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柳清高专利>正文

一种具有支撑件的鞋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4084145 阅读:215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以垂直鞋底所在平面方向投影在该平面的形状呈U形,支撑件环绕附于鞋后帮,支撑件底部两端分别连接在鞋帮左右两侧底部,支撑件顶部与鞋后帮上部连接,支撑件顶部下边缘与鞋底有一距离。当脚穿鞋时,踩在支撑件的顶部,支撑件的顶部绕底部两端转动,鞋后帮在支撑件的带动下向后扩张一定空间,且鞋后帮上部向下压低了,脚就很容易穿入鞋子,穿入后,鞋子自动回复到原始状态,完成整个穿鞋过程。(*该技术在2020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具有支撑件的鞋,具体地说涉及一种方便穿入的具有支撑件 的鞋。
技术介绍
鞋是人们在生活中的日常用品,而穿鞋时需要用手或鞋拔来拔鞋,给人们带来了 麻烦。公知的技术是在鞋后跟的鞋帮该处制作成两层结构,即在鞋的后帮再附上一层,加强 鞋后帮部件的硬度,使之保持一定的形状。然而公知结构的鞋,在穿着时用脚强行踩入的 话,很容易将鞋的后帮压变形,且还是不能穿入。所以人们必须要借助于鞋拔或者用手把鞋 子穿上。有人针对拔鞋这一问题提出了解决方案。日本专利JP2004-344396A公布了一种 不用拔的鞋,在鞋后跟处设有支撑件,该支撑件由具有硬度的金属做成,贴合鞋帮呈弧形, 底部直达鞋底,顶部有一光滑的向后的导入斜面。该技术可以帮助人们直接穿入鞋子,但由 于支撑件基本是直立的,当脚给它一个向下的力,它不会往后移动,或往后移动的力不够, 更不会往下移动,所以要穿入必须用较大的力往下踩,也不是很方便。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方便穿入的具有支撑件的鞋,以改进
技术介绍
中 存在的缺陷。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具有支撑件的鞋,包括鞋帮、鞋底和支撑 件,该支撑件以垂直鞋底所在平面方向投影在该平面的形状呈U形,支撑件环绕附于鞋后 帮,支撑件底部两端分别连接在鞋帮左右两侧底部,支撑件顶部与鞋后帮上部连接,支撑件 顶部下边缘与鞋底有一距离。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的形状为条状或片状,支撑件沿鞋子前后方向投 影的平面形状呈U形。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顶部上边缘与对应位置所在的鞋后帮上边缘平 齐,支撑件顶部上边缘与鞋后帮上边缘连接。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底部中心点和顶部最靠后的点垂直投影在鞋底所 在平面时,沿鞋子前后方向的距离为3到7厘米。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设置在鞋帮的夹层里或鞋帮的外侧。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底部两端固定连接在鞋帮左右两侧底部。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底部两端可转动地连接在鞋帮左右两侧底部。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与鞋帮是一体成形。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支撑件与鞋帮之间是可拆卸安装。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所述支撑件底部两端连接于鞋底。本技术的效果是当脚穿鞋时,踩在支撑件的顶部,支撑件顶部绕底部转动,顶部移动可以分解为相3对鞋后帮向后和向下两个方向,带动鞋后帮顶部向后并向下移动,这两个方向的的移动都 是有助于脚穿入鞋子。鞋帮有一回复自然状态的趋势,越向后鞋帮的回复力就越大,使得支 撑件到达一定位置后很难继续转动,保护了鞋后帮不至于被完全踩塌。当达到一定的位置 时,由于鞋帮在支撑件的带动下向后扩张一定空间,且鞋后帮顶部向下压低了,脚就很容易 穿入鞋子,穿入后鞋子回复到原始状态,完成整个穿鞋过程。附图说明图la、b、C、d是本技术一种支撑件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图2a、b、c、d是安装有图1所示支撑件的鞋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图3a、b、C、d是本技术另一种支撑件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图4a、b、c、d是安装有图3所示支撑件的鞋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图5a、b、C、d是本技术又一种支撑件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图6a、b、c、d是安装有图5所示支撑件的鞋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图7a、b是本技术支撑件底部两端与鞋帮底部的一种连接方式。图8a、b是本技术支撑件底部两端与鞋帮底部的又一种连接方式。图9a、b是本技术支撑件底部两端与鞋底连接的示意图。图10a、b是本技术另一种形状的支撑件顶部与鞋后帮上部的一种连接方式。图11a、b是本技术支撑件顶部与鞋后帮上部的又一种连接方式。具体实施方式本技术是在鞋后帮处设有支撑件以方便穿鞋。为便于说明,对支撑件和鞋帮 各部位的定义是支撑件开口处的两端定义为底部两端,支撑件的弧顶处定义为顶部,该 顶部朝向鞋后帮上边缘处定义为顶部上边缘,该顶部朝向鞋后帮的鞋底处定义为顶部下边 缘。当脚穿入鞋子时,位于脚的左右两侧的鞋帮分别为鞋帮左侧和右侧,靠近鞋底的鞋帮定 义为鞋帮底部,鞋帮最靠后的一段为鞋后帮,鞋后帮的高度中点以上部分为鞋后帮上部,鞋 后帮顶部最高的边缘为鞋后帮上边缘。本技术的支撑件连接于鞋帮时,以垂直鞋底方向平面形状呈U形,如图la、 3a、5a所示,支撑件的弧顶环绕贴合在鞋后帮,支撑件底部两端分别连接在鞋帮左右两侧 底部,如图2、4、6所示,支撑件的顶部连接于鞋后帮上部,支撑件的顶部下边缘与鞋后帮处 的鞋底保留一距离,如图2b、4b、6b所示,以保证穿鞋时支撑件有上下活动的余地。鞋底所 在的平面也是地面所在的平面,当鞋底不在一平面,如高跟鞋的鞋底,则以地面所在平面代 替。以下结合附图和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 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优点与功效。本技术亦可由其 它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亦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 在不悖离本技术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图1所示是本实施例支撑件1的不同角度视图。该支撑件呈带状,其中图Ia是以 垂直鞋底方向呈现的U形状,图Ib是后视方向(即图Ia的右视方向)呈现的形状,图Ic 是侧视方向(即图Ia的俯视或仰视方向)呈现的的形状,图Id是图Ia的立体示意图。图3a、b、c、d是本技术另一种形状支撑件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该支撑件约 呈条状,与图1所示的形状不同之处是本图的支撑件1的侧面图底部两端10、11与顶部呈 现一角度A。图5a、b、C、d是本技术又一种形状的支撑件的不同角度的示意图,该支撑件 还可以保护鞋的外形美观。该支撑件呈片状,为减轻支撑件的重量和美观,图6所示的支撑 件1的顶部带有缺口 B。图10a、b是本技术支撑件由两部分组成安装在鞋子上时的示意图。所述支撑 件由两个部分组成,其与图8中的支撑件唯一区别是在顶部断开,成为左右两部分。所述两 部分分别位于鞋帮的左右两侧,所述两部分的底端分别与对应的鞋帮底部连接,所述两部 分的顶端高度平齐且与鞋后帮上部分别连接。上述各种支撑件的顶部上边缘,为了防止咯脚,可以覆上一层软皮或布料,也可以 直接做成圆弧倒角,以便更加舒适地方便穿鞋。请结合图2,图2是图1所示的支撑件安装在鞋上的示意图。图2a是支撑件安装 在鞋上的俯视角度示图,图2b是支撑件安装在鞋后帮的后视角度示图,图2c支撑件安装在 鞋上的侧视角度示图,图2d支撑件安装在鞋上的立体示图。本技术中的支撑件1具有一定的硬度,其材质可以是塑料、金属、碳纤维材料 等,可以承受一定的力而不会弯曲变形,或者弯曲一点又可以自动恢复。本技术的支撑 件1在安装在鞋上时,以垂直鞋底方向其平面投影的形状为U形,支撑件1的底部两端10、 11位于U形的两端部(如图la,3d,5a、d所示),分别连接在左右两侧鞋帮的底部。U形部 的弯曲弧顶为支撑件1的顶部13,该支撑件的顶部13与鞋后帮14的上部连接,支撑件的顶 部上边缘131与鞋后帮14的上边缘141基本平齐,支撑件1顶部13的下边缘132与鞋后 帮14所在的鞋底之间有一距离(如图2b和图2c所示)。图4a是图3所示形状的支撑件安装在鞋上的俯视角度示图,图4b是支撑件安装 在鞋后帮的后视角度示图,图4c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一种具有支撑件的鞋,包括鞋帮、鞋底和支撑件,其特征在于,该支撑件以垂直鞋底所在平面方向投影在该平面的形状呈U形,支撑件环绕附于鞋后帮,支撑件底部两端分别连接在鞋帮左右两侧底部,支撑件顶部与鞋后帮上部连接,支撑件顶部下边缘与鞋底有一距离。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其特征在于,支撑件的形状为条状或片状, 支撑件以前后方向垂直投影的平面形状呈U形。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其特征在于,支撑件顶部上边缘与对应位 置所在的鞋后帮上边缘平齐,支撑件顶部上边缘与鞋后帮上边缘连接。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支撑件的鞋,其特征在于,支撑件底部中心点和顶部最 靠后的点垂直投影在...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柳清高
申请(专利权)人:柳清高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36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