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959332 阅读:3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0: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涉及汽车安全防护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包括缓冲壳,缓冲壳的侧面开设有缓冲槽,缓冲壳的侧面对称安装有两个导向板,缓冲壳侧面的缓冲槽内安装有加强梁,加强梁和缓冲壳的上端相匹配开设有拖车钩槽,加强梁的侧面等距插接有多个缓冲弹簧,两个导向板之间设置有吸能壳体,吸能壳体的上下两侧均对称开设有矩形槽,吸能壳体的左右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凹型导轨,矩形槽内卡接有吸能卡块,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当汽车的后侧受到碰撞时,在缓冲壳和缓冲弹簧弹力的作用下起到一定的吸能作用,在一定碰撞力度内,吸能结构不会出现形变,后期只需对缓冲壳、外壳进行维修复位即可。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安全防护,具体为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


技术介绍

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也变得越来越普及,但因汽车碰撞而引发的交通事故也在逐年递增,汽车的碰撞轻则使驾驶员受到轻伤,重则会直接威胁到生命安全,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完善汽车的碰撞缓冲结构,以提高驾驶的安全性。现有的汽车车身结构几乎都是由薄壁金属件构成,在发生碰撞时,受到强烈撞击的薄壁构件会发生塑性变形,这种塑性变形本身伴随着碰撞能量的吸收。但是,目前的汽车碰撞吸能装置的吸能防碰撞效果有限,无法进行多级碰撞吸能,这样导致对碰撞吸能的效果较差,不能满足人们对高性能汽车的需要。在碰撞发生后薄壁构件会发生形变,且这种形变是不能自动恢复,当碰撞力度较小时,薄壁构件仍然会受到损伤形变,需要进行专业的修复,大大增加了维修成本和时间。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包括缓冲壳,所述缓冲壳的侧面开设有缓冲槽,所述缓冲壳的侧面对称安装有两个导向板,缓冲壳侧面的缓冲槽内安装有加强梁,所述加强梁和缓冲壳的上端相匹配开设有拖车钩槽,所述加强梁的侧面等距插接有多个缓冲弹簧,两个导向板之间设置有吸能壳体,所述吸能壳体的上下两侧均对称开设有矩形槽,吸能壳体的左右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凹型导轨,所述矩形槽内卡接有吸能卡块,所述吸能壳体与加强梁之间安装有一级吸能机构,所述一级吸能机构的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二级吸能机构,所述吸能壳体的一侧安装有汽车的阻燃机构。

3、优选的,所述导向板与缓冲壳固定连接,两个导向板靠近缓冲壳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定位卡扣,两个导向板相对外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块,所述定位卡扣卡在加强梁的两端,两个导向板分别与两个凹型导轨滑动连接,两个凹型导轨的侧面开设有滑槽,所述滑块与滑槽滑动连接。

4、优选的,所述加强梁与缓冲槽滑动连接,所述缓冲弹簧设置在缓冲槽内。

5、优选的,所述一级吸能机构包括有设置于吸能壳体内的横板、对称设置于加强梁和横板之间的两个v型活动架、对称设置于v型活动架的两端的两个连接板、设置于两个v型活动架之间的导向杆、以及设置于导向杆上的第一吸能弹簧;

6、所述v型活动架由两个旋转板和一个传动板组成,两个旋转板对称铰接在传动板的两端,所述导向杆的两端分别贯穿两个传动板与限位环固定连接,导向杆与传动板滑动连接,所述第一吸能弹簧的两端分别与两个传动板插接。

7、优选的,所述横板与吸能壳体的内腔滑动接触,所述吸能卡块与吸能壳体固定连接,所述横板与吸能卡块卡接。

8、优选的,所述v型活动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板铰接,v型活动架一端的一个连接板与加强梁固定连接,v型活动架另一端的一个连接板与横板固定连接。

9、优选的,所述二级吸能机构包括有设置于v型活动架一端连接板侧面的吸能盒、对称设置于吸能盒侧面的两个橡胶套筒、以及设置于两个橡胶套筒内的第二吸能弹簧,所述吸能盒的一侧与v型活动架一端的一个连接板固定连接,其中一个橡胶套筒与吸能盒固定连接,另一个橡胶套筒与v型活动架另一端的一个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吸能盒的侧面贯穿开设有v型槽。

10、优选的,所述阻燃机构包括有设置于吸能壳体侧面的固定盖、设置于固定盖侧面的筒体、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于筒体内的阻燃液、活塞和活塞杆、依次设置于筒体一端的圆管、连接座和t型管、等距设置于t型管上的多个出液管、设置于出液管上的喷头、以及设置于筒体侧面的解锁机构,所述固定盖分别与吸能壳体和筒体固定连接,所述活塞与筒体的内腔滑动接触,所述活塞杆的一端依次穿过固定盖、吸能壳体延伸至吸能壳体的内腔,且活塞杆分别与固定盖和吸能壳体滑动连接,所述圆管分别与筒体、连接座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与t型管固定连接,所述出液管的两端分别与t型管和喷头固定连接。

11、优选的,所述解锁机构包括有设置于筒体侧面的滑板、设置于滑板一端的挤压板、设置于挤压板侧面的调节板、设置于调节板上的密封塞,所述连接座的一端开设有收缩槽,所述收缩槽通过圆管与筒体的内腔连通,所述t型管与收缩槽连通,所述调节板与收缩槽滑动连接,所述密封塞与圆管插接,调节板上贯穿开设有通孔。

12、优选的,所述挤压板与调节板挤压接触,挤压板与滑板的一端固定连接,滑板的另一端穿过吸能壳体与横板固定连接,滑板与吸能壳体滑动连接。

13、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结构设置合理,功能性强,具有以下优点:

14、1.当汽车的后侧受到碰撞时,在缓冲壳和缓冲弹簧弹力的作用下起到一定的吸能作用,在一定碰撞力度内,吸能结构不会出现形变,后期只需对缓冲壳、外壳进行维修复位即可,当碰撞的冲力超过缓冲弹簧的承载力时,通过设置的缓冲弹簧、一级吸能机构和二级吸能机构配合进行多级吸能,从而能够起到很好的吸能效果。

15、2.当碰撞带来的冲力超过一级吸能机构和二级吸能机构的极限时,此时横板挤压吸能卡块,并使吸能卡块和吸能盒产生形变,通过使吸能卡块和吸能盒形变,从而进一步的进行吸能,进而保护汽车内的人员,同时横板先推动解锁机构移动,使密封塞与圆管分离,使调节板的通孔与圆管连通,此时横板继续向吸能壳体的内腔滑动,从而使筒体内的阻燃液沿着喷头喷洒在汽车易燃处,防止汽车由于碰撞而发生火灾,降低碰撞的损伤和伤害。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包括缓冲壳(1),所述缓冲壳(1)的侧面开设有缓冲槽(11),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壳(1)的侧面对称安装有两个导向板(12),缓冲壳(1)侧面的缓冲槽(11)内安装有加强梁(15),所述加强梁(15)和缓冲壳(1)的上端相匹配开设有拖车钩槽(16),所述加强梁(15)的侧面等距插接有多个缓冲弹簧(17),两个导向板(12)之间设置有吸能壳体(2),所述吸能壳体(2)的上下两侧均对称开设有矩形槽(21),吸能壳体(2)的左右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凹型导轨(22),所述矩形槽(21)内卡接有吸能卡块(24),所述吸能壳体(2)与加强梁(15)之间安装有一级吸能机构,所述一级吸能机构的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二级吸能机构,所述吸能壳体(2)的一侧安装有汽车的阻燃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12)与缓冲壳(1)固定连接,两个导向板(12)靠近缓冲壳(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定位卡扣(13),两个导向板(12)相对外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块(14),所述定位卡扣(13)卡在加强梁(15)的两端,两个导向板(12)分别与两个凹型导轨(22)滑动连接,两个凹型导轨(22)的侧面开设有滑槽(23),所述滑块(14)与滑槽(23)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15)与缓冲槽(11)滑动连接,所述缓冲弹簧(17)设置在缓冲槽(11)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吸能机构包括有设置于吸能壳体(2)内的横板(3)、对称设置于加强梁(15)和横板(3)之间的两个V型活动架、对称设置于V型活动架的两端的两个连接板(31)、设置于两个V型活动架之间的导向杆(34)、以及设置于导向杆(34)上的第一吸能弹簧(3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3)与吸能壳体(2)的内腔滑动接触,所述吸能卡块(24)与吸能壳体(2)固定连接,所述横板(3)与吸能卡块(24)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活动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板(31)铰接,V型活动架一端的一个连接板(31)与加强梁(15)固定连接,V型活动架另一端的一个连接板(31)与横板(3)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吸能机构包括有设置于V型活动架一端连接板(31)侧面的吸能盒(4)、对称设置于吸能盒(4)侧面的两个橡胶套筒(42)、以及设置于两个橡胶套筒(42)内的第二吸能弹簧(43),所述吸能盒(4)的一侧与V型活动架一端的一个连接板(31)固定连接,其中一个橡胶套筒(42)与吸能盒(4)固定连接,另一个橡胶套筒(42)与V型活动架另一端的一个连接板(31)固定连接,所述吸能盒(4)的侧面贯穿开设有V型槽(41)。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阻燃机构包括有设置于吸能壳体(2)侧面的固定盖(5)、设置于固定盖(5)侧面的筒体(51)、由内向外依次设置于筒体(51)内的阻燃液(52)、活塞(54)和活塞杆(53)、依次设置于筒体(51)一端的圆管(55)、连接座(56)和T型管(6)、等距设置于T型管(6)上的多个出液管(61)、设置于出液管(61)上的喷头(62)、以及设置于筒体(51)侧面的解锁机构,所述固定盖(5)分别与吸能壳体(2)和筒体(51)固定连接,所述活塞(54)与筒体(51)的内腔滑动接触,所述活塞杆(53)的一端依次穿过固定盖(5)、吸能壳体(2)延伸至吸能壳体(2)的内腔,且活塞杆(53)分别与固定盖(5)和吸能壳体(2)滑动连接,所述圆管(55)分别与筒体(51)、连接座(56)固定连接,所述连接座(56)与T型管(6)固定连接,所述出液管(61)的两端分别与T型管(6)和喷头(62)固定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解锁机构包括有设置于筒体(51)侧面的滑板(8)、设置于滑板(8)一端的挤压板(81)、设置于挤压板(81)侧面的调节板(7)、设置于调节板(7)上的密封塞(72),所述连接座(56)的一端开设有收缩槽(57),所述收缩槽(57)通过圆管(55)与筒体(51)的内腔连通,所述T型管(6)与收缩槽(57)连通,所述调节板(7)与收缩槽(57)滑动连接,所述密封塞(72)与圆管(55)插接,调节板(7)上贯穿开设有通孔(71)。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包括缓冲壳(1),所述缓冲壳(1)的侧面开设有缓冲槽(11),其特征在于:所述缓冲壳(1)的侧面对称安装有两个导向板(12),缓冲壳(1)侧面的缓冲槽(11)内安装有加强梁(15),所述加强梁(15)和缓冲壳(1)的上端相匹配开设有拖车钩槽(16),所述加强梁(15)的侧面等距插接有多个缓冲弹簧(17),两个导向板(12)之间设置有吸能壳体(2),所述吸能壳体(2)的上下两侧均对称开设有矩形槽(21),吸能壳体(2)的左右两侧对称固定连接有两个凹型导轨(22),所述矩形槽(21)内卡接有吸能卡块(24),所述吸能壳体(2)与加强梁(15)之间安装有一级吸能机构,所述一级吸能机构的两侧对称安装有两个二级吸能机构,所述吸能壳体(2)的一侧安装有汽车的阻燃机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板(12)与缓冲壳(1)固定连接,两个导向板(12)靠近缓冲壳(1)的一端固定连接有定位卡扣(13),两个导向板(12)相对外侧面均固定连接有滑块(14),所述定位卡扣(13)卡在加强梁(15)的两端,两个导向板(12)分别与两个凹型导轨(22)滑动连接,两个凹型导轨(22)的侧面开设有滑槽(23),所述滑块(14)与滑槽(23)滑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梁(15)与缓冲槽(11)滑动连接,所述缓冲弹簧(17)设置在缓冲槽(11)内。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吸能机构包括有设置于吸能壳体(2)内的横板(3)、对称设置于加强梁(15)和横板(3)之间的两个v型活动架、对称设置于v型活动架的两端的两个连接板(31)、设置于两个v型活动架之间的导向杆(34)、以及设置于导向杆(34)上的第一吸能弹簧(35);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板(3)与吸能壳体(2)的内腔滑动接触,所述吸能卡块(24)与吸能壳体(2)固定连接,所述横板(3)与吸能卡块(24)卡接。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车身后置碰撞吸能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活动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连接板(31)铰接,v型活动架一端的一个连接板(31)与加强梁(15)固定连接,v型活动架另一端的一个连接板(31)与横板(3)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任俊楠查朦钱黎明杨阳吴磊张一斌
申请(专利权)人:南通理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