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_技高网

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937528 阅读:2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14:56
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下塑胶用于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包括本体、防爆沉台、第一沉台、第二沉台、第一极柱凸台和第二极柱凸台,本体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防爆沉台包括第一顶面和第一底壁,第一沉台包括第二顶面和第二底壁,第二沉台包括第三顶面和第三底壁,第一极柱凸台包括第四顶面和第四底壁,第二极柱凸台包括第五顶面和第五底壁,其中,第一表面、第二底壁、第三底壁、第四底壁和第五底壁均具有第一表面粗糙度,第二表面、第一底壁、第一顶面、第二顶面、第三顶面、第四顶面和第五顶面均具有第二表面粗糙度,第一表面粗糙度为A,第二表面粗糙度为B,满足:A<B。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储能,具体涉及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


技术介绍

1、二次电池又称为充电电池或蓄电池,是指在电池放电后可通过充电的方式使活性物质激活而继续使用的电池。二次电池的可循环利用特性使其逐渐成为用电设备的主要动力来源,随着二次电池的需求量逐渐增大,人们对其各方面的性能要求也越来越高,尤其是对于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的要求,而电池的端盖组件的厚度是影响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的重要参数,端盖组件过厚则降低电池单位体积的能量密度。目前的端盖组件包括用于顶盖和极柱之间进行绝缘的下塑胶,为了提升电池单位体积能量密度通常将下塑胶设计得很薄。

2、目前下塑胶采用注塑工艺制作而成,在注塑完成后进行脱模时模具拉扯下塑胶,容易导致下塑胶损坏,另外,储能装置中的电解液可能会飞溅到下塑胶上,并在下塑胶上存留,导致电芯组件中的电解液含量减少,降低了电解液的利用率,可能会缩短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下塑胶、端盖组件、储能装置和用电设备,解决下塑胶脱模时损坏,以及电解液在下塑胶上存留导致电解液的利用率降低,缩短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的问题。

2、为实现本申请的目的,本申请提供了如下的技术方案:

3、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下塑胶,用于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包括:本体,包括相背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所述第一表面设于朝向顶盖一侧;防爆沉台,设置于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的中部,并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凸起,所述防爆沉台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为第一顶面,所述防爆沉台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凹陷,以使所述防爆沉台围合形成集气槽,所述集气槽的底壁为第一底壁;第一沉台,设置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一端,并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凸起,所述第一沉台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为第二顶面,所述第一沉台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凹陷,以使所述第一沉台围合形成第一沉槽,所述第一沉槽的底壁为第二底壁;第二沉台,设置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远离所述第一沉台的一端,并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凸起,所述第二沉台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为第三顶面,所述第二沉台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凹陷,以使所述第二沉台围合形成第二沉槽,所述第二沉槽的底壁为第三底壁;第一极柱凸台 ,设置于所述本体并位于所述防爆沉台和所述第一沉台之间,所述第一极柱凸台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凸起,所述第一极柱凸台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顶面为第四顶面,所述第一极柱凸台 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凹陷,以使所述第一极柱凸台围合形成第一极柱槽, 所述第一极柱槽的底壁为第四底壁;第二极柱凸台,设置于所述本体 并位于所述防爆沉台和所述第二沉台之间,所述第二极柱凸台相对于所述第一表面凸起,所述第二极柱凸台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顶面为第五顶面,所述第二极柱凸台相对于所述第二表面凹陷,以使所述第二极柱凸台围合形成第二极柱槽,所述第二极柱槽的底壁为第五底壁;其中,所述第一表面、所述第二底壁、所述第三底壁 、所述第四底壁和所述第五底壁均具有第一表面粗糙度,所述第二表面、所述第一底壁、所述第一顶面、所述第二顶面、所述第三顶面、所述第四顶面和所述第五顶面均具有第二表面粗糙度,所述第一表面粗糙度为a,所述第二表面粗糙度为b,满足:a<b。

4、通过设置第一表面的第一表面粗糙度和第二表面的第二表面粗糙度满足a<b,在下塑胶安装到储能装置后,能够使得飞溅到较为平坦光滑的第一表面的电解液能够滩平并沿第一表面的边缘流回电芯组件,飞溅到较为粗糙的第二表面的电解液的液滴能够形成垂悬的半球状,并在稍微有振动即可回落至电芯组件,从而可使得飞溅到下塑胶上的电解液能够回到电芯组件构建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离子通道,避免电解液存留在下塑胶上而不参与电芯组件的电化学反应,提升了电解液的利用率,进而提升了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设置第二表面的第二表面粗糙度满足a<b,第二表面相比于第一表面更为粗糙,在第二模具脱模时,气体可通过较为粗糙的第二表面与第二模具之间的微观间隙进入下塑胶与第二模具之间,避免第二表面与第二模具之间产生局部负压而导致吸附力较大难以脱模,使得第二模具比第一模具更易于与下塑胶分离,也就是第二模具与下塑胶分离时,第一模具依然紧紧的吸附着下塑胶,从而避免第二模具将下塑胶的局部结构拉扯带出,造成下塑胶局部变形而损坏,可提升产品良率。

5、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表面粗糙度和所述第二表面粗糙度还满足:ra0.02≤a≤ra1.6,ra0.8≤b≤ra12.5。

6、通过设置第一表面的第一表面粗糙度满足ra0.02≤a≤ra1.6,第二表面的第二表面粗糙度满足ra0.8≤b≤ra12.5,在下塑胶安装到储能装置后,能够使得飞溅到较为平坦光滑的第一表面的电解液能够滩平并沿第一表面的边缘流回电芯组件,飞溅到较为粗糙的第二表面的电解液的液滴能够形成垂悬的半球状,并在稍微有振动即可回落至电芯组件,从而可使得飞溅到下塑胶上的电解液能够回到电芯组件构建正极片和负极片之间的离子通道,避免电解液存留在下塑胶上而不参与电芯组件的电化学反应,提升了电解液的利用率,进而提升了储能装置的使用寿命。

7、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防爆沉台包括第一凸台和两个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一凸台在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相对所述第二表面凸起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凸台相对所述第二表面凸起的高度,所述第一顶面包括第一子顶面和第二子顶面,所述第一凸台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为所述第一子顶面,所述第二凸台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为所述第二子顶面,所述第一子顶面和所述第二子顶面均具有所述第二表面粗糙度。设置第一凸台比第二凸台相对于第二表面凸起的高度更低些,使得第二凸台与电芯组件接触时,第一凸台与电芯组件之间还具有一定的间隙,使得气体可在防爆沉台的左右两侧(即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两侧)之间通过第一凸台与电芯组件之间的间隙流动,避免气体在局部聚集导致异常,另外,该间隙也可布置一些器件,以最大化的利用空间,有利于储能装置的小型化。而设置第一子顶面和第二子顶面具有第二表面粗糙度,可使得电解液的液滴呈垂悬状,稍微振动即可回落至电芯组件,给正极片和负极片提供离子通道,并且,在脱模时下塑胶容易与模具分离,避免下塑胶局部变形而损坏,可提升产品良率。

8、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底壁包括第一子底壁和第二子底壁;所述第一凸台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凹陷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凸台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凹陷的深度,所述集气槽对应所述第一凸台的底壁为所述第一子底壁,所述集气槽对应所述第二凸台的底壁为所述第二子底壁,所述第一子底壁和所述第二子底壁均具有所述第二表面粗糙度。第一子底壁与第一表面的距离比第二子底壁与第一表面的距离更小些,结合前述的第一子顶面比第二子顶面相对于第二表面凸起的高度更低些,可使得第一凸台和第二凸台的底壁处的壁厚大致均匀,避免壁厚出现局部过于厚或者过于薄的情况,保证结构强度。为了便于脱模,设置第一子底壁和第二子底壁也具有第二表面粗糙度,较为粗糙的表面更利于脱模,如此,脱模时更容易,从而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下塑胶,用于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粗糙度和所述第二表面粗糙度还满足:Ra0.02≤A≤Ra1.6,Ra0.8≤B≤Ra1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沉台包括第一凸台和两个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一凸台在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相对所述第二表面凸起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凸台相对所述第二表面凸起的高度,所述第一顶面包括第一子顶面和第二子顶面,所述第一凸台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为所述第一子顶面,所述第二凸台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为所述第二子顶面,所述第一子顶面和所述第二子顶面均具有所述第二表面粗糙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壁包括第一子底壁和第二子底壁;所述第一凸台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凹陷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凸台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凹陷的深度,所述集气槽对应所述第一凸台的底壁为所述第一子底壁,所述集气槽对应所述第二凸台的底壁为所述第二子底壁,所述第一子底壁和所述第二子底壁均具有所述第二表面粗糙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沉台具有第一外侧面,所述第一沉台具有第二外侧面,所述第二沉台具有第三外侧面,所述第一外侧面连接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顶面,所述第二外侧面连接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二顶面,所述第三外侧面连接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顶面,所述第一外侧面、所述第二外侧面和所述第三外侧面具有所述第一表面粗糙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槽的侧壁为第一内侧壁,所述第一沉槽的侧壁为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二沉槽的侧壁为第三内侧壁,所述第一内侧壁、所述第二内侧壁和所述第三内侧壁均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且所述第一内侧壁、所述第二内侧壁和所述第三内侧壁均具有所述第一表面粗糙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胶还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和多个第二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均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在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加强筋连接所述第一沉槽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以及底壁,每个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所述第二沉槽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以及底壁,所述第一加强筋具有第三表面,所述第二加强筋具有第四表面,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均与所述第一表面齐平,所述第三表面和所述第四表面具有所述第二表面粗糙度。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加强筋和所述第二加强筋在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均为0.85mm-3.65mm,所述第二顶面对应所述第一加强筋的位置具有第一凹槽,所述第三顶面对应所述第二加强筋的位置具有第二凹槽,所述第一凹槽自所述第二顶面凹陷并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一沉台的相背的两个外侧面,所述第二凹槽自所述第三顶面凹陷并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贯通所述第二沉台的相背的两个外侧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凸台具有第四外侧面,所述第二极柱凸台具有第五外侧面,所述第四外侧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四顶面,所述第五外侧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五顶面,所述第四外侧面和所述第五外侧面均具有所述第一表面粗糙度。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槽的侧壁为第四内侧壁,所述第二极柱槽的侧壁为第五内侧壁,所述第四内侧壁和所述第五内侧壁均具有所述第一表面粗糙度。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胶还包括防转柱,所述防转柱与所述本体连接,并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防转柱凸出于所述第一表面的顶面为第六顶面,所述防转柱的外周面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六顶面,所述防转柱的外周面具有所述第一表面粗糙度,所述第六顶面具有所述第二表面粗糙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上具有微纹理,所述微纹理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且所述微纹理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凸出或凹陷的尺寸为0.01mm-0.05mm。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胶沿宽度方向弯曲,且所述下塑胶的宽度方向的两端设置为比所述下塑胶的宽度方向上的中部更远离所述顶盖。

14.一种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顶盖和如权利要求1至13任一项所述的下塑胶,所述下塑胶的第一表面朝向所述顶盖。

15.一种储能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电芯组件和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端盖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下塑胶,用于储能装置的端盖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表面粗糙度和所述第二表面粗糙度还满足:ra0.02≤a≤ra1.6,ra0.8≤b≤ra12.5。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沉台包括第一凸台和两个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设置在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中部,所述第一凸台在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的两端各连接有一个所述第二凸台,所述第一凸台相对所述第二表面凸起的高度小于所述第二凸台相对所述第二表面凸起的高度,所述第一顶面包括第一子顶面和第二子顶面,所述第一凸台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为所述第一子顶面,所述第二凸台凸出于所述第二表面的顶面为所述第二子顶面,所述第一子顶面和所述第二子顶面均具有所述第二表面粗糙度。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底壁包括第一子底壁和第二子底壁;所述第一凸台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凹陷的深度小于所述第二凸台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凹陷的深度,所述集气槽对应所述第一凸台的底壁为所述第一子底壁,所述集气槽对应所述第二凸台的底壁为所述第二子底壁,所述第一子底壁和所述第二子底壁均具有所述第二表面粗糙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爆沉台具有第一外侧面,所述第一沉台具有第二外侧面,所述第二沉台具有第三外侧面,所述第一外侧面连接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一顶面,所述第二外侧面连接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二顶面,所述第三外侧面连接所述第二表面和所述第三顶面,所述第一外侧面、所述第二外侧面和所述第三外侧面具有所述第一表面粗糙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集气槽的侧壁为第一内侧壁,所述第一沉槽的侧壁为第二内侧壁,所述第二沉槽的侧壁为第三内侧壁,所述第一内侧壁、所述第二内侧壁和所述第三内侧壁均与所述第一表面连接,且所述第一内侧壁、所述第二内侧壁和所述第三内侧壁均具有所述第一表面粗糙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下塑胶,其特征在于,所述下塑胶还包括多个第一加强筋和多个第二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一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二加强筋均沿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延伸,并在所述本体的宽度方向上间隔设置,每个所述第一加强筋连接所述第一沉槽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以及底壁,每个所述第二加强筋连接所述第二沉槽在所述本体的长度方向上的相对的两个侧壁以及底壁,所述第一加强筋具有第三表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茂松郑建明
申请(专利权)人:厦门海辰储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