电元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63893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0:43
一种光电元件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光电单元、绝缘层,及驱动电极。所述光电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包括至少能发出或吸收两种不同波长光的光电层组。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光电单元的侧边。所述驱动电极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上,其中,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第一电场,而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之间提供第二电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光电元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可调色发光元件与一种能吸收多种波长光的太阳能元件。


技术介绍

1、由于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的出光颜色取决于所使用的材料能隙,因此,当其材料固定后,发光二极管的出光颜色也随之固定。换句话说,一般发光二极管在制造完成后,仅能发出单一种色光,而无法再以其他方式调整其出光颜色。当应用上需要呈现的出光颜色无法由单一发光二极管实现时,只能通过使用多种发光二极管来实现出光颜色的混成,使其在应用上增加操作困难及缺乏变化弹性。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光电元件。

2、本专利技术光电元件,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光电单元、绝缘层,及驱动电极。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间隔设置,所述光电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包括至少能发出或吸收两种不同波长光的光电层组,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光电单元的侧边,所述驱动电极,对应所述光电单元位置而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上,且不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接触,其中,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第一电场,而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之间提供第二电场。

3、本专利技术所述光电元件,所述第一电极为阴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阳极,所述光电层组为至少能发出两种不同波长光的发光层组,所述第一电场产生流经所述光电单元的第一电流,所述第二电场产生流经所述光电单元且电流大小不同于所述第一电流的第二电流,使得所述光电元件为可调色发光元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流与所述第二电流的差异大小,从而调整所述可调色发光元件发出的色光。

4、本专利技术所述光电元件,还包含基板,所述光电单元还包括第一型磊晶层,及第二型磊晶层,所述发光层组位于所述第一型磊晶层与所述第二型磊晶层之间,所述第一型磊晶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且所述第一电极接触所述第一型磊晶层设置,所述第二电极接触所述第二型磊晶层设置。

5、本专利技术所述光电元件,还包含基板,及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缓冲层,所述光电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缓冲层上的磊晶层,及掺杂于所述磊晶层中且彼此相间隔的第一型半导体与第二型半导体,所述发光层组设置于所述磊晶层而位于所述第一型半导体与所述第二型半导体之间,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磊晶层、所述第一型半导体、所述第二型半导体,及所述发光层组,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分别接触所述第一型半导体与所述第二型半导体地设置在所述磊晶层而位于所述发光层组外侧,并凸伸出所述绝缘层,所述驱动电极对应所述发光层组位置而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上,并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6、本专利技术所述光电元件,还包括基板,及保护层,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光电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电子注入层、设置在所述电子注入层上的电子传输层、多个设置在所述电子传输层上的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上的空穴传输层,及设置在所述空穴传输层上的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空穴注入层上,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其中,所述发光层构成所述发光层组。

7、本专利技术所述光电元件,当所述第一电极为阳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阴极,所述光电层组为至少能吸收两种不同波长光吸光层组,在所述吸光层组吸收对应的不同能量后产生多个电子与多个空穴,并通过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将所述电子与所述空穴分离而储存,使得所述光电元件为能吸收多种波长光的太阳能元件。

8、本专利技术的有益的效果在于:通过设置至少能发出或吸收两种不同波长光的光电层组,并配合设置三个电极(第一电极、第二电极,与驱动电极)来产生两个不同的电场(第一电场与第二电场),从而能让本专利技术光电元件在作为发光元件时,为可调色的发光元件,而在作为太阳能元件时,能高效地吸收更宽广光谱的能量而具有高转换效率。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光电元件,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光电单元、绝缘层,及驱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间隔设置,所述光电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包括至少能发出或吸收两种不同波长光的光电层组,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光电单元的侧边,所述驱动电极,对应所述光电单元位置而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上,且不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接触,其中,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第一电场,而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之间提供第二电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为阴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阳极,所述光电层组为至少能发出两种不同波长光的发光层组,所述第一电场产生流经所述光电单元的第一电流,所述第二电场产生流经所述光电单元且电流大小不同于所述第一电流的第二电流,使得所述光电元件为可调色发光元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流与所述第二电流的差异大小,从而调整所述可调色发光元件发出的色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基板,所述光电单元还包括第一型磊晶层,及第二型磊晶层,所述发光层组位于所述第一型磊晶层与所述第二型磊晶层之间,所述第一型磊晶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且所述第一电极接触所述第一型磊晶层设置,所述第二电极接触所述第二型磊晶层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基板,及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缓冲层,所述光电单元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缓冲层上的磊晶层,及掺杂于所述磊晶层中且彼此相间隔的第一型半导体与第二型半导体,所述发光层组设置于所述磊晶层而位于所述第一型半导体与所述第二型半导体之间,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磊晶层、所述第一型半导体、所述第二型半导体,及所述发光层组,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分别接触所述第一型半导体与所述第二型半导体地设置在所述磊晶层而位于所述发光层组外侧,并凸伸出所述绝缘层,所述驱动电极对应所述发光层组位置而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上,并位于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基板,及保护层,所述第一电极设置在所述基板上,所述光电单元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上的电子注入层、设置在所述电子注入层上的电子传输层、多个设置在所述电子传输层上的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发光层上的空穴传输层,及设置在所述空穴传输层上的空穴注入层,所述第二电极设置在所述空穴注入层上,所述保护层设置在所述第二电极上,其中,所述发光层构成所述发光层组。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为阳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阴极,所述光电层组为至少能吸收两种不同波长光吸光层组,在所述吸光层组吸收对应的不同能量后产生多个电子与多个空穴,并通过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将所述电子与所述空穴分离而储存,使得所述光电元件为能吸收多种波长光的太阳能元件。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电元件,包含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光电单元、绝缘层,及驱动电极;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间隔设置,所述光电单元设置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并包括至少能发出或吸收两种不同波长光的光电层组,所述绝缘层设置在所述光电单元的侧边,所述驱动电极,对应所述光电单元位置而设置在所述绝缘层上,且不与所述第一电极及所述第二电极接触,其中,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之间提供第一电场,而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驱动电极之间提供第二电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电元件,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电极为阴极、所述第二电极为阳极,所述光电层组为至少能发出两种不同波长光的发光层组,所述第一电场产生流经所述光电单元的第一电流,所述第二电场产生流经所述光电单元且电流大小不同于所述第一电流的第二电流,使得所述光电元件为可调色发光元件,通过控制所述第一电流与所述第二电流的差异大小,从而调整所述可调色发光元件发出的色光。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基板,所述光电单元还包括第一型磊晶层,及第二型磊晶层,所述发光层组位于所述第一型磊晶层与所述第二型磊晶层之间,所述第一型磊晶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且所述第一电极接触所述第一型磊晶层设置,所述第二电极接触所述第二型磊晶层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电元件,其特征在于:还包含基板,及设置在所述基板上的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丞曜帕满那·蓬达里卡克沙·盘查玛曾郁心潘治良
申请(专利权)人:罗丞曜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