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40860935 阅读:6 留言:0更新日期:2024-04-01 15:59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支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开设有通孔,通孔用于露出极柱的部分;第一导向部,设置于支架本体,且用于引导电极组件的导电部穿过通孔以与极柱连接。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支架本体上设置第一导向部,电极组件在装入电池单体的壳体的过程中,第一导向部可以对电极组件的导电部进行引导和保护,使电极组件的导电部逐渐进入通孔,减少导电部撞击支架本体的概率,降低电极组件失效和损坏的风险,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申请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支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技术介绍

1、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电动车辆由于其节能环保的优势成为汽车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电动车辆而言,电池技术又是关乎其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在相关技术中,电池单体的可靠性有待提高,阻碍了电池的可靠性的进一步提高。


技术实现思路

1、鉴于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可靠性较高的支架、电池单体、电池以及用电装置。

2、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支架,包括:支架本体,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用于露出极柱的部分;第一导向部,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且用于引导电极组件的导电部穿过所述通孔以与所述极柱连接。

3、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支架本体上设置第一导向部,电极组件在装入电池单体的壳体的过程中,第一导向部可以对电极组件的导电部进行引导和保护,使电极组件的导电部逐渐进入通孔,减少导电部撞击支架本体的概率,降低电极组件失效和损坏的风险,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片,所述第一导向片沿远离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倾斜延伸;且所述第一导向片被配置为能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运动,以压合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极柱之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一导向片一方面可以引导电极组件的导电部穿过通孔,方便导电部与极柱连接,减少导电部受损或入壳失败的风险,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隔绝电极组件的端面与极柱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片设于所述支架本体在所述通孔的轴向上的第一侧且与所述支架本体的第一侧表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者等于75°。在上述技术方案中,可以降低电极组件的导电部直接撞击到第一导向片的一端边沿的风险,减少第一导向片被压断或发生褶皱的几率,既可以使第一导向片可以更好地起到导向作用,使得电极组件的导电部逐渐进入通孔,又可以使第一导向片可以更好地隔绝电极组件的端面与极柱,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部还包括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通孔的中心位置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导向片连接,所述第一导向片被配置为能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运动,以压合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片之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第一导向片可以引导电极组件的导电部穿过通孔,方便导电部与极柱连接,减少导电部受损或入壳失败的风险,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第一导向片和第一连接片可以隔绝电极组件的端面与极柱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7、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导向片为一体成型件。将第一连接片和第一导向片一体成型,既可以保证第一连接片与第一导向片的连接可靠性,又可以省去二者之间的连接结构,简化支架的加工步骤,进一步提高支架的生产效率。

8、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导向片和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厚度均小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厚度。一方面使第一导向片和第一连接片可以相对于支架本体更容易发生变形,减小第一导向片和第一连接片对电极组件的止抵作用力,降低电极组件失效和损坏的风险,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减少第一导向部在支架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减少壳体内部空间的浪费,从整体上提高壳体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9、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片的所述第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架本体在所述通孔的轴向上的第一侧表面。当电极组件在壳体内安装到位时,第一连接片的至少一部分可以压合在支架本体和电极组件之间,减少支架直接压在电极组件的端面的风险,降低电极组件失效和损坏的风险,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0、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片位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第一连接片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通孔的孔壁连接。将第一连接片设置在通孔内,有效地利用了通孔内的空间,可以减少第一导向部在支架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减少壳体内部空间的浪费,从整体上提高壳体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11、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连接片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沿与所述通孔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电极组件在装入电池单体的壳体的过程中,第一导向片在引导导电部穿过通孔的同时,在电极组件的止抵作用下可以发生变形以压在第一连接片上,随后,电极组件的端面可以进一步止抵第一导向片和第一连接片发生变形,使第一导向片和第一连接片容纳在通孔内,进一步减少第一导向部在支架本体的厚度方向上的占用空间,减少壳体内部空间的浪费,进一步提高壳体内部空间的利用率。

12、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支架还包括:第二导向部,设置于所述支架本体且与所述第一导向部相对设置,用于引导电极组件的导电部穿过所述通孔以与所述极柱连接。在上述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支架本体上设置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电极组件在装入电池单体的壳体的过程中,第一导向部和第二导向部中的至少一个可以对电极组件的导电部进行引导和保护,使到电极组件的导电部逐渐进入通孔,减少导电部撞击支架本体的概率,降低电极组件失效和损坏的风险,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3、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向部包括第二导向片,所述第二导向片沿远离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倾斜延伸;且所述第二导向片被配置为能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运动,以压合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极柱之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第二导向片一方面可以引导电极组件的导电部穿过通孔,方便导电部与极柱连接,减少导电部受损或入壳失败的风险,有利于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另一方面可以隔绝电极组件的端面与极柱的作用,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4、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向片与所述第一导向片之间限定出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过孔,所述第二导向片和所述第一导向片沿远离所述过孔的方向倾斜延伸。将第一导向片和第二导向片如此设置,电极组件在装入电池单体的壳体的过程中,导电部在第一导向片或第二导向片的引导下先进入过孔,可以更好地穿过通孔,方便导电部与极柱连接,减少导电部受损或入壳失败的风险,进一步提高电池单体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15、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过孔为长形孔,所述第一导向片和所述第二导向片在所述长形孔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过孔的形状可以与导电部的横截面形状相匹配,使导向部可以通过狭长的过孔,降低导电部入壳失败的风险。

16、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导向部还包括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通孔的中心位置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导向片连接,所述第二导向片被配置为能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运动,以压合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片之间。在上述技术方案中,一方面第二导向片可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片,所述第一导向片沿远离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倾斜延伸;且所述第一导向片被配置为能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运动,以压合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极柱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片设于所述支架本体在所述通孔的轴向上的第一侧且与所述支架本体的第一侧表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者等于7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还包括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通孔的中心位置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导向片连接,所述第一导向片被配置为能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运动,以压合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片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导向片为一体成型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片和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厚度均小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的所述第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架本体在所述通孔的轴向上的第一侧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位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第一连接片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通孔的孔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沿与所述通孔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部包括第二导向片,所述第二导向片沿远离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倾斜延伸;且所述第二导向片被配置为能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运动,以压合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极柱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片与所述第一导向片之间限定出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过孔,所述第二导向片和所述第一导向片沿远离所述过孔的方向倾斜延伸。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过孔为长形孔,所述第一导向片和所述第二导向片在所述长形孔的宽度方向上相对设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部还包括第二连接片,所述第二连接片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二连接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通孔的中心位置延伸且与所述第二导向片连接,所述第二导向片被配置为能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运动,以压合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第二连接片之间。

15.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的结构与所述第二导向部的结构相同。

16.一种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包括: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上设有容纳部,所述第一导电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容纳部内且与所述第一极柱电连接。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包括第一容纳槽,所述第一极柱朝向所述活性物质涂覆部一侧的表面为极柱内端面,所述第一容纳槽的槽口形成在所述极柱内端面上,所述第一导电部的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一容纳槽内。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容纳部包括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极柱远离所述活性物质涂覆部一侧的表面为极柱外端面,所述第二容纳槽的槽口形成在所述极柱外端面上,所述第二容纳槽通过穿孔与所述壳体的内部连通,所述第一导电部穿设于所述穿孔且至少部分容纳于所述第二容纳槽内。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在所述穿孔所在平面内的部分投影位于所述穿孔内。

21.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单体,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极柱包括两个,所述支架上开设有两个所述通孔。

22.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6-2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

23.一种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6-2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池单体;或者,包括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电池。

...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包括第一导向片,所述第一导向片沿远离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倾斜延伸;且所述第一导向片被配置为能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运动,以压合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极柱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片设于所述支架本体在所述通孔的轴向上的第一侧且与所述支架本体的第一侧表面之间的夹角小于或者等于75°。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部还包括第一连接片,所述第一连接片在第一方向上的第一端与所述支架本体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片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第二端朝向所述通孔的中心位置延伸且与所述第一导向片连接,所述第一导向片被配置为能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运动,以压合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第一连接片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与所述第一导向片为一体成型件。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向片和所述第一连接片的厚度均小于所述支架本体的厚度。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的所述第一端连接在所述支架本体在所述通孔的轴向上的第一侧表面。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位于所述通孔内且所述第一连接片的所述第一端与所述通孔的孔壁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在第二方向上相对设置的两个侧边沿与所述通孔的孔壁之间具有间隙。

10.根据权利要求2-9中任一项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部包括第二导向片,所述第二导向片沿远离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倾斜延伸;且所述第二导向片被配置为能在所述电极组件的作用下向靠近所述支架本体的方向运动,以压合于所述电极组件与所述极柱之间。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导向片与所述第一导向片之间限定出与所述通孔连通的过孔,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伟杰林文法张盛武唐鸣浩黄标
申请(专利权)人: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