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ystem.ArgumentOutOfRangeException: 索引和长度必须引用该字符串内的位置。 参数名: length 在 System.String.Substring(Int32 startIndex, Int32 length) 在 zhuanliShow.Bind() 一种均温散热结构及电池组件制造技术_技高网

一种均温散热结构及电池组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67973 阅读:4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8 16:33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均温散热结构及电池组件,涉及电池散热技术领域,解决了电池散热结构冷却效果差,电池易温度不均的技术问题。该均温散热结构包括散热板,散热板具有垂直段和水平段,垂直段和水平段上均设置有蒸发部和冷凝部,垂直段上,蒸发部位于垂直段的相对两侧,用以与电池的侧面接触;水平段上,蒸发部用以与电池底面接触;冷凝部内设置有冷媒通道,冷媒通道内流通有用以与对应蒸发部换热的冷媒。该均温散热结构能够同时对电池的底面和侧面进行散热,当该均热散热结构与电池装配时,可以很好的吸收电池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地对电池进行控温并提高电池温度均匀一致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电池散热,尤其是涉及一种均温散热结构及电池组件


技术介绍

1、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电池作为新能源汽车的主要储能器件,热失控问题也越来越显著。对于锂电池来说,最佳的工作温度为25℃-40℃。另外,在保证动力电池工作在理想温度范围之内的同时,也需确保各个电池组模块之间具有较好的温度均匀性。如果温度分布不均匀,部分电池单体或区域的温度过高或过低,会导致反应速率变化,电解质活性降低,电极材料性能下降等。

2、现有技术中,在对电池进行散热时通常采用空气冷却或液体冷却的方式。其中,空气冷却技术简单、成本较低,但控温能力较差;液体冷却通常采用热管,热管内流通有液体冷却剂,可以提高冷却效果。

3、本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至少存在以下技术问题:但是,现有技术中的液冷方式,结构复杂,只能冷却电池的底部,无法与电池结构良好匹配,难以对电池的多个面进行冷却,电池温度不均,冷却效果差。


技术实现思路

1、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均温散热结构及电池组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池散热结构冷却效果差,电池易温度不均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的诸多技术方案中的优选技术方案所能产生的诸多技术效果详见下文阐述。

2、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以下技术方案:

3、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具有垂直段和水平段,所述垂直段和所述水平段上均设置有蒸发部和冷凝部,其中:

4、所述垂直段上,所述蒸发部位于所述垂直段的相对两侧,用以与电池的侧面接触;所述水平段上,所述蒸发部用以与电池底面接触,所述冷凝部位于所述蒸发部下方;

5、所述冷凝部内设置有冷媒通道,所述冷媒通道内流通有用以与对应所述蒸发部换热的冷媒。

6、优选的,所述蒸发部与对应所述冷凝部之间围设出封闭的蒸汽腔,所述蒸汽腔内和设置有支撑柱,所述蒸发部与所述冷凝部之间通过所述支撑柱连通,所述蒸发部和所述支撑柱内流通有冷却工质。

7、优选的,所述支撑柱沿所述水平段或所述垂直段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8、优选的,所述蒸发部所述支撑柱内均设置有毛细吸液芯,所述冷却工质通过抽真空注液的方式充液至所述毛细吸液芯内。

9、优选的,所述毛细吸液芯包括孔隙结构,所述蒸发部和/或所述支撑柱中,所述孔隙结构沿背离对应所述冷凝部的空隙逐渐减小或呈阶梯式减小。

10、优选的,所述蒸发部包括位于垂直段上的垂直蒸发部和位于水平段上的水平蒸发部,所述冷凝部包括位于垂直段上的垂直冷凝部和位于水平段上的水平冷凝部;

11、所述垂直冷凝部位于两个所述垂直蒸发部之间,所述水平冷凝部与所述水平蒸发部之间、所述垂直冷凝部与所述垂直蒸发部之间通过对应支撑柱相连通,所述垂直蒸发部、所述水平蒸发部、所述支撑柱内流通有冷却工质。

12、优选的,所述垂直段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相邻两个所述垂直段之间形成有供电池插入的容纳空间;所述电池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装配到位后,所述电池的侧面与所述垂直段上的所述蒸发部相贴合,所述电池的底面与所述水平段上的所述蒸发部相贴合。

13、优选的,所述冷媒通道包括第一冷媒通道和第二冷媒通道,其中:

14、所述第一冷媒通道伸入所述垂直段内,同一所述垂直段中,所述第一冷媒通道位于两个所述垂直蒸发部之间,所有所述第一冷媒通道均相连通,并沿所述垂直段的高度方向间隔布置;

15、所述第二冷媒通道伸入所述水平冷凝部内,并贯穿所述水平冷凝部的相对两侧。

16、优选的,所述均温散热结构还包括供水管路、回水管路和分流管路,其中:

17、所述供水管路和所述回水管路均沿电池的排列方向延伸,并位于电池组的相对两侧;所述供水管路连通所有所述第二冷媒通道的入水口,所述回水管路连通所有所述第二冷媒通道的出水口;

18、其中一所述分流管路与所述供水管路、以及位于同一所述垂直段内的所有所述第一冷媒通道的入水口相连通,

19、另一所述分流管路与所述回水管路、以及位于同一所述垂直段内的所有所述第一冷媒通道的出水口相连通。

20、本专利技术还提供了一种电池组件,包括电池和上述均温散热结构,所述电池的侧面与所述垂直段上的所述蒸发部相贴合,所述电池的底面与所述水平段上的所述蒸发部相贴合。

21、本专利技术提供的均温散热结构及电池组件,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该散热板具有垂直段和水平段,垂直段和水平段内均具有蒸发部和冷凝部,蒸发部能够与电池的侧面、底面对应接触,冷凝部能够带走蒸发部的热量;该均温散热结构能够同时对电池的底面和侧面进行散热,当该均热散热结构与电池装配时,可以在均温相变条件下高效吸收电池产生的热量,能够有效地对电池进行控温并提高电池温度均匀一致性,可广泛适用于电池热管理领域。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具有垂直段和水平段,所述垂直段和所述水平段上均设置有蒸发部和冷凝部,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部与对应所述冷凝部之间围设出封闭的蒸汽腔,所述蒸汽腔内和设置有支撑柱,所述蒸发部与所述冷凝部之间通过所述支撑柱连通,所述蒸发部和所述支撑柱内流通有冷却工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沿所述水平段或所述垂直段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部所述支撑柱内均设置有毛细吸液芯,所述冷却工质通过抽真空注液的方式充液至所述毛细吸液芯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吸液芯包括孔隙结构,所述蒸发部和/或所述支撑柱中,所述孔隙结构沿背离对应所述冷凝部的空隙逐渐减小或呈阶梯式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部包括位于垂直段上的垂直蒸发部和位于水平段上的水平蒸发部,所述冷凝部包括位于垂直段上的垂直冷凝部和位于水平段上的水平冷凝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段的数量为两个以上,相邻两个所述垂直段之间形成有供电池插入的容纳空间;所述电池在所述容纳空间内装配到位后,所述电池的侧面与所述垂直段上的所述蒸发部相贴合,所述电池的底面与所述水平段上的所述蒸发部相贴合。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冷媒通道包括第一冷媒通道和第二冷媒通道,其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均温散热结构还包括供水管路、回水管路和分流管路,其中:

10.一种电池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池和权利要求1-9任一所述的均温散热结构,所述电池的侧面与所述垂直段上的所述蒸发部相贴合,所述电池的底面与所述水平段上的所述蒸发部相贴合。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散热板,所述散热板具有垂直段和水平段,所述垂直段和所述水平段上均设置有蒸发部和冷凝部,其中: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部与对应所述冷凝部之间围设出封闭的蒸汽腔,所述蒸汽腔内和设置有支撑柱,所述蒸发部与所述冷凝部之间通过所述支撑柱连通,所述蒸发部和所述支撑柱内流通有冷却工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柱沿所述水平段或所述垂直段的长度方向间隔布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蒸发部所述支撑柱内均设置有毛细吸液芯,所述冷却工质通过抽真空注液的方式充液至所述毛细吸液芯内。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均温散热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毛细吸液芯包括孔隙结构,所述蒸发部和/或所述支撑柱中,所述孔隙结构沿背离对应所述冷凝部的空隙逐渐减小或呈阶梯式减小。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伟张倩倩翟祥瑞杨绪飞孙东亮马长山王金东陈长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石油化工学院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