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东南大学专利>正文

一种可刺激胶原再生重塑的注射型填充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技术

技术编号:40901530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18 11:19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可刺激胶原再生重塑的注射型填充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所述填充剂主要由微球、纤维和基质材料组成;所述微球和纤维的材料为聚己内酯、聚乳酸、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三亚甲基碳酸酯、羟基磷灰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基质材料为透明质酸、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本发明专利技术将微球与纤维添加到基质中形成特殊的空间结构,皮下注射后既可以产生即刻填充效果;伴随着基质凝胶被吸收的同时,微球和纤维逐渐暴露出来作为异物刺激,在前期只产生短期轻度炎症,降低肉芽肿的风险,重塑刺激生成的胶原Ⅰ型和Ⅲ型比例,使其更接近正常皮肤。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属于医药领域和美容用填充材料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刺激胶原再生重塑的注射型填充剂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技术介绍

1、注射型填充剂是一种通过将其直接注射入皮肤或软组织中,从而改善和修复皮肤形态和线条的美容疗法。生物材料植入体内会发生特有的异物反应,异物反应的发生主要经历3个过程:蛋白质吸收、细胞聚集和纤维包埋。当生物材料经皮下植入后,机体会自动把它识别为异物,引发亚临床异物炎症反应,导致材料包覆,纤维增生,最后产生胶原沉积。在此过程中,促炎m1型巨噬细胞聚集吞噬处理异物后凋亡的粒细胞,巨噬细胞由促炎表型m1重编程为抗炎表型m2,m2型刺激成纤维细胞大量增殖并分泌胶原,胶原沉积的同时也增加了肉芽肿和瘢痕生成的风险。缩短巨噬细胞m1型时间,促进向m2型转变,有利于降低炎症、促进再生胶原的生成,提升填充效果。成年人真皮中大部分为ⅰ型胶原和ⅲ型胶原,两者比例约为4:1。

2、现有的填充剂为无规则凝胶状、颗粒形或球形,大多在几个月内引起炎症反应,刺激人体产生一定的胶原蛋白。持续的炎症反应会导致炎症性衰老、肉芽肿和过度瘢痕的形成。这类填充剂的即刻填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刺激胶原再生重塑的注射型填充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剂主要由微球、纤维和基质材料组成;所述微球和纤维的材料为聚己内酯、聚乳酸、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三亚甲基碳酸酯、羟基磷灰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基质材料为透明质酸、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刺激胶原再生重塑的注射型填充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球的材料为聚己内酯、聚乳酸或聚三亚甲基碳酸酯,纤维的材料为聚己内酯和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所述基质材料为透明质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刺激胶原再生重塑...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刺激胶原再生重塑的注射型填充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填充剂主要由微球、纤维和基质材料组成;所述微球和纤维的材料为聚己内酯、聚乳酸、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聚乙烯醇、聚三亚甲基碳酸酯、羟基磷灰石、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或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所述基质材料为透明质酸、羧甲基纤维素钠、羟丙基纤维素、海藻酸钠、聚乙二醇或其衍生物中的一种或几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刺激胶原再生重塑的注射型填充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球的材料为聚己内酯、聚乳酸或聚三亚甲基碳酸酯,纤维的材料为聚己内酯和聚三亚甲基碳酸酯;所述基质材料为透明质酸。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刺激胶原再生重塑的注射型填充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球为球形或类球形,微球的粒径优选为20~100μm;所述纤维为棒状或类棒状,直径优选为1μm~200μm,长度优选为10μm~1000μm;基质材料主要为水凝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可刺激胶原再生重塑的注射型填充剂,其特征在于,所述微球的粒...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熊非刘思佳
申请(专利权)人:东南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