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技术方案_技高网

一种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40951715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20:26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智能交通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该方法引入了混合车流渗透率、道路的坡度和摩擦系数,以及引入了通信车辆数和流量差效应优化网联商用车跟驰行为,在V2X环境下,通过对格子跟驰系统线性化处理,得到密度的演化方程,并对密度的演化方程做稳定性分析,得到格子跟驰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再对格子跟驰系统做非线性分析,并利用设定好的稳定性条件,推导出描述稳定临界点附近微扰动的偏微分方程,从而得到格子跟驰系统的共存曲线,能够精确刻画斜坡环境下的混合车流跟驰行为,最后对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证明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流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智能交通,具体涉及一种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


技术介绍

1、目前的格子跟驰系统主要以非网联乘用车为交通流建模对象,鲜有考虑混合车流交通特性对交通流的影响。随着客货运输的快速发展以及交通系统智能化和网联化的深度融合,网联商用车的规模和载重不断增加。网联商用车、网联乘用车、非网联商用车以及非网联乘用车混行的新型混合交通流将对交通的动态演化特性造成影响,车车之间相互作用关系更为复杂。

2、现有的交通流模型大多以微观交通流模型刻画网联商用车的跟驰行为,缺乏从宏观层面考虑网联商用车跟驰特性对交通流的影响。网联商用车能够利用v2x技术实时获取道路交通信息,可以及时改善自身行驶状态,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交通运行,但是由于网联商用车行驶速度较低、性能较差以及体积较大等问题,网联商用车前后区域交通流状态会出现显著差异,这对交通运行带来了显著的影响。

3、现有的格子跟驰系统大多考虑直道的情况,鲜有考虑斜坡因素对混合车流稳定性的影响。相比于直道,斜坡上的混合车流受重力加速度的影响,这更加考验车辆的爬坡能力和制动能力。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引入混合车流渗透率,改变现有以直道为基础场景的格子跟驰系统,无法准确刻画坡道环境下混合车流跟驰行为的情况。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包括下列步骤:

3、步骤1:建立v2x环境下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

4、步骤2:对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线性化处理,得到密度方程;

5、步骤3:利用密度方程进行线性分析得到跟驰系统的稳定性条件;

6、步骤4:利用密度方程,通过非线性分析,应用约化摄动方法,推导出描述交通密度波演化特性的临界点附近的mkdv方程。

7、可选的,在步骤1建立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过程中,引入网联乘用车渗透率、网联商用车渗透率、非网联乘用车渗透率以及非网联商用车渗透率构建混合车流。

8、可选的,在v2x环境下考虑斜坡因素具体为在基础优化速度函数中引入坡度、摩擦系数、车辆质量以及重力加速度,同时在网联商用车控制方程中引入流量差效应。

9、可选的,步骤2的执行过程具体为对所述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中的控制方程进行泰勒展开,且忽略非线性项,处理后可得线性化的控制方程,然后对控制方程做差分运算,再联立守恒方程,消去控制方程的速度,获得密度方程。

10、可选的,在步骤3进行线性分析时通过在密度方程中引入密度和速度的定态解,加入小扰动,得到一个线性化的扰动方程,并在进行线性分析时省略高阶项。

11、可选的,步骤4中在密度方程中引入小量0<ε≤1,并在临界点附近考虑慢变量x和y的影响。

12、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引入混合车流渗透率、坡度和道路摩擦系数,同时引入通信车辆数和流量差效应优化网联商用车跟驰行为,在v2x环境下通过对格子跟驰系统线性化处理,得到密度的演化方程,并对密度的演化方程做稳定性分析,得到格子跟驰系统的稳定性条件,再对格子跟驰系统做非线性分析,并利用设定好的稳定性条件,推导出描述稳定临界点附近微扰动的偏微分方程,从而得到格子跟驰系统的共存曲线,能够精确刻画坡道环境下的混合车流跟驰行为,最后经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结果进行分析,能够有效缓解交通拥堵,提高交通流稳定性。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下列步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考虑斜坡因素的混合车流格子跟驰系统的仿真方法,其特征在于,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赵红专吴泽健王可怡张培成潘佳雯李文勇常亮王涛周旦何水龙付建胜徐奇程瑞陈倩李润润韦宇欣陆韵晓朱君娴刘永磊
申请(专利权)人:桂林电子科技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