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氢站及其控制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40962002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0:40
本公开涉及一种加氢站及其控制方法,该加氢站包括供气管路以及分别与供气管路的输入端连通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的远离供气管路的一端分别用于与管束车连接;第一管路沿供气方向设有第一阀门和第一压缩机,第二管路沿供气方向设有第二阀门、第二压缩机和第三阀门;加氢站还包括第三管路和设于第三管路的第四阀门,第三管路的一端连接于第一阀门和第一压缩机之间的第一管路,第三管路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压缩机与第三阀门之间的第二管路。通过上述技术方案,该加氢站能够提高管束车内氢气的利用率,从而降低加氢站氢气的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公开涉及氢能源,具体地,涉及一种加氢站及其控制方法


技术介绍

1、国内加氢站主要采用管束车运输的压缩氢气作为气源,通过压缩机将氢气存储至站内高压储罐,当有加注需求时,站内储罐对燃料电池车辆进行降压加氢。对于大容量的加氢站(例如日加氢能力800kg以上),由于压缩机单台排量限制和加氢站工艺可靠性保障需要,一般配置两台压缩机并联使用,且单级压缩比一般不超过5,否则导致压缩体积效率显著下降、电耗增加,且氢气在气缸内温度过高导致密封材料寿命下降。因此,国内35mpa加氢站对管束车中氢气的利用截止压力一般不低于5mpa,这导致管束车返回时仍剩余较多氢气未使用,氢气利用率低于73%(按照管束车初始压力20mpa计),且增加了供氢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1、本公开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加氢站及其控制方法,该加氢站能够提高管束车内氢气的利用率,从而降低加氢站氢气的成本。

2、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加氢站,所述加氢站包括供气管路以及分别与所述供气管路的输入端连通的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所述第一管路和所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加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站包括供气管路(400)以及分别与所述供气管路(400)的输入端连通的第一管路(100)和第二管路(200);所述第一管路(100)和所述第二管路(200)的远离所述供气管路(400)的一端分别用于与管束车(70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路(300上设有缓冲罐(320,所述第四阀门(3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四阀门(310分别设于所述缓冲罐(320的两侧的第三管路(3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站包括卸气柱(500),所述卸气柱(500)的一端分别与所述...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加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站包括供气管路(400)以及分别与所述供气管路(400)的输入端连通的第一管路(100)和第二管路(200);所述第一管路(100)和所述第二管路(200)的远离所述供气管路(400)的一端分别用于与管束车(700)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管路(300上设有缓冲罐(320,所述第四阀门(310的数量为两个,两个所述第四阀门(310分别设于所述缓冲罐(320的两侧的第三管路(30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加氢站包括卸气柱(500),所述卸气柱(500)的一端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100)、所述第二管路(200)的远离所述供气管路(400)的一端连接,所述卸气柱(500)的另一端用于与管束车(700)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氢站,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气管路(400)包括并联设置且分别与所述第一管路(100)和第二管路(200)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刘玮许壮刘小奇何广利董斌琦董文平郭凯敏董辉张成臣赵月晶杨康边辉郑旭阳付湘儒赵鑫方辉冯沛李育磊陈莉莉刘飞张舒燕戴佳希刘梓壮
申请(专利权)人:国华赤城风电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