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通风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用于建筑单元自然通风的拔风构件及其通风方法。
技术介绍
1、“自然通风”即利用环境自然形成的气流,通过建筑布局、形体及构件设计等方式引导该气流,利用风压、热压强化该气流可实现建筑的自然通风。在外部环境适宜的前提下,风压可作为建筑通风的主要方式。当建筑物受到风压力时,正面是正压力,侧面背面则是负压力,压力差产生空气流通,实现换气;或者通道入口和出口的风压出现压力差,该压力差也产生空气流通,实现换气。利用热压是自然通风的又一原理。热压差又称为“烟筒效应”。温度高的空气比重小而上升,并从建筑物上部排出,这时会在低密度空气所在处形成负压区,于是建筑物外比重大的新鲜空气被吸入,形成通风换气。机械通风是自然通风的辅助。因建筑进深大,流通路线长而复杂,空间多空气流通阻力大。所以,利用机械来进行自然通风是很有必要的。
2、现有技术中,五花八门的建筑通风设计存在如下技术问题:
3、(1)缺乏通用的拔风构件。
4、日本广岛建设株式会社kajimacorp公开一种通风建筑(公开号:j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建筑单元自然通风的拔风构件,所述建筑单元包括n层房屋、斜屋顶和通风廊道(11),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每层房屋均包括阳面房间和阴面房间,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建筑单元自然通风的拔风构件,其特征在于,主进风道(21)设置在拔风单元(10,50)内且下端连通通风廊道(11),用于通过各房间底部设置的进风口(23)分别将地面冷空气送入建筑单元的各个房间;主出风道(22)由一层顶部向上垂直延伸至顶层,用于通过各房间顶部设置的出风口(24)将各房间的风抽出,使得各房间通过进风口和出风口形成由由北向南的穿堂风。
3.如权利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建筑单元自然通风的拔风构件,所述建筑单元包括n层房屋、斜屋顶和通风廊道(11),n为大于等于2的正整数,每层房屋均包括阳面房间和阴面房间,其特征在于,包括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建筑单元自然通风的拔风构件,其特征在于,主进风道(21)设置在拔风单元(10,50)内且下端连通通风廊道(11),用于通过各房间底部设置的进风口(23)分别将地面冷空气送入建筑单元的各个房间;主出风道(22)由一层顶部向上垂直延伸至顶层,用于通过各房间顶部设置的出风口(24)将各房间的风抽出,使得各房间通过进风口和出风口形成由由北向南的穿堂风。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用于建筑单元自然通风的拔风构件,其特征在于,主进风道(21)包括第一进风道(21.1)和第二进风道(21.2),第一进风道(21.1)用于将建筑单元底部室外空气送入阴面各层对应房间;第二进风道(21.2)设置在拔风单元(10,50)内,第二进风道21.2的下端设有第一拢风口(27),第一拢风口(27)设于拔风单元(10)的下端入风口,第一拢风口(27)的横截面由下而上逐渐减小,用于将建筑底部的室外空气送入阳面各层对应房间内。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用于建筑单元自然通风的拔风构件,其特征在于,拔风单元(10,50)包括拔风烟囱(10)和可选择设置的第二拔风烟囱(50),由通风廊道(11)垂直向上延伸至高出建筑单元顶部至少一个楼层高地设于建筑单元内部;第二拔风烟囱(50)设置在建筑单元背阴面且连通在通风廊道(11)和拔风烟囱(10)之间。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用于建筑单元自然通风的拔风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通风廊道(11)是建筑一层或半地下由背阴面直通阳面的巷道;或者通风廊道(11)由建筑单元的建筑一层或地下的巷道背阴面封闭,通过降温机构(70)连通建筑背阴面地上室外。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用于建筑单元自然通风的拔风构件,其特征在于,第二进风道(21.2)设置在拔风烟囱(10)内;当选择设置第二拔风烟囱(50)时,第一进风道(21.1...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