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巷道支护,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巷道支护结构。
技术介绍
1、巷道是在地表与煤体之间钻凿出的各种通路,用来运矿、通风、排水、行人,回采巷道是巷道中的一种,是服务于回采工作面的生产要道,其包括巷道顶部或巷道顶板(以下简称巷顶)以及位于两侧的巷道帮部(以下简称巷帮),由于回采工作面推进形成采空区,采空区顶板岩层超过一定区域面积后会破断,顶板从开始裸露到破断前,会在工作面前方与两侧形成高应力静载区,当顶板破断,则会在破断位置形成强烈的动载荷。高应力静载区的应力水平往往大于煤体的强度而导致煤体产生变形破坏,动载荷会释放强烈的冲击应力波,造成煤体冲击破坏,两种载荷会导致巷道变形,甚至破坏巷道围岩,严重制约回采工作面的正常生产。传统的巷道支护结构的锚索、锚杆主要是考虑静载作用下其对围岩的控制作用,而对于冲击地压巷道,巷道围岩受静载动载双重作用,在冲击地压事件发生时,单一的锚杆或锚索支护不能有效吸收冲力力,缺点明显,导致回采巷道不得不多次返修,付出巨大的人力、物力与财力,严重影响回采工作面的安全高效开采,因此,在对巷道支护结构进行设计时,还需考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支护结构包括用于支护巷帮的巷帮支护结构(10),所述巷帮支护结构(10)包括第一支护垫层(11)和锚固组件,所述锚固组件穿过所述第一支护垫层(11)并和穿设在所述巷帮内,所述锚固组件用于使所述第一支护垫层(11)与所述巷帮的表面抵接,所述锚固组件包括多个交替设置的锚杆(12)和第一锚索(13),其中,所述第一支护垫层(11)由网状钢筋结构(111)、包覆在所述网状钢筋结构(111)两侧的橡胶垫层(112)、以及填充在所述网状钢筋结构(111)、所述橡胶垫层(112)间隙内的泡沫金属材料(113)组成,所述锚固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护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巷道支护结构包括用于支护巷帮的巷帮支护结构(10),所述巷帮支护结构(10)包括第一支护垫层(11)和锚固组件,所述锚固组件穿过所述第一支护垫层(11)并和穿设在所述巷帮内,所述锚固组件用于使所述第一支护垫层(11)与所述巷帮的表面抵接,所述锚固组件包括多个交替设置的锚杆(12)和第一锚索(13),其中,所述第一支护垫层(11)由网状钢筋结构(111)、包覆在所述网状钢筋结构(111)两侧的橡胶垫层(112)、以及填充在所述网状钢筋结构(111)、所述橡胶垫层(112)间隙内的泡沫金属材料(113)组成,所述锚固组件与所述第一支护垫层(11)限位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网状钢筋结构(111)为蜂窝状结构。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锚索(13)穿入所述巷帮的深度大于所述锚杆(12)穿入所述巷帮的深度,在所述巷帮的高度方向上,位于所述巷帮端部的所述锚杆(12)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锚索(13)组成第一支护组(101),其余的任意一个所述锚杆(12)和与其相邻的两个所述第一锚索(13)组成第二支护组(102),所述第二支护组(102)位于两个所述第一支护组(10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巷道支护结构,其特征在于,位于所述巷帮两端的所述锚杆(12)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锚索(13)组成第一支护组(101),所述第一支护组(101)的所述锚杆(12)包括杆体(121)、调心球垫(122)、调节限位件(123)和拱形支撑部(124),所述杆体(121)穿过所述第一支护垫层(11)并穿设在所述巷帮内,所述调心球垫(122)和所述拱形支撑部(124)均套设在所述杆体(121)上,所述拱形支撑部(124)设置在所述调心球垫(122)上且可相对所述调心球垫(122)转动地设置,所述拱形支撑部(124)用于支撑所述第一支护垫层(11)并和所述第一支护垫层(11)卡接,所述调节限位件(123)设置在所述调心球垫(122)背离所述拱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旭,孔令宇,孟凡燃,杨伟,付玉凯,马翔宇,骆俊辉,
申请(专利权)人:国家能源集团新疆能源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