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热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885488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8 18:27
本申请属于换热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该换热组件构造有换热通道、流入口和流出口;换热通道包括流入段、流出段和用于连通流入段和流出段的换热段,流入口与流入段连通,以使得换热液体从流入口流入流入段,流出口与流出段连通,以使得换热液体从流出口流出流出段;其中,换热组件在换热状态下,流入段低于流出段设置,使得换热液体在从位置较低的流入段流入换热段内后,再经位置较高的流出段流出,换热液体在换热通道内流动的过程中存在向上流动,而向上流动有利于加快换热液体中气泡的排出,进而减少气泡在换热通道内停留时长,从而降低气泡引起局部放电的风险,提高电池的使用可靠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属于换热,尤其涉及一种换热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1、电池在温度过高或过低的情况下,都不能正常工作,甚至会引发安全事故,因此需要对电池进行温控。

2、在一些情形下,电池采用换热组件对电池内的电池单体进行换热,换热组件内通常设置有换热通道,换热液体在换热通道内流动并与电池单体进行换热,从而实现电池的温控,但在实际的使用过程中,换热液体中的气泡在换热通道内难以排出,停留时间长,气泡容易造成局部放电,影响电池使用的可靠性。

3、上述的陈述仅用于提供与本申请有关的
技术介绍
信息,而不必然地构成现有技术。


技术实现思路

1、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换热组件、电池及用电装置,包括但不限于解决相关技术中换热组件中的气泡造成局部放电,影响电池使用的可靠性的问题。

2、本申请实施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3、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换热组件,换热组件构造有换热通道、流入口和流出口;换热通道包括流入段、流出段和用于连通流入段和流出段的换热段,流入口与流入段连通,以使得换热液体从流入口流入流入段,流出口与流出段连通,以使得换热液体从流出口流出流出段;其中,换热组件在换热状态下,流入段低于流出段设置。

4、本申请实施例的换热组件,换热组件在换热状态下,流入段低于流出段设置,使得换热液体在从位置较低的流入段流入换热段内后,再经位置较高的流出段流出,换热液体在换热通道内流动的过程中存在向上流动,而向上流动有利于加快换热液体中气泡的排出,进而减少气泡在换热通道内停留时长,从而降低气泡引起局部放电的风险,提高电池的使用可靠性。

5、在一个实施例中,流入段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第一端低于第二端设置,流入段自第一端朝向第二端倾斜延伸,流入段与流入口连通的位置与流入段与换热段连通的位置相比,流入段与流入口连通的位置更靠近第一端;和/或,流出段具有第三端和第四端,第三端低于第四端设置,流入段自第三端朝向第四端倾斜延伸,流出段与流出口连通的位置与流出段与换热段连通的位置相比,流出段与流出口连通的位置更靠近第四端。

6、通过采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换热液体在换热通道内有向上流动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加快气泡排出,减少气泡在换热通道内的停留时长,从而降低气泡引起局部放电的风险,提高电池的使用可靠性。

7、在一个实施例中,换热组件包括用于承载电池单体的承载面,流入段与承载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流出段与承载面之间的间距。

8、通过采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流入段与承载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流出段与承载面之间的间距,可使得流入段低于流出段位置,这样便可有利于气泡的排出。

9、在一个实施例中,承载面为水平面。

10、通过采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承载面水平设置,电池单体可水平放置在承载面上,承载面的受力均匀,承载效果好,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使用可靠性;另外,承载面与电池单体之间通常有导热硅胶等物质,承载面水平,这样导热硅胶水平铺设在承载面上,不易因自身重力流动而出现厚度不一的情况,使得导热硅胶均匀地平铺在电池单体和承载面之间,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换热效果。

11、在一个实施例中,换热段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第一侧部低于第二侧部设置,第一侧部与流入段连通,第二侧部与流出段连通。

12、通过采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第一方向上,换热液体从位于的低位第一侧部流入到换热段内后,再从位于高位的第二侧部流出,使得换热液体有向上流动的过程,这样有利于加快气泡排出,减少气泡在换热段内的停留时长,从而降低气泡引起局部放电的风险,提高电池的使用可靠性。

13、在一个实施例中,换热段沿自第一侧部朝向第二侧部倾斜延伸,第一方向为自第一侧部朝向第二侧部的方向。

14、通过采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换热液体沿第一方向在换热段内倾斜向上流动,这样有利于加快气泡排出,减少气泡在换热段内的停留时长,从而降低气泡引起局部放电的风险,提高电池的使用可靠性;另外,换热段倾斜延伸,使得换热段的流道结构简单,也方便加工制作。

15、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一方向上,换热段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其中,1°≤α≤15°。

16、通过采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1°≤α≤15°的设计,使得换热段沿第一方向的倾斜角度合适,在有利于排出气泡的基础上,还能够使得换热组件具有合适的厚度,有利于提高换热组件的换热效果,也有利于减少材料冗余,有利于减少制作成本。

17、在一个实施例中,5°≤α≤10°。

18、通过采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1°≤α≤15°的设计,使得换热段倾斜角度更合适,可更好地排出气泡,另外,还能够使得换热组件具有更合理的厚度,更有利于提高换热组件的换热效果,有利于减少材料冗余,有利于减少制作成本。

19、在一个实施例中,换热段具有沿第二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第三侧部低于第四侧部设置,流入段靠近第三侧部设置,流出段靠近第四侧部设置,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

20、通过采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在实际的使用中,换热组件通常需要对多个电池单体进行换热,换热组件需要较大的换热面积,这样换热段通常需要设置较大,而换热液体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有向上流动的过程,有利于气泡的排出,减少气泡在换热段内的停留时长,从而降低气泡引起局部放电的风险,提高电池的使用可靠性。另外,换热段倾斜延伸,使得换热段的流道结构简单,也方便加工制作。

21、在一个实施例中,换热段沿自第三侧部朝向第四侧部倾斜延伸,第二方向为自第三侧部朝向第四侧部的方向。

22、通过采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换热液体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均倾斜向上流动,使得换热液体在任何位置始终向上流动,这样更有利于气泡的排出,减少气泡在换热段内的停留时长,从而降低气泡引起局部放电的风险,提高电池的使用可靠性。另外,换热段倾斜延伸,使得换热段的流道结构简单,也方便加工制作。

23、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第二方向上,换热段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其中,1°≤β≤15°。

24、通过采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1°≤β≤15°的设计,使得换热段在第二方向上的倾斜角度合适,在有利于排出气泡的基础上,还能够使得换热组件具有合适的厚度,有利于提高换热组件的换热效果,也有利于减少材料冗余,有利于减少制作成本。

25、在一个实施例中,5°≤β≤10°。

26、通过采用该实施例的技术方案,1°≤β≤15°的设计,使得换热段倾斜角度更合适,可更好地排出气泡,另外,还能够使得换热组件具有更合理的厚度,更有利于提高换热组件的换热效果,有利于减少材料冗余,有利于减少制作成本。

27、在一个实施例中,换热段包括第一汇流子段、第二汇流子段以及位于第一汇流子段和第二汇流子段之间的多个换热子段;第一汇流子段和第二汇流子段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多个换热子段沿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每个换热子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构造有换热通道、流入口和流出口;所述换热通道包括流入段、流出段和用于连通所述流入段和所述流出段的换热段,所述流入口与所述流入段连通,以使得换热液体从所述流入口流入所述流入段,所述流出口与所述流出段连通,以使得所述换热液体从所述流出口流出所述流出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段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低于所述第二端设置,所述流入段自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倾斜延伸,所述流入段与所述流入口连通的位置与所述流入段与所述换热段连通的位置相比,所述流入段与所述流入口连通的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用于承载电池单体的承载面,所述流入段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流出段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为水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段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低于所述第二侧部设置,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流入段连通,所述第二侧部与所述流出段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段沿自所述第一侧部朝向所述第二侧部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为自所述第一侧部朝向所述第二侧部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换热段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其中,1°≤α≤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5°≤α≤10°。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段具有沿第二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所述第三侧部低于所述第四侧部设置,所述流入段靠近所述第三侧部设置,所述流出段靠近所述第四侧部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段沿自所述第三侧部朝向所述第四侧部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为自所述第三侧部朝向所述第四侧部的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换热段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其中,1°≤β≤15°。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5°≤β≤10°。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段包括第一汇流子段、第二汇流子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汇流子段和所述第二汇流子段之间的多个换热子段;所述第一汇流子段和所述第二汇流子段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个换热子段沿所述第二方向间隔排布,所述换热子段的一端与所述第一汇流子段连通,所述换热子段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汇流子段连通,所述流入段与所述第一汇流子段连通,所述流出段与所述第二汇流子段连通。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换热子段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设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16.根据权利要求14或15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用于承载电池单体的承载面,所述换热子段的延伸方向在所述承载面的投影与所述电池单体的长边平行。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子段具有第五端和第六端,所述第二汇流子段具有第七端和第八端,所述第五端低于所述第六端设置,所述第七端低于所述第八端设置,所述第五端与所述流入段连通,所述第八端与所述流出段连通。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换热子段的流通面积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子段的流通面积和所述第二汇流子段的流通面积相同。

20.根据权利要求18或19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汇流子段的流通面积和所述第二汇流子段的流通面积等于所述换热子段的流通面积。

21.根据权利要求13~20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子段的流量为Q1,所述换热子段的流通面积为S1,0.5m/s≤Q1/S1≤5m/s;

22.根据权利要求13~21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子段的流通面积为S1,0.00001m2≤S1≤0.001m2;

23.根据权利要求1~2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第一换热件和第二换热件,所述第一换热件具有第一表面,所述第二换热件具有...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构造有换热通道、流入口和流出口;所述换热通道包括流入段、流出段和用于连通所述流入段和所述流出段的换热段,所述流入口与所述流入段连通,以使得换热液体从所述流入口流入所述流入段,所述流出口与所述流出段连通,以使得所述换热液体从所述流出口流出所述流出段;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流入段具有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第一端低于所述第二端设置,所述流入段自所述第一端朝向所述第二端倾斜延伸,所述流入段与所述流入口连通的位置与所述流入段与所述换热段连通的位置相比,所述流入段与所述流入口连通的位置更靠近所述第一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组件包括用于承载电池单体的承载面,所述流入段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间距大于所述流出段与所述承载面之间的间距。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承载面为水平面。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段包括沿第一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一侧部和第二侧部,所述第一侧部低于所述第二侧部设置,所述第一侧部与所述流入段连通,所述第二侧部与所述流出段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段沿自所述第一侧部朝向所述第二侧部倾斜延伸,所述第一方向为自所述第一侧部朝向所述第二侧部的方向。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换热段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α,其中,1°≤α≤15°。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5°≤α≤10°。

9.根据权利要求5~8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段具有沿第二方向相对分布的第三侧部和第四侧部,所述第三侧部低于所述第四侧部设置,所述流入段靠近所述第三侧部设置,所述流出段靠近所述第四侧部设置,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相交。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段沿自所述第三侧部朝向所述第四侧部倾斜延伸,所述第二方向为自所述第三侧部朝向所述第四侧部的方向。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换热段与水平面的夹角为β,其中,1°≤β≤15°。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5°≤β≤10°。

13.根据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换热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段包括第一汇流子段、第二汇流子段以及位于所述第一汇流子段和所述第二汇流子段之间的多个换热子段;所述第一汇流子段和所述第二汇流子段沿所述第二方向延伸,所述多个换热子段...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鑫陈小波王学辉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